學會說「等一下」:從不接電話到理解自己的界線
在忙碌的工作日裡,一個小小的瞬間,卻讓我意識到自己正慢慢變得不一樣。
那天,我正和同事專心討論事情,手機響起,是業務打來的電話。以往的我,或許會下意識地立刻接起來,怕耽誤了別人的需求。但這一次,我選擇不接。因為我知道,當下的我需要先把手邊的討論處理完。這看似微不足道的選擇,卻是我開始為自己設立界線的證明。
一、從討好到理解自己
過去的我,是個害怕衝突、習慣討好的角色。無論在工作還是感情中,對方開口,我往往義不容辭;即使心裡不願意,也不敢拒絕。
當不開心累積時,我選擇生悶氣,或者乾脆「原諒」——其實並沒有真的放下,只是把情緒壓在心裡。久而久之,壓抑成了我不自覺的習慣。
二、界線不是拒絕,而是呼吸
我逐漸明白:界線並不等於拒人於千里之外,而是給自己一個呼吸的空間。
就像在關係裡,有些人能當下把情緒說清楚;但我知道自己需要一點時間整理思緒。與其突然消失、讓對方誤會,不如誠實告訴他:「我需要一晚的時間,明天再談,好嗎?」
這樣的空間,既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關係的負責。
三、壓抑的出口
當我更懂得自己需要什麼,也更能理解他人不同的節奏。
有人需要立即解決,有人需要時間冷靜;有人在舞台上才能釋放情緒,有人則在安靜中找到答案。
而當我們不再壓抑,而是勇敢承認自己需要空間,愛與關係才能更自在地流動。
✨ 我從一通沒接的電話,看見了自己不再「隨傳隨到」的改變。原來,學會說「等一下」,不是推開別人,而是讓自己與對方,都有更完整的呼吸與相處。
📹 延伸閱讀/觀看
如果你也曾經把情緒壓在心裡,不敢說出口,歡迎來看看我的長影音:
影片裡,我分享了更多關於「壓抑 vs. 表達」的真實經歷與轉化,也許會讓你對自己的關係有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