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能量與自我守護:從敏感到安定的轉化
在週一這樣看似平凡的日子裡,我卻因為一檔 Podcast 的內容,再次打開了對能量與自我的思考。
主持人提到,有些人因為體質敏感,或因為飲酒、勞累,讓能量場出現「破洞」,於是變得容易感應外界,甚至聽到或看到一些不屬於當下的訊息。他分享自己每天持咒,來穩固能量場,讓自己不會被雜訊干擾。這提醒了我:名字、信念與能量,其實彼此緊緊相扣。一、名字的呼喚:神性力量的提醒
在節目裡,他也提到「名字的重要性」。
當人呼喚一個生命的名字時,那是一種召喚,也是一股力量。
我突然想到:當我喊出自己的名字時,何嘗不是在提醒自己「我在這裡,我值得相信」?
名字不只是符號,而是自我存在的印記。它像一個神聖的咒語,把我與宇宙、與自己連回來。
二、能量邊界:敏感與破洞的差異
這讓我聯想到一段過去的經歷。
在靈性生活節上,我的夥伴們連續兩天,為上百人做靈氣療癒。雖然他們都有設下保護罩,但仍有人在結束後感應到「不該看到」的東西。
當時我不解:明明只是能量的媒介,為什麼還會被干擾?
後來才明白,這不是因為保護罩失效,而是因為長時間高頻率的開放,加上集體場域的能量放大,使得敏感度大幅提升。如果沒有即時「收回、清理」,就容易在休息時感受到雜訊。
這也讓我反思到自己:當初在做很多個案諮詢後,我也曾一度變得非常敏感,甚至偶爾會接收到一些陌生的訊息。
但那並不是「破洞」,而是「能量過度開放」。
差別在於——破洞是一種耗損,而開放是一種暫時的放大。
三、敏感不是壞事,而是一份禮物
敏感並不等於脆弱。
它提醒我,我的天線可以收到更細緻的頻率。只要懂得收放自如,這份敏感就會成為禮物:
- 當我需要陪伴他人時,它幫助我感知到更多訊息;
- 當我想回到自己時,我可以選擇收回,讓心保持安定。
真正的關鍵,不是把敏感關掉,而是學會如何讓它為我所用。
四、每日心經:安定內在的守護
自從我開始每天誦讀心經七遍後,整個狀態變得很不一樣。
過去那種「過度敏感」的感覺慢慢減弱,不再輕易被雜訊干擾。
偶爾收到的訊息,也大多來自光明與善意。
我想,這就是持續修習帶來的力量吧。
每天的心經,就像是替自己的能量場築起一層柔和卻堅韌的保護膜。它提醒我:與其害怕敏感,不如選擇讓敏感成為祝福。
小結
名字提醒我「我是誰」,
能量邊界提醒我「什麼該收、什麼該拒絕」,
而每日的誦經,則讓我在雜訊的世界中,依然能穩穩安住。
從敏感到安定,這條路並不是要把自己封閉,而是學會與自己同在,並信任那份來自內在的神性力量。
✨ 延伸觀看 ✨
如果你也曾因為敏感而感到困擾,或在能量互動中迷失自己,這支影片會帶你找到更多答案:
在裡面,我分享了自己如何一步步從「害怕敏感」到「信任敏感」,以及與神明、能量之間的真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