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朋友參加活動時,直接坐在我旁邊,說想來聽聽我的意見。
他說,他受不了了。
故事得從半年前說起。那時,他還在一家代理公司,做著一個品牌的行銷主任,一個人帶著工讀生,扛起品牌的行銷工作。後來獵頭聯繫,幫他安排了大品牌公司的行銷職位,當時他想: 太好了,有機會從代理商轉到直營品牌,不過那個位置是副理/經理,所以其實他心裡想著: 能跳過去多好,即使一樣是主任。
沒想到,當獵頭打電話來通知好消息時,還真的是非常大的好消息~~
「恭喜,你被錄取了,職稱是行銷經理。」
那一刻,他真的覺得自己被看見了。從一個經銷商的小品牌的主任,一躍成為直營大品牌的經理,這不是證明了過去的努力嗎?
雖然薪水沒有增加太多,但這份職稱對他來說,是大大的肯定,也是激勵。
於是,他背著一身熱情進了新公司。
第一次當主管,他就帶領了三個下屬。
第一次接手大品牌的行銷,他卯足全力。
但現實卻狠狠打了他一巴掌。
因為沒有帶人經驗,團隊裡的人根本不服他。
因為資歷不深,下屬比他更懂品牌運作,甚至有人覺得他憑什麼當主管。
因為不熟悉大品牌的運用模式,又缺乏團隊支援,很多事情只能自己找過去的廠商資源硬扛。
常常加班到深夜,活動前更是幾乎一個人撐到最後。
他沒有勇氣向主管反映,因為怕讓主管覺得自己選錯了人,所以他只能讓自己更努力。
但努力,並沒有換來業績。
半年下來,成果平平。反而換來團隊的閒言閒語:
「他一定是靠關係進來的。」
「你看他之前只是小品牌的主任,哪裡有經理的能力?」
流言蜚語,比業績數字還傷人。
半年後,他終於決定:「我不想再折磨自己了。」
這次他來的目的,他最想問的問題,不是「我要不要離職」,因為那個答案他心裡已經清楚了。
他想知道的是: 「為什麼那家公司會這樣用我?」
為什麼一個只有三四年行銷經驗、從沒帶人過的主任,會被直接拔擢成經理?
如果公司真的看好他,為什麼後來又放任他孤軍奮戰?
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我不知道對方公司的狀況,我只能就我周遭曾經聽過、或經歷的,試著給出了幾種可能的原因。
第一,公司也許不想讓原有團隊的人升上來。因為一旦升其中一人,其他人可能更不服,甚至會引發更大的離職潮。與其內部火藥桶爆炸,不如找一個外來者。
第二,很多公司希望藉由「外來刺激」打破團隊慣性。給他經理的 title,或許就是想要借刀試試,看看團隊在衝撞中會不會長出新火花。
第三,也可能是很現實的理由:
當時他的履歷裡,他年輕、有熱情、溝通靈活、資源手上還帶著一些過往合作的廠商。在候選人池裡,他就是「相對最適合」的人選。
那麼,為什麼職稱要給到經理?
可能是因為這個職缺本來就是經理層級,如果降一階反而不符合架構。
也可能是公司覺得,派一個「副理」去帶老員工,反而更沒人服。
也有一種可能:這個Headcount如果再不補上,會代表不需要這個職位,這個職位就要被砍掉,於是就趕快讓目前最高分的人補上。
這些推測,或許都是真的,也或許都只是冰山一角。
有一點很實際~
大公司的職位從來都不會是「為某個人量身訂做」的。
很多時候,你之所以被放上某個位子,不會是因為你準備好了,而是因為公司在那個時刻,需要一個人來填這個空。
談到最後,我問他:「如果要回顧這半年你的獲得,你會怎麼說?」
他沉默了一下,情緒平靜了不少。
他說:「雖然辛苦、孤單,但我覺得還是挺值得的。至少有兩個收穫,是我可以帶走的。」
第一,他有機會親自參與「大品牌的行銷是怎麼被規劃、怎麼被執行的」。這和以前在小型代理商的經驗完全不同,眼界被打開了。即便成果不盡人意,但能夠「見過大場面」,就是一種寶貴的資產。
第二,雖然薪水沒有大幅提升,但他拿到了一個經理的職稱,而且是大品牌。姑且不論時間長短,這份資歷本身就有份量,對未來的職涯發展很有幫助。
他最後笑著說:「至少,我沒有白走這一遭。」
那一刻我知道,他已經把這段經歷從挫敗,轉化成「可以帶走的養分」。
或許人生裡有些經歷,看似沒有帶來漂亮的成果,甚至讓人懷疑自己的價值。但回過頭來,這可能會成為履歷上的亮點,或者是之後再出發的底氣。
從失敗中學得的東西,有時候會是比成功更大的獲得。
💡問題留給你:
你有沒有過「被推上去」卻覺得自己還沒準備好的經歷?
你會覺得那是一種幸運,還是一種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