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銷領域裡,有一種角色叫「廣告投手」,他們擅長操作平台、投放廣告、追蹤數據,為產品帶來即時的銷售成效。這聽起來很專業,但當我與一位做了六七年的廣告投手聊起他的職涯時,卻發現他正陷入一場深層的職業困境。
他的公司主業是營養保健品代工,近年也開始打造自有品牌。產品一出來,他就負責廣告投放、製作DM、監控成效,任務明確、節奏快速。但這兩年,他開始感覺自己反應變慢了。老闆丟出一個題目,年輕同事立刻能接招、提出創意,而他卻愣住了。他開始懷疑自己是否該轉行,或是補強某些能力。
我問他:「你覺得你的工作在行銷領域裡,算是哪一塊?」他答不出來。我再問:「你欣賞的品牌是哪一個?希望公司成長成什麼樣子?」他依然沉默。這一刻我才明白,他這些年累積的不是「行銷的能力」,而是「下廣告的手感」。而這兩者的差距,正是他焦慮的根源。這種職場困境並不罕見:
- 把「一種技能」誤認為「一個專業」
- 在「忙著交差」的節奏中,忽略了「底層功夫」的鍛鍊
- 當環境改變,才驚覺自己沒有清晰定位
他的核心問題不是創意慢,而是缺乏方向感。他不知道除了投手,自己還能做什麼;也沒有行銷全局的概念,自然看不到未來。
這時,他有兩條路可以思考:
路徑一:品牌經營的轉型機會
如果公司真的願意往品牌經營發展,他可以趁機補課,學習品牌行銷的邏輯,並將所學應用在公司,成為少見的實戰型人才。但他也要誠實面對自己:是擅長「0 → 1」的開創者?還是更適合「1 → 2 → 3 → 4」的優化者?
路徑二:短打熱銷的深耕之路
如果他選擇繼續在熱銷領域深耕,那就要接受這個遊戲的規則,提升對短影音與流行文化的敏銳度,否則只會被更年輕、更快手的人追過。
無論選哪條路,最終的選擇都在他手上。因為「最了解你的是你,也可能不是你」。他必須自己決定要補什麼缺口,願意投入多少時間與精力去累積。不管選擇哪個方向,都要承擔那個選擇的代價。
我給他的建議是:
1️⃣上課,學習完整行銷架構:理解整個行銷的版圖 從4P/6P開始,至少要掌握品牌、產品、通路、宣傳、人員、流程的全貌。否則,他永遠只能當「接球手」,而無法成為「策劃者」。
2️⃣ 自問:我想走哪一條賽道?
- 如果選擇「Hot Sell」,就要補齊短影音的敏銳度,因為這是吸引流量的王道。
- 如果選擇「Branding」,就要投入時間學習品牌經營邏輯,並有勇氣去說服老闆。
何不利用這次對職涯的迷惘,視為一次重新定位的機會?
當你開始問自己「我是哪個位置的人」,也許正是你準備重新出發的好時機。
#盤點你的職場籌碼 #俠客斐恩 #三對三職涯聊癒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