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riba REDD+ 專案 曾是自願碳市場(VCM)的明星案例。它位於辛巴威 Lake Kariba 周邊,號稱能避免大規模森林砍伐,並帶來超過一億噸的減排量。許多國際知名企業,從奢侈品牌到科技公司,都曾購買 Kariba 的碳權,用來宣稱「碳中和」。然而,短短十年後,這個象徵希望的專案,如今卻成為自願碳市場的最大醜聞之一。
1️. 基線膨脹:幻影碳權的源頭
調查發現,Kariba 所設定的「假設砍伐率」嚴重高估,實際森林砍伐遠低於基線模型。結果是——專案憑空製造了「虛擬減排量」,在市場上發行了數千萬噸的幻影碳權(phantom credits)。這種「紙上減排」完全脫離實際,等同於在全球碳帳本中製造假數字。
2️. 社區承諾落空:正義的缺席
REDD+ 理念強調「社區共益」。Kariba 起初承諾,將碳權收益投入在地醫療、教育與基礎建設。然而,當地社區多次抱怨,承諾未能兌現,收益分配不透明,甚至淪為少數投資方與中介的私利。這種「綠色殖民主義」讓 REDD+ 的初衷蕩然無存。3️. Verra 的反應:補救,但太遲
在媒體、學界與 NGO 的壓力下,Verra 終於承認 Kariba 存在問題,並取消部分超額發行的碳權,另啟動獨立審查。這雖是必要的補救,但已經無法挽回市場信任。Kariba 事件讓世人看清:缺乏嚴格監管的自願市場,難以避免誇大與漂綠。
4️. 辛巴威的轉向:從 VCC 到 CCC
辛巴威政府隨後修法(SI 48 of 2025),建立 Zimbabwe Carbon Markets Authority (ZiCMA) 與 國家碳登錄系統 (ZCR),並要求所有碳專案必須納入國家總帳管理,走向 合規化 (compliance)。這是一種「亡羊補牢」:透過國家授權(LoA)、對應調整(CA)與 MRV 系統,避免再度出現 Kariba 式的幻影碳權。
5️. 對全球市場的警示
Kariba 並非孤例,它只是自願市場亂象最具代表性的案例。這件事告訴我們:
- 沒有政府 LoA 與 CA 的碳權,註定缺乏完整性。
- 沒有社區利益保障的專案,只會加劇社會衝突。
- 沒有國家登錄的專案,不可能被承認為真實的減排。
結語
Kariba 的失敗,是自願碳市場的警鐘。它提醒我們,碳市場不能僅依賴私營標準與自我聲稱,而必須回歸 國家主權、國際規範、環境完整性。巴黎協議第 6 條的合規市場,正是為了避免「Kariba 式的幻影」而設計。
在碳市場的下一章,我們需要的不再是「看起來很美」的故事,而是真實、可驗證、合規的減排成果。Kariba 已經證明,沒有這些,一切不過是空中樓閣。
原文出處:https://verra.org/verra-acts-on-kariba-project-cancels-excess-credits-advances-independent-revie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