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殖民(Carbon Colonialism)
指發達國家或跨國企業,透過碳補償專案,把減碳責任外包到發展中國家或原住民族地區。表面上是「協助減排」,實際卻是剝奪土地使用權與自主權,使地方社群淪為被動的承受者。
碳海盜(Carbon Pirates)
指不具合法授權的中介或公司,搶奪社區或他國的碳匯資源,往往透過造假、誇大或規避政府登錄來發行碳信用。其結果是重複計算與非法收益,破壞市場的公信力。
碳牛仔(Carbon Cowboys)
指自願性市場裡的投機推銷者,他們鼓吹「百萬噸級」專案,包裝成快速致富的投資機會,卻缺乏科學基礎、合法性或長期維護能力。專案最終失敗,留下投資人與買方承擔損失。
漂綠(Carbon Greenwashing)
指企業或機構藉由購買低品質碳信用,來誇大自身「碳中和」或「淨零」成就。實際上,這些行為往往只是形象工程,並未帶來真實的減排或移除效果。
幻影碳(Phantom Carbon)
指透過不實基線、代理數據或缺乏合法審批的方式製造出來的「碳信用」。這些數字只存在於帳本或報告中,並沒有實際的減排量,嚴重誤導投資人與市場。
碳吸血鬼(Carbon Vampires)
指跨國公司或中介機構,從地方社區或弱勢群體榨取碳匯利益,卻幾乎沒有提供回饋。地方承擔了土地鎖定、生活限制與社會矛盾,但獲益卻被外部資本抽走。
碳賭博(Carbon Gambling)
指把碳信用當作短期炒作工具,藉由囤積、轉手、投機套利牟利,而忽視其原本應該具有的減碳與氣候價值。這種行為讓市場變成金融遊戲,而非環境治理工具。
碳拼裝(Carbon Patchwork)
指企業為了湊數,購買分散且低品質的碳信用,用來粉飾「碳中和」或「減排達標」。這種做法表面上看似合規,實際卻掩蓋了減排行動的缺失。
碳泡沫(Carbon Bubble)
指市場上堆積大量缺乏真實價值的碳資產,在規則收緊或審查嚴格化時,價格迅速崩盤,導致投資與金融風險。這與房地產泡沫或次貸危機的結構相似。
碳幻象(Carbon Mirage)
指藉由統計手法或文字包裝,營造出「看似巨大」的減排成果。這些專案往往用假設情境或過度樂觀的基線來創造碳量,實際上減排效果有限甚至不存在。
碳套利(Carbon Arbitrage)
指企業或中介利用不同國家或制度間的規則落差,低價購買、轉售或「洗白」碳信用以牟利,而非真正投入氣候行動。
碳洩露(Carbon Leakage)
指企業把高排放活動轉移到沒有嚴格規範的國家或地區,以規避減排義務,結果導致全球排放總量不減反增。
碳犯罪(Carbon Crime / Carbon Fraud),
是指在碳市場中,透過造假、隱匿、非法操作等方式,謀取不當利益的行為。它可能發生在:
- 碳信用發行端:專案資料造假、虛報減排、偽造 FPIC 文件。
- 交易市場端:重複計算、洗信用(double selling)、虛構交易。
- 企業端:明知買的是低品質或「垃圾碳」,卻拿來漂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