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Bayu來自印尼「冠軍團隊」Common Grounds ,團隊內有2024年世界咖啡師冠軍Mikael Jasin ,2024 世界咖啡沖煮賽季軍 Ryan Wibawa,Ryan 同時也是這一次比賽Bayu的教練,另外,還請2018世界咖啡沖煮賽冠軍Emi Fukahori 來幫忙,陣容豪華,而他當初進入 Common Grounds 並不是專業咖啡師,而是社群經理,一位攝影師,在這五年間,從家庭煮夫(home brewer),慢慢地成長為專業咖啡師,他天生不善於表達,像攝影師一樣習慣「在鏡頭後面」,慢慢地走向舞台前成為全國冠軍,並在今年在家鄉印尼拿下2025 WbrC 世界沖煮大賽亞軍,此次展演,完美地將自身喜愛的攝影與咖啡結合,呈現出一位笨拙的攝影師蛻變為專業咖啡師。
比賽內容與概念
Bayu的展示將攝影與咖啡建立了連結。
1. 概念基礎:構圖與拼配 (Blending)
• 攝影中的構圖 (Composition): 關於在一個框架內放置不同元素以創造平衡。
• 咖啡拼配: 與構圖相似,是結合來自不同咖啡的特定組成部分,以在杯中創造平衡與和諧。
2. 咖啡豆的組成 (Composition)
他混合了三種不同的咖啡豆,每種咖啡豆都在最終的咖啡風味中提升了不同的屬性。
• 70%: 巴拿馬 Fina Sophia 莊園的經典水洗藝伎 (classic wash geisha)。選擇原因是其驚人的花香調性和優雅的餘韻。
• 20%: 巴拿馬 Janson 莊園的藝伎 (Geisha)。此豆經過 48 小時厭氧發酵處理,隨後以日曬法乾燥。選擇原因是它帶有葡萄般複雜的風味和酸度,完美地補充了 Fina Sophia 的特色。
• 10%: 來自蘇卡旺義蘇馬當 (Sukawangi Sumedang) 的印尼賴比瑞卡 Excelsa。用來自*阿拉比卡咖啡的 mosto 加工,然後厭氧發酵處理,最後以日曬法乾燥。選擇原因是它具有獨特的甘蔗調性,能夠增強最終杯中的甜度和多汁感。
*註:mosto 加工為將咖啡去果皮後,保留果肉,一起放入發酵槽中。
• 烘焙與研磨: 每種咖啡豆都是單獨烘焙和研磨,並採用不同的研磨尺寸。
• 預期風味: 這種拼配比例創造出蘋果、柑橘和葡萄的新調性,且帶有每種咖啡獨特的特徵。
3. 萃取三角 (Extraction Triangle)
他將攝影中的曝光三角(Exposure Triangle:光圈、快門速度、ISO)萃取三角(Extraction Triangle:攪動、流速、接觸時間),用來平衡沖煮變數之間的聯繫。
• 光圈 (Aperture) 類似 攪動 (Agitation): 狹窄光圈/緩慢攪動會專注於圖像/咖啡的某一特定方面;廣闊光圈/劇烈攪動則允許關注多個方面/萃取更多物質。
• 快門速度 (Shutter Speed) 類似 流速 (Flow Rate): 控制相機捕捉瞬間的速度/控制水從手沖壺流向咖啡粉層的速度。
• ISO 類似 接觸時間 (Contact Time): 提高 ISO/延長接觸時間會使圖像更亮/萃取更高,但過度操作會導致破壞性的雜訊/不必要的風味。

沖煮方式
Bayu根據其混合咖啡的不同溶解度水平,應用了萃取三角的概念,制定了精確的沖煮策略。
1. 沖煮策略與參數
• 萃取需求: 他的咖啡需要以恆定流速進行較慢的攪動。
• 器材組合:
◦ Drip Assist (滴水輔助器): 用於減少攪動並維持恆定的流速。
◦ Hybrid Dripper (混合濾杯): 使用 Hario Switch。由於攪動和流速較少,他需要使用浸泡式濾杯來增加接觸時間以完成萃取。
◦ 濾紙: Sibarist 快速濾紙 (fast paper filter)。用於創造一致的滲濾和更快的流速 ,以便控制接觸時間。
• 粉水比: 15 克咖啡粉對應總共 220 克水。
• 水溫與水質:
◦ 沖煮水溫:第一段滲濾使用 93°C,隨後的兩次浸泡使用 88°C。
◦ 總溶解固體 (TDS):50 ppm。他特意調整水質以突顯最終咖啡中的葡萄和柑橘風味。
2. 注水階段(三段注水)
他進行了三次注水,先是滲濾,接著是兩次浸泡。
1. 第一注(滲濾): 注入 40 克水,持續 40 秒。目標是透過較短的接觸時間和較高的溫度來開啟風味,讓咖啡充分消化。
2. 第二次(第一次浸泡): 關閉閥門,注入 80 克水。此階段目標是萃取纖維酸度以及大部分風味。
3. 第三次(最後一次浸泡): 在 1 分 20 秒時注入 100 克水。此階段目標是萃取甜度和創造口感("extill Steep")。(注意!此段注水不打開閥門,直接注入100克水)
4. 浸泡與結束: 持續浸泡至 2 分鐘。隨後打開開關閥,並在 2 分 20 秒時完成萃取。
3. 服務與呈現
• 香氣評估: Bayu要求評審在咖啡送上後,直接從分享壺 中評估香氣。他要求評審輕晃 分享壺三次。分享壺的形狀和內部紋理有助於增強香氣。
• 杯具選擇: 他帶來了一個特定的杯子,其窄形狀有助於保存香氣。開放的邊緣則能創造更好的風味清晰度。陶瓷材質則有助於在溫度變化時保持咖啡的結構和甜度。
風味宣言
• 香氣: 中等強度,帶有葡萄、柑橘和芙蓉花。
• 風味: 整體中等強度。
◦ 熱時:柑橘。
◦ 溫時:再次出現柑橘和紅葡萄。
◦ 冷卻時:紅蘋果和茉莉花。
• 餘韻: 悠長持久。
◦ 熱時:甘蔗。
◦ 冷卻時:沙連茶(salent tea)和茉莉花茶。
• 酸度: 整體中等強度。一開始是柑橘類的檸檬酸 (citric),隨後轉為蘋果類的蘋果酸 (malic)。
• 甜度: 整體中等強度。一開始是甘蔗般的糖份甜度。當變溫到冷時,甜度轉為柑橘和甘蔗(來自 Excelsa 豆)。
• 口感: 整體中等重量。熱時和溫時:絲滑 (silky) 和圓潤 (round)。冷卻時:變得順滑 (smooth)。
總結
Bayu的決賽展示,核心是將攝影的精準控制(曝光三角)應用於咖啡沖煮(萃取三角)。他透過將巴拿馬水洗藝伎的優雅花香與厭氧日曬藝伎的複雜果香,以及印尼Excelsa獨特的甘蔗甜感(70%/20%/10%)結合,力求創造出一杯平衡且清晰的風味。
他在沖煮技術上採用了 Hario Switch 浸泡式濾杯,搭配 Drip Assist 和快速濾紙,以實現他所需的「慢攪動、恆定流速、長接觸時間」的精確控制。最終,這杯咖啡的目標是在 50 ppm 的水質下,突顯出柑橘和葡萄的風味。
最後,Bayu將這次經歷視為一種連結。他表示,作為咖啡界的攝影師,許多人的旅程已成為他的一部分,而當他站在自己的家鄉印尼時,他正在書寫自己的故事
後記
在賽後訪談提到,Bayu 在此次比賽前已比賽了三年全國賽,他第一次獲得第六名,第二次獲得第三名(當時 Ryan 奪冠),而這一次在 Ryan 的指導下,他成功奪冠並晉級世界賽,但在豐沛的資源背後,則是巨大的壓力,Bayu在印尼全國賽拿下冠軍後一度感到「情緒不穩」。但他的團隊不斷提醒他,他來這裡參賽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成為最好的自己(the best version of myself)。最終他明白了,成為最好的自己就是冠軍,贏只是過程中的獎勵,重點在於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