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壓的職場裡,你是否也曾經腦袋打結?
事情堆疊,解不開的方案像死結一樣,自己陷入「瓶頸模式」,甚至越想越焦慮。
我曾經在輔導一位總監時,他說自己常常陷入「會議腦霧」:一邊聽團隊回報,一邊腦子在打轉,想不到突破方法。當下,他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失去決斷力」。
其實,這種狀態很常見。領導者背負責任,腦中不斷「迴圈思考」,卻讓自己困在死胡同。
卡住的專案會議
某跨國公司亞太區會議上,專案進度停滯,總監Kevin怎麼也想不出辦法。會議現場氣氛僵硬,團隊也跟著焦躁。
他選擇暫停 15 分鐘,帶大家去茶水間泡茶。
當每個人手裡都端著一杯熱茶時,氣氛變了——有人開起玩笑,有人靈感突然冒出來。短短十分鐘,會議氛圍重新打開,接下來反而討論出三個可行的替代方案。
有時候,解方不在「拼命想」
我們都經歷過那種時刻:問題像一團打結的線,越扯越緊。你以為努力思考才是負責任,結果大腦卻像當機的電腦,畫面全黑。
這不是你的錯,而是大腦的設計就是如此:當壓力過大,創造力會自動關閉。
心理學稱之為「認知窄化」(cognitive narrowing),你只看得見眼前的障礙,卻看不見旁邊還有路。
就像開會開到腦霧、提案提到詞窮、決策決到心累——
這時候,與其硬撐,不如學學古代禪師那三個字:「喝茶去。」
意思是:當陷入困境,不妨暫時遠離,讓自己切換心境。
當你卡住時,試試「四步驟心境切換法」
這不是逃避,而是策略性暫停。我稱它為「大腦重開機」:
- 暫停 → 離開現場
不只是身體離開,心理也要離開。走出會議室、去倒水、上個廁所,甚至站在窗邊深呼吸三次。空間換了,思路才會換。 - 專注 → 回到當下
泡一杯熱茶、聽一首歌、感受呼吸。讓感官從「未來焦慮」拉回「此時此刻」。你會發現,緊繃的肩膀慢慢鬆了下來。 - 視角 → 換位思考
問自己:「如果我是我的下屬,會希望主管現在做什麼?」
或者:「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三年後,我還覺得它這麼嚴重嗎?」
拉遠一點,問題往往就變小了。 - 重啟 → 帶著清明回來
不急著立刻有答案,而是帶著一種「我們再試試看」的輕鬆感回到現場。往往這時候,新的視角會自然浮現。
允許自己暫停,才是真正的高效
身為高階主管,真正的領導力不只是在壓力下快速拍板,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時候該鬆手。
「放過自己一下」並不是逃避,而是讓自己保持清明。當你學會照顧自己的心境,也才能帶領團隊走出困境。
👉 你在職場上遇到過「想不通就硬想」的時刻嗎?
A. 我會硬撐到底,直到有答案
B. 我會選擇暫停,找方法轉換心境
C. 我需要練習,因為常常卡住
👉 留言告訴我你的選擇,也許會啟發更多同樣卡在掙扎中的人。
📣 如果這篇文章觸動了你,也請分享給需要的同事或朋友。
📩 若你想更深入學習自我情緒修復,歡迎私訊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