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沒有過這種毛骨悚然的經驗:中午和同事說腳酸,晚上滑手機就跳出按摩椅廣告;在家隨口說想買個置物櫃,隔天馬上被置物櫃廣告洗版。 然後心裡浮現一句話...「我的手機是不是在監聽我?」
這種「聊什麼就推什麼」的情況,讓不少人都曾有過這樣的懷疑...
但手機真的會偷聽你嗎?
大部分情況下,答案是:不會。(對~只有大部分情況歐~~我也只知道大部份...)
「不會」的核心原則:APP 沒有你授權就無法讀取麥克風。
在 iOS 或 Android 的設計裡,敏感權限(麥克風、相機、錄音)都必須經過用戶授權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給 App 這些權限,它基本上就無法啟動麥克風的收音功能(紀錄監聽)。很多人以為「勾選同意」就有各種個資外洩的風險,但實際上這類同意多半是「資料收集、使用」條款,目的是讓公司可以蒐集使用者行為數據,用來優化APP,若你選擇不同意權限,合法有良心的 APP 在技術上就不能偷偷用麥克風錄音。

如果有某個開發者極度巧妙、在 App 商店中藏了一個後門版型(它們想辦法混過審核)你又剛好你下載了它,那麼它才有可能偷用你的麥克風或濫用權限。這種情況雖然極罕見,但確實是存在風險的那條紅線。所以軟體安裝絕對不能不透過商城!!有些線上軟體的看起來中規中矩~但背後都在判斷用戶是否為蠢蛋,如果被判定為好騙的對象此時就會發送惡意廣告收取你的私密個資~如帳號密碼等等,極度陰險!!
那廣告為什麼總是這麼「剛好」?我們來用心理學來解答一起想想~也許是...
其實,真正影響我們的是「心理偏誤」與「演算法預測」:
你覺得廣告「很巧」其實是你的大腦騙了我們?
這就是心理學最常見的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我們只會記住那些「剛剛好被驗證的例子」,卻往往會忽略沒中標的時候。(就跟我們和另一半吵架時總是記得那些不好的~忘了曾經好過的時光)。
巴德-麥因霍夫現象(Baader-Meinhof Phenomenon),又叫「頻率錯覺」:一旦注意到某個東西,就會開始覺得到處看見它,也許一天只看到2次,當你已經認定很常見後~大腦會放大你的認知錯覺,讓你覺得一整天看到超多次,但如果有人很嚴格的問你到底有幾次時,此時我們冷靜的想一想數一下後~~恩~~還真的只有2次...
以訛傳訛效應,又叫假亂真現象:大家都再說同一件事情,當你自己巧遇一次時立馬迫不及待的加入朋友群想要討論分享求共感。
當然除了心理學之外~另一個主因還是我們低估了科技搭配AI的演算法有如神助下,科技公司的「大數據魔法」:你的搜尋紀錄、購物清單、地理位置、甚至你曾經停留比較久的貼文,都能被拿來演算,推測你下一個想買的東西。所以,我們才會覺得「手機一定在偷聽我」。
今年 Meta(Facebook、Instagram 母公司)就因為廣告追蹤演算法太「神準」,在歐洲被罰了大筆罰款。原因是:他們默默蒐集用戶的行為數據來做個人化廣告,卻沒把選擇權完全交給用戶。這就是為什麼現在我們常看到「是否同意廣告追蹤」的跳窗。同樣地,Google 也在 2025 年初宣布要逐步淘汰 Chrome 瀏覽器的第三方 Cookie,因為各國法規開始嚴格要求「廣告追蹤透明化」。

換句話說,我們看到的「偷聽發送廣告」更多是因為科技公司的演算法太會算,不是因為我們的手機在偷聽。
如果真的不想被「精準廣告」騷擾?
- 檢查 App 的麥克風/相機權限,不用就關掉
- 在瀏覽器裡關閉「廣告個人化」
- 別隨便下載來路不明的應用程式
- 如果在意隱私,可以考慮使用重視隱私的瀏覽器(例如 Brave)
其實我們是被自作聰明的腦袋被「耍」了
那些看似「靈異」的廣告,其實是心理學偏誤加上高科技演算法精算的結果。
手機沒有偷聽你,但它確實比你更懂你的習慣。
下一次看到「剛好」的廣告時,或許該問的不是「手機怎麼知道」,而是:
我們的資料是否都無聲無息的被收進資料庫變成演算法之一?
各位曾經遇過最「靈異」的廣告巧合是什麼?
最近IPHONE17剛一發佈,廣告就狂洗? 但你是真的想換手機,還是被演算法給引導覺得自己想換手機呢?歡迎大家一起在留言區分享你的經驗,看看是不是大家都被演算法「照顧」得很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