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當有毒的父母|解毒指南(搭配圖解)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內容是親子教養書摘 ,很喜歡,所以就幫它設計極簡塗鴉插圖了☺️,送給教育者,搭配著看,一起解讀、解「毒」。

打破控制的循環

一開始是出於愛, 希望孩子少犯錯、多成功, 但漸漸變成過度掌控。

一開始是出於愛, 希望孩子少犯錯、多成功, 但漸漸變成過度掌控。

讓我們談談一件不太舒服的事:你有多常發現自己正試圖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開始常常只是出於好意。你希望他們成功、不犯錯,並擁有你當年沒有的機會。但在某個時刻,這份關心會悄悄轉變成完全不同的東西。

Susan Forward 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控制型的行為,即使源自愛,也會養出在獨立與決策上掙扎的孩子。當你在功課旁過度干涉、替他們決定朋友,或是在事情不照計劃時發脾氣,你其實在告訴孩子:「你的判斷不能被信任。」

過度檢查會壓迫成長, 真正的成長需要光與空間

過度檢查會壓迫成長, 真正的成長需要光與空間

完美主義的陷阱同樣具破壞性。腦中那個聲音說「他們應該更努力」或「這還不夠好」——那是從哪裡來的?很可能來自你自己的童年,來自那個認為愛有條件的父母。當你把這種聲音傳遞下去,你並不是在幫助孩子準備迎接卓越,而是教會他們:只有表現好時,他們才有價值。」

要打破這些模式,需要對自己的「觸發點」誠實。當孩子帶回一張 B+,而你第一個反應是失望時,請先停下來問自己:這真的是關於孩子的表現嗎?還是關於你內心深處,把成就等同於自我價值的傷口?當你想介入、想「修正」他們的掙扎時,請思考:你是在幫助他們成長,還是在保護自己不去面對對「失敗」的焦慮?

腦中那個聲音「要更努力」或「還不夠好」往往來自你自己的童年,也許是因為你父母把愛與表現綁在一起。

腦中那個聲音「要更努力」或「還不夠好」往往來自你自己的童年,也許是因為你父母把愛與表現綁在一起。

當然,轉變並不容易。但其實很簡單:從「管理結果」轉向「支持過程」。與其說「你需要多練習」,不如說「我注意到你對這內容有點沮喪,要不要聊聊?」。這樣的對話會教會孩子:「他們有能力應付挑戰,你也信任他們能夠找到辦法。」

解開控制鎖鏈,共走細繩。打破「控制循環」,走向「支持過程」

解開控制鎖鏈,共走細繩。打破「控制循環」,走向「支持過程」


孩子的錯誤是他們的課程,不是你的失敗。
raw-image

停止去打那些你不必贏的戰役

每一次與孩子的爭執,都會讓你覺得是在考驗你的權威。他們頂撞就寢時間,你就更堅持;他們抱怨家務,你就開始說責任的重要。很快地,你會發現自己陷入全面性的戰爭,好像一定要分出輸贏。

但多數父親忽略了一點:大部分的爭執其實不是關於睡覺或家務。

Dr. Becky Kennedy 的研究指出一個簡單卻能改變一切的事實:兩件事可以同時成立。

  • 孩子可以討厭規矩,規矩仍然要存在。
  • 他們可以對你的決定生氣,而你的決定依然正確。
  • 他們可以對你感到挫折,但仍需要去遵守。

有毒的模式是認為你必須選邊站:

  • 要嘛承認他們的感受(卻失去權威);
  • 要嘛堅持規矩(卻否定他們的情緒)。
    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讓你和孩子陷入無休止的權力拉鋸:你在爭取尊重,而孩子則在爭取被聽見。
用理解降溫,而不是用權威壓制。孩子的情緒是一團小火焰,父母不是用滅火器(強硬對抗),而是遞上一杯水(理解)

用理解降溫,而不是用權威壓制。孩子的情緒是一團小火焰,父母不是用滅火器(強硬對抗),而是遞上一杯水(理解)


當你採用「兩個真實」的思維方式,一切就會改變。

  • 舊的說法:「你必須去睡覺,因為我說的。」
  • 新的說法:「我知道你對要停下遊戲很失望,但就寢時間仍然是晚上 9 點。」
  • 舊的說法:「不要再抱怨做家務了。」
  • 新的說法:「我知道你希望不用打掃房間,但它還是需要完成。」

這並不是縱容或軟弱。你仍然在劃定界線。

但你也同時承認:即使孩子得不到他們想要的,他們的情緒體驗仍然重要。

而驚喜的地方在於——當孩子覺得被聽見時,他們會跟你對抗得更少。抗拒感往往會消退,因為他們不用再耗費能量來讓你理解他們的感受。

簡單來說,關鍵是透過傾聽去理解,而不是為了辯護而聽。

爭論像棋局,但真正的連結在於對話。

爭論像棋局,但真正的連結在於對話。


當孩子說:「你是世界上最爛的爸爸!」,有毒的反應是開始訓斥「要尊重」或懲罰態度。 但如果你能聽見背後的痛:「你現在真的對我很生氣,告訴我發生了什麼。」 這時候,你是在建立連結,而不是進行戰鬥。

這種方式會讓孩子學會:關係能承受分歧而不會破裂,情緒就算沒被滿足也依然重要。這些技能,會幫助他們在日後的每一段關係中受用。

raw-image


贏得關係,而不是贏得爭論。

我們擁有的 6,570 天窗口期

raw-image

有一個倒數計時,許多父母不願去正視。從出生到 18 歲,你的孩子會和你一起生活大約 6,570 天。減去那些已經過去的日子,剩下的數字可能會嚇到你。這不是要製造恐慌,而是提醒你要把焦點放在真正重要的事上。





Ryan Holiday 提醒我們,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父母」,而是需要一個「在場的父母」。他們不會記得家裡多麼乾淨,或活動安排得多麼完美。他們會記得的是——某個星期二,你停下手邊的事聽他講故事;會記得那次臨時的冰淇淋小旅行;會記得一起打球到天黑;會記得那個你關掉手機、真正看見他們的晚上。

時間正在流逝,留下的是陪伴的瞬間

時間正在流逝,留下的是陪伴的瞬間


但有些東西會阻礙這種連結:有毒的父母總告訴自己「等事情穩定再說」或「等這個專案完成再陪」。然而,真相是他們其實在逃避「當下陪伴的不舒服」。真正的連結需要脆弱——就是帶著真實的自己出現,而不是努力去成為「完美的父母」。對於那些自小就被教導「愛必須靠成就換取」的人來說,這很可怕。


解方並不是盛大的舉動,而是在日常時刻有意識地在場:孩子走進房間時放下手機;問他們今天過得怎樣,並且真心想知道;讓他們參與,即使自己做會更快。這些投入就像一筆一筆存款,放進 Holiday 所說的「記憶銀行」,最終累積成充滿被看見與被重視的童年。

raw-image


有時間意識也意味著要明白:不同階段需要不同回應。想要「幫忙」的幼兒,不該被當成煩人,而是正在透過連結來學習世界。青少年似乎抗拒你的一切,其實不是要永遠疏遠,他們正在學習「我是誰」,而仍需要知道:當他們準備好重新連結時,你依然會在。

所以,別再等待「完美時刻」才陪伴。開始留意那些就在眼前的小瞬間。因為孩子的童年,正在此時此刻發生,不管你是否全然在場。


時間,是孩子眼中唯一重要的貨幣。
raw-image



結論:打破有毒父母的循環,並不是要成為「完美的父母」

而是要成為有覺察的人。要認清你無意識中重複的模式,很可能是從你的父母那裡延續下來的,而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你的孩子並不需要你擁有所有答案;他們需要的是你能夠覺察自己的影響,並致力於成長。

這份工作令人不舒服,因為它需要你檢視自己的傷口,同時努力不在孩子身上留下新的傷痕。但事實是:每一次你在反應前的停頓,每一次你在犯錯後的修復,都在教會你的孩子——人是可以改變的,關係能夠痊癒,愛並不需要完美。

他們會從中學到:自己足夠重要,值得你去做這些艱難的努力。


愛不需要完美,愛需要的是覺察與修復。
raw-image


試著這樣做:從「覺察」開始,而不是一次改變所有事情

以下是開始的方法:

察覺你的觸發點

在接下來的一週,注意你在和孩子互動時,什麼時候感受到能量轉變。哪些情況讓你緊繃?哪些行為會觸發你最強烈的反應?把它們記下來,但不要帶有評斷。

建立停頓儀式

當你感覺情緒要爆發時,先做三次深呼吸,問自己:「這真的是關於孩子的行為,還是關於我自己的過去?」這能在「觸發」與「反應」之間創造出一點空間。

練習情緒安全

下次當孩子犯錯時,先專注在連結,而不是立即糾正。先問一句:「你還好嗎?」再來討論哪裡出了問題。觀察這樣如何改變互動氛圍。

存下記憶存款

選擇這週的一個日常活動——早餐、開車接送、睡前時刻——完全專注地陪伴。放下電子產品,與孩子有眼神交流,並且像他們的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一樣認真傾聽。

當你搞砸時要修復

如果你反應不佳,24 小時內主動回到孩子身邊說:「我剛剛處理得不好,你不該承受那樣的反應。我正在努力做得更好。」


這些並不是「一次性的修正」,而是每天持續的小實踐,能逐漸改變你與孩子的關係。

參考書籍

  • 《父母會傷人:實用指南,讓你擺脫有毒父母的傷害,重獲情感獨立》Toxic Parents: Overcoming Their Hurtful Legacy and Reclaiming Your Life. 蘇珊‧佛沃博士(Dr. Susan Forward)
  • 《教養,從接納自己開始:沒有完美的父母,只有剛剛好的父母》Good Inside: A Guide to Becoming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 貝琪‧甘迺迪 博士 (Dr. Becky Kennedy)
  • 暫譯為《每日奶爸:366則關於教養、愛與養育優秀孩子的冥想》The Daily Dad: 366 Meditations on Parenting, Love, and Raising Great Kids. 萊恩‧赫利德 (Ryan Holiday)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學習玩家|啟動玩心學習
176會員
222內容數
讓教學者善用 AI × 玩心學習設計, 建構兼具創造力、幸福感與學習成效的教育體驗。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身為新手媽媽,育兒生活讓你無法逛街?別擔心!本文精選多款網購必備母嬰用品,包含寶寶粥、尿布、玩具、童書、衣物和育成椅,並分享實用的省錢購物技巧,讓你輕鬆購得好物,享受聰明網購樂趣。另有蝦皮雙11購物節與分潤計畫介紹,幫助你省荷包,開創斜槓收入。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最近在英國的心理治療界有個議題:有許多被成年子女疏遠的父母,認為是在心理治療國過程中,心理師間接、直接引導子女跟父母疏遠、甚至不再往來。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舉止常常反映出家庭教育的成果,而家長往往因為太過堅持某種信念,或者過度干涉孩子的行為,反而可能會造成反效果。文章探討了家長教育中的困境和需要放手的重要性。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孩子的行為背後都有正向意圖,瞭解情緒背後的原因,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引導孩子的成長。透過本質的瞭解,父母可以針對孩子的固執、愛吹牛、依賴等行為給予適當的建議和支持。適時的鼓勵和陪伴是培養孩子健康心理的重要一環。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過去我們認為「家庭」是一個理應充滿和樂歡笑的環境,但後來在許多社會案件中理解家庭失能確實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展,甚至將來會對社會造成影響。 也因為如此,我們不應該把教養當成是不容外人置喙之事,而是應該以長遠的思維來培養孩子成為一個不帶給社會負擔,並且能完全為自己行為負責的獨立人格,我想這才是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Thumbnail
遇到孩子行為讓你抓狂時,七個步驟讓你和孩子的關係更緊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