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受夠了自己,你們的一些拼命工作只是一種自我逃避。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
書中這段引文,或許就可以解釋整本書的主題了。
自智慧型手機出現,各種通訊軟體發達之後,我們的生活像是無時無刻都圍繞著和人『交流』,賴DC傳來的訊息,脆推特臉書IG不斷推播的他人動態,或是有誰按了你讚轉發轉推你的文章等等,我們仿無生長在一個無時無刻都與他人互動的時代,但為何,感覺卻是越累越寂寞?
作者提出問題就是在於這些無時無刻出現的訊息:
尼采說「你們都喜歡粗活,喜歡快速、新奇與未知的事物」。確實,我們的生活裡充斥著「粗活」。將「粗活」這個詞解讀成「繁重的工作」也無妨,從我們的生活與娛樂環境來思考,應該會比較容易理解。(P40)
我們的生活被這些訊息切碎,我們不斷在參與,可是參與的幅度及其淺薄,一如我們看到有訊息立刻拿起手機來看,這個行為比起人際關係交流,更像是東浩紀所謂的動物化行為,或者說反射動作。而這種瑣碎繁複的行為,不就是粗活?
對於這種反射性的裝忙,很明顯的會體現在所謂的「獨立思考」上。我們很強調獨立思考,但什麼是獨立思考?書中有很有趣的辯證,但重點就在於思考後的產出是重述成見還是產出嶄新的觀點。
從這個角度來看,將「是否獨立思考」視為核心問題的人,其實忽略了更重要的事:我們是如何思考的?我們是為了什麼而思考?我們思考是為了得到什麼?(P65)
或者說簡單點,是思考還是先射箭再畫靶?是花時間深入思考,對自己的思考有所警覺懷疑,還是在網路上截取各種未查驗的資訊,看一些有的沒的直播或者去脈絡後跟你講牛奶很貴的影片就自己完成的陰謀論?後者就是思考淺薄化的結果,即使相信一些陰謀論也是獨立思考的結果,但這結果導向的其實什麼也不是,只是空無一片的粗活。作者在這裡還用注釋廣告了一下他有出一本陰謀論的書,不知道有沒有機會看到中文版就是了。
這類型的粗淺裝忙堆疊的結果,就是讓人失去了「孤獨」的能力。作者在這裡使用的「孤獨」是「與自己獨處」的意思(P115),他用了一個小故事來談這個狀態︰你有辦法坐一陣子都不看手機嗎?忍不住拿起手機幾乎已經是我們的某種反射動作了,然後便會隨之打開手機,滑一堆有的沒的垃圾資訊,一天就過了。
為了找回這個狀態,作者引用《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真嗣跑去看加持的西瓜田的事,來談及培養嗜好讓自己進入孤獨狀態而非裝忙的粗活。嗜好活動中的創造、培育是很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中也會讓餐與的人感到困惑,並且深入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或許就能在破碎零散的資訊中,找到自己心之所向。
不過,雖然是因為這樣給了《新世紀福音戰士》一些篇幅,但我更喜歡的是,作者似乎也很喜歡《異國日記》書中不只一次引用到《異國日記》,像是前言就出現了槙生談及寫小說的技巧時用的語句︰「抱著必死的決心,與殺戮的決心去寫。」(P11)來回應古羅馬哲學家愛比特泰德認為哲學不是回應聽眾的愛好,而是去改變他們的體驗的思考。
或者談及朝的朋友繪美里發現自己是同性戀,並且察覺自己與他人不同時的思考與閃躲,回應的是書裡關於感受他人的情感、狀態,是需要花時間思考而不是瞬間的反應等等,看起來作者也是《異國日記》的書迷。此外,書裡也引用了很多ACG作品的例子,其實讀起來還滿親切的,剛好例子都有看過,理解這些概念也比較快一點。
整體來講算滿有趣的哲普書,只是書中的書名號、篇名號跟引號使用並沒有統一,注釋部分也有書名號脫落的狀況,雖然不影響閱讀,不過看到真的會很在意。
谷川嘉浩著,陳聖怡譯《手機時代的孤獨哲學》(新北︰野人,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