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機與網路的誕生,幾乎讓任何現代人都能隨時攝影,隨時發布照片。
社群媒體Instagram的誕生,讓「文字必須搭配圖片」才能發表貼文變成人們的習慣,好看未必等於很會說故事,有時,只是照片好看就夠了。
但是,好不好看是主觀的。
舉例來說,有的人覺得許光漢很帥,有的人覺得彭于晏很帥,英國演員班奈狄克.康柏拜區(Benedict Timothy Carlton Cumberbatch)曾經被票選為英國最性感男星,但當然,也有人無論如何就是「get 不到」他們帥在哪裡。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這就是主觀。
(有人覺得班奈狄克•康柏拜區長得像水獺,經常在訪談節目開玩笑請他模仿,他本人也欣然接受,所以網路上可以查到很多梗圖表情包)

圖片擷取自網路
反過來,有些事物就是客觀的,像是「1000比10大」,就沒什麼反駁的空間了。
所以,擁有1000個愛心數的貼文,乍看之下就比10個愛心數的貼文還要受歡迎。
擁有1000個粉絲的帳號,乍看之下就比擁有10個粉絲的帳號還要受歡迎。
但是,這就表示10個愛心的貼文不好嗎?這就表示10個粉絲的帳號沒有價值嗎?
你現在也許會說「不」,但是當你看到一個剛起步的創作者只有寥寥無幾的粉絲數、貼文數、愛心數,即便他的貼文很吸引你,你可能還是會猶豫——我需要追蹤他嗎?他會不會過一陣子就停更了?
請不用覺得不好意思,這其實很正常,因為人類會對自己的每一個決定做「風險評估」,這是很正常的本能,可以保護我們不受到錯誤決策的傷害。

選擇吃什麼比較好,也是風險評估!(但人有時候還是會選一些傷害自己的選項啦……)
主觀上,感性的你很喜歡,可是客觀上,理性的你懷疑他的價值,評估過後,你決定不追蹤他。
反過來,擁有比較多粉絲數、愛心數的帳號會一直增長,而粉絲數、愛心數不多的帳號就很難有明顯的數字成長,即便發布了一樣棒的貼文,大部分的人只會看到前者,卻看不到後者。
所以,大眾在社群媒體上看到的內容越來越相似,想法、價值觀、喜好也在無形之中逐漸趨向同質化(homogenization),商人、網紅只要抓住這點,就能持續創造出吸引大眾的商品或作品,持續成長。
這聽起來很簡單,對吧?
可是,這也衍生了許多問題。
▴▾娛樂背後的龐大壓力▾▴
你會不會在無聊的時候打開手機,把每個社群軟體輪流點開來看呢?
明明是想休息放鬆,但是卻越滑越累,這個習慣已經為你帶來困擾了嗎?
- FOMO(fear of missing out)
擔心自己錯過最新的訊息,所以不斷重新整理社群版面,以免漏掉任何一則資訊。
- 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
心裡不自覺地拿自己和周圍的人相互比較,看到其他人分享光鮮亮麗的一面,感覺其他人過得比自己更充實、有更了不起的成就,或是有更漂亮的外在條件,因而覺得自己比不上其他人,產生低落、消極的情緒。
〈IG重度使用?討論社群上的容貌焦慮〉這篇文章透過問卷調查、研究數據告訴讀者,Instagram對使用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你會越滑手機越疲憊,可能不只是因為眼睛沒有好好休息,大腦不斷的接收資訊、和別人比來比去,難怪會覺得「心很累」!

適時讓腦袋放空一下!
▴▾審美標準到底由誰來決定?▾▴
看到這裡,你早就知道觀眾/消費者的選擇會影響網紅/廠商的產出,觀眾越愛看的題材,網紅就越常發布,消費者越喜歡的商品,廠商就越樂於生產。
雖然好不好看是主觀的,但是,愛心數與追蹤數是客觀的。
數字愈大的地方就有商機,就代表著「愈多人喜歡」。
所以,到底是誰決定了審美標準呢?
是閱讀的人,是觀眾,是消費者的「偏好」。
回過頭來想一想,你每一次按下一個愛心、一個追蹤,就是鼓勵下一個新的作品、產品以類似的標準誕生,可是當你看到一張張近乎「完美」的照片,卻又不自覺的陷入低潮與與喪的情緒之中,覺得自己不夠優秀,不夠美,不夠有趣。
這樣的娛樂是健康的嗎?還是,其實是一種自我傷害?
當你感受到不對勁時,請關掉螢幕,停下來沉澱、放空一下,或是站起來走一走。
【參考文章】
朱韻年 (2021)。 IG重度使用?討論社群上的容貌焦慮。喀報,2021, 11, 17。https://castnet.dcat.nycu.edu.tw/2021/10/16/%E7%AC%AC%E4%BA%8C%E7%B5%84%E6%96%87%E7%AB%A0%E9%A0%81%E9%9D%A23/
▴▾政府限制智慧型裝置使用時間▾▴
日本愛知縣豐明市通過「智慧型手機等裝置每天使用時間不超過2小時」條例,雖然已經通過並即將在10月1日開始實施,但是沒有罰則,只是「建議」。你認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