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還有另一種活法》獻給所有在職場迷失的你
第八章:點亮被遺忘的角落
盛雅文站在台東池上的一片田野邊,風從遠處的稻浪中吹來,空氣中混著濕土與青草的氣味。
陽光從薄雲間灑下,一片金黃籠罩著她身旁的白色帳篷與幾把折疊椅。
這裡將是她與秀玲、偉承還有那群年輕夥伴們實驗的開始:「微光基地」的落腳地。
從都市逃離的、不願屈就體制的、想用雙手實現理想的,每一個人,彷彿都曾在這片土地上,看見過希望的影子。
「好像,真的要開始了。」秀玲望著這片未來的場域,眼神裡閃著一點小小的激動。
「不是『好像』,是真的。」雅文輕輕一笑,腳下踩著鬆軟的泥土,心裡有一種前所未有的踏實。
過去這幾週,他們來來回回台東與台北間數次,找地點、見地方創生辦公室的人、談在地合作案。
中年以後的創業,雖然沒了當年的衝勁與魯莽,卻多了歷練後的眼光與穩重。
「我們不是只想創一個品牌,我們想創一個社群,讓人願意留下、願意貢獻。」偉承說話的語氣裡帶著一種擲地有聲的自信。
那天他在草地上,講著他為什麼離開年薪破百萬的顧問業、選擇和一群「看起來天真得不像話的人」重新出發。
他還描述出那段雅文一直記得的場景:
「按照社會標準,他是個頑固的傻子,但是,這是他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
(轉身拿了豬鼻子戴在臉上,對著大家繼續說)我看起來瘋狂嗎?也許是的。
但是我現在的言談,比起剛剛有什麼差別嗎?
沒有,同樣的話,只是聽眾的態度不同而已。
你只需要更努力地去傾聽,沒人知道天才是怎麼樣的。」
這段話讓坐在一旁的碩士生小紀紅了眼眶:「如果我大學時能聽到這段話,我或許早就不一樣了。」
「不一樣,現在也來得及。」雅文當時這麼說。
她很喜歡這樣的氛圍,不是那種高喊口號的創業氣場,而是用脆弱與真誠堆起來的信任感。
每個人都像一塊拼圖,有缺角、有裂縫,但拼在一起,就是一幅完整的風景。
這天傍晚,偉承帶著幾位設計背景的青年,一起搭起了第一座木棧平台。
他們希望在正式建物前,先用簡單的架構搭出一個交流區,能煮咖啡、辦小市集、開冥想課或晚間讀書會。
「這個空間,我想讓大家感受到——你不需要改變自己,才有價值。」秀玲一邊拿油漆刷,一邊說。
她的這句話,像一顆種子,悄悄種進雅文心裡。
夜幕降臨,野地靜了下來。遠方傳來幾聲狗吠與昆蟲叫聲,一群人圍著小小的營火,吃著烤地瓜與鹽烤玉米。
雅文看著火光裡每一張疲倦但滿足的臉,腦中閃過兒子家齊最近傳來的簡訊:
「媽,我昨天投了一家非營利組織的實習,他們好像在做偏鄉孩子的課輔。
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做得來,但想到妳這幾個月的轉變,我也想試試。」
那一瞬間,她鼻頭一酸。
她曾經以為自己早就錯過影響兒子的機會,但或許,改變從來沒有時間限制,只要自己願意走出第一步。
「我們要叫這裡什麼名字?」有人問。
幾個名字拋出來,有的太像打卡景點、有的太文青。
偉承笑著說:「不如就叫『微光基地』吧?代表一點點光,也能照亮別人。」
「我喜歡。」雅文點點頭,「而且微光不是照在聚光燈中心,它是照在那些被遺忘的角落。」
那晚,大家輪流說起自己的「微光時刻」——曾被哪一句話、哪一個人、哪一件小事拯救過。
輪到雅文時,她說:「我人生前五十年,都活得太小心,太怕別人怎麼看。
現在的我,想為自己活,也想讓更多像我這樣曾經退縮過的人,看見——我們還有選擇的權利。」
有人輕輕鼓掌,有人紅了眼眶,有人悄悄記錄下這段話,準備未來放進他們即將開啟的品牌官網首頁。
遠方星星悄悄升起,照亮這片剛剛誕生的夢。
以上故事為虛構劇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