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老百歲誕辰紀念】出版路上的後輩摯友:陳坤崙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採訪時間:2025年7月24日|採訪地點:高雄文學館|撰文:謝欣珈


文藝少年的文學偶像

「阿崙、阿崙 !頭前彼个—啦!」站在公車站牌前等人的光頭男孩順著朋友的話看過去,戴著一頂以前醫生外診時在戴的圓盤帽的男子,騎著腳踏車慢慢經過。男孩的眼睛沒有離開過他,但他沒發現,筆直地往前,與男孩錯身而過。

高雄文學館/攝

高雄文學館/攝

「葉老是我以前文青的時候,就很仰慕他。他的小說有一篇叫做〈獄中記〉可以說是在那個時候他就在寫監獄文學,我看了很感動,那時候我好像高一。」春暉出版社社長陳坤崙想起第一次與葉老見面,彷彿電影場景。在陳坤崙高中畢業又過了好幾年,他透過林曙光的介紹,進入大舞台書苑出版社工作,工作需要找一位譯者將日文書翻成中文,林曙光便想到葉老。

「為什麼那時候葉老會接翻譯,因為他要養孩子。」葉老有一份教職,但薪水不高,「那時候翻譯一本書差不多一萬到兩萬之間,那個時代會有這麼多版稅給他,其實算是一個朋友的情誼,知道他的生活要靠翻譯賺錢來補貼。」推論林曙光和葉老在《橋》副刊時就已經認識,情誼久遠,除了大舞台書苑,還介紹葉老三信出版社、文皇出版社等翻譯工作。

林曙光領著陳坤崙到葉老家談翻譯事宜,終於和偶像面對面,陳社長形容葉老就像他筆下的市井人物,「很樸素、很隨和,很懂得社會氛圍,很看過社會高低。有的人會有的鋩鋩角角,他都沒有。」後來需要翻譯時,陳坤崙就會拿書稿到葉老家,那時候沒電話,也不會事先約,反正葉老通常是買便當才會出門。他拜訪從不帶伴手禮。葉老總是說:「崙啊!這個拿回去啦!」「我是覺得很不好意思,他和我的交往實在很有趣,又有一次拿一雙皮鞋來送我。」因為他像鄉下小孩總是穿布鞋,破破爛爛不像樣,葉老便從左營坐半天的公車到大圓環,走來陳坤崙家說:「崙啊,這雙皮鞋就是我訂婚的時候穿過而已,你看你的腳會合嗎?」

因為要貼補家用,葉老翻譯得很快,有次翻譯完《三井財閥興亡史》,審稿的時候陳坤崙發現其中有一段寫三井財閥答應贊助孫中山革命,但成功後要將礦區給三井開發作為交換,「不可以啊!在戒嚴時代,葉老沒有發現。我跟葉老說要拿掉。他拿到書就埋頭苦幹一直翻,一定要翻完就沒在考慮,但我是幫你出書的人,我要考慮。」


成立出版社成為文學寫作的後盾

陳坤崙在1980年成立春暉出版社,初期手骨不夠粗(資金不夠充裕),得先出版教科書賺錢,營運上軌道後,因為重視言論自由,只要有人想出書他都幫忙,「你不能把作家的書封起來,他要說話,你要給他說話。」1990年之後,春暉開始出版葉老的書,最暢銷的是《紅鞋子》,台北有讀書會還打電話來問,說台北漲到一本1,500元,他要買二十本,「我照定價賣他,還送他一本。」見過許多作者,他說葉老出書有個可愛的文人氣,把稿子捎給出版社,要出不出隨便,「他也知道我們都是他的仰慕者,老師在說了,學生要做到。他後期的作品都是在高雄出版。」另一個仰慕者是許振江,也開了一間出版社「派色文化」為人豪氣,葉老要出書,一樣義不容辭。

陳坤崙與葉老另一個交集是1982年創刊的《文學界》。當時有風聲說台北的《台灣文藝》要被官方查禁,本土聲音將啞,「我就揪鄭烱明、曾貴海創一個台灣立場的文學雜誌,團體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精神導師,葉老比較適合。」他們找葉老和幾位有志一同的朋友到圓山飯店討論集資與命名,同行的陌上桑說日本有本《文學界》,一樣肩負著為本土發聲的任務,提出來,葉老也同意,就此定名。

 

需要一本台灣文學史來發展台灣文學

在葉老出版《台灣文學史綱》前,陳坤崙便有意發展台灣文學。緣由是陳若曦從美國回來找大家吃飯,「吃飯我們討論的觀點就是要發展台灣文學,我就說『要發展台灣文學,沒有以台灣觀點的台灣文學史,老師要怎麼發展?大家沒有一個精神指導。』」因此,陳坤崙找來很多學者,分時代要寫「台灣文學史」。「葉老當然是我們找的對象,還有李喬、陳芳明等等,可以寫文論的人我們都有叫到,但是大家都不是學者,收集資料很困難,稿費都給了,還是沒有寫出來。」葉老一起傷腦筋,說:「我寫。」就真的跳下來寫,並拜託成大林瑞明教授做後援,找資料都請林瑞明幫忙。

「他很怕第二次入獄。」鄉土文學論戰後葉老知道「台灣文學」不可以提,「他以大中國的立場來寫台灣文學史,但是我發現這個問題跟鄭烱明反應,後來鄭烱明跟彭瑞金說要改,不然這本書沒有價值。」於是鄭、彭兩人去找葉老協商之後,他考慮了好幾天,經過白恐大家都很驚惶,陳坤崙形容那時候的文人就像走在鋼索上,不小心就掉下去,因為有人會把你拉下來。最後,葉老在修改之後說:「豁出去了!」交出了用台灣觀點寫的《台灣文學史綱》。

因《台灣文學史綱》聲名大噪之後,葉老仍是一個溫柔的人。很多人拿文章來請葉老幫忙寫序、幫忙看,他一定答應,「從正面的方向指導你。作品實在不夠好,他也會講一些鼓勵的話,看到就覺得很溫暖了。」如一句臺灣俗諺「荏荏馬也有一步踢」。溫柔也在工作上,把文章交給出版社之後,他就不再要求修改了,頂多就是改改錯字,「所以做他的工作很好做。」人也很好逗陣,朋友約他出來吃飯,也一定OK;但若是不認識的人要找他,「他是政治犯出來,要很慎重。」陳坤崙就幫他引見過幾位,如李昂剛寫完《殺夫》,趕著訪問葉老,找上陳坤崙牽線;攝影家林柏樑要拍作家攝影集,也是透過陳坤崙。還有李喬,「他說想要見葉老,叫我帶他去。」

而葉老在還不算老的時候,就被稱作「葉老」,似乎也是因為怕被情治單位盯上。雖然有些記不清楚是不是林曙光先這樣叫的,但他記得,余陳月瑛當縣長的時候,甲圍國小想替他做紀念館,陳坤崙帶教育局人員到學校會勘,「我的感受是,學校老師不敢叫他葉石濤,也沒有叫他葉老師,就叫他葉老。」還是噤聲的時代,「你在公共場所叫他葉石濤,戒嚴時期他就要寫報告了:葉石濤和什麼人在某某地方講話、講什麼話,都要記錄起來,你不知道在那個時代台灣人有台灣人的悲哀!」


高雄文學館/攝

高雄文學館/攝

陳坤崙與葉老相差27歲,兩人交往就像老人囡仔和少年囡仔做好朋友,葉老不僅影響他對文學的看法,也讓他學習做人處事:「他很隨和,不與人交惡,不說別人壞話,從不批評人、讓人難堪。」

最近,他重讀葉老的小說,有一個新見解:「其實葉老的小說就像日本俳句的寫法,第一段第一行、第二行都寫景,尾巴才寫他的感情。俳句就是這樣,所以你看他的文字很難讀,其實你是在讀俳句。所以你如果有空拿他的小說來讀,你會覺得,奇怪葉老怎麼會這麼多人崇拜?第一是因為他的人格特質,第二是本身寫的小說就不錯。」

從小粉絲變合作夥伴,再成為朋友,最初他對葉老的崇拜依然沒變,即使73歲了,還是那句老話:「他寫的小說我很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學的地方想像的沙龍
26會員
49內容數
2025/10/23
李友煌記得,報社要專訪葉老,第一次約在左營勝利路的住家,那是一幢破落的透天厝,拉一半的鐵門有一片壞掉的紗門橫擋著,防貓狗進去。室內光線昏暗,他要認真看「隱隱約約看到一尊老公仔標坐在那裡。」便是葉老。
Thumbnail
2025/10/23
李友煌記得,報社要專訪葉老,第一次約在左營勝利路的住家,那是一幢破落的透天厝,拉一半的鐵門有一片壞掉的紗門橫擋著,防貓狗進去。室內光線昏暗,他要認真看「隱隱約約看到一尊老公仔標坐在那裡。」便是葉老。
Thumbnail
2025/10/21
訪談這一天,在文學台灣基金會的會議室,進門便看見一幅葉老坐在藤椅上、書桌前的照片,彷彿正與誰對談;照片的對面隔著一張桌子,坐著詩人鄭烱明醫師。
Thumbnail
2025/10/21
訪談這一天,在文學台灣基金會的會議室,進門便看見一幅葉老坐在藤椅上、書桌前的照片,彷彿正與誰對談;照片的對面隔著一張桌子,坐著詩人鄭烱明醫師。
Thumbnail
2025/10/17
左營「繫前緣」是葉老喜歡的複合式咖啡館,除了茶、咖啡、點心,還有賣餐食,入內之後葉老會坐在最中間的四人桌座位,點一碗海鮮粥,現在那張桌子仍是最特別的。訪談時坐在靠牆的桌邊,牆上有葉老以及其他作家、文學研究者的簽名,名如其人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彭瑞金老師與許素貞師母,應該是最常看見這副景象的人了。
Thumbnail
2025/10/17
左營「繫前緣」是葉老喜歡的複合式咖啡館,除了茶、咖啡、點心,還有賣餐食,入內之後葉老會坐在最中間的四人桌座位,點一碗海鮮粥,現在那張桌子仍是最特別的。訪談時坐在靠牆的桌邊,牆上有葉老以及其他作家、文學研究者的簽名,名如其人熱熱鬧鬧地聚在一起,彭瑞金老師與許素貞師母,應該是最常看見這副景象的人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急就章趕出的電視新聞攝影與剪輯的期末採訪,評價意外的高。 大二下課表滿堂,不小心缺課了好幾次,本想跟陳奕誠可以混過七十五分的門檻就好,沒想到這段對六輕環評的採訪深受系主任的青睞,猛稱讚陳奕誠掌鏡的功力更上一層樓。當然,系主任也欣賞我提出的採訪計畫,還有帶有情感的旁白剖析。 「張敏敏,我記得妳是土
Thumbnail
急就章趕出的電視新聞攝影與剪輯的期末採訪,評價意外的高。 大二下課表滿堂,不小心缺課了好幾次,本想跟陳奕誠可以混過七十五分的門檻就好,沒想到這段對六輕環評的採訪深受系主任的青睞,猛稱讚陳奕誠掌鏡的功力更上一層樓。當然,系主任也欣賞我提出的採訪計畫,還有帶有情感的旁白剖析。 「張敏敏,我記得妳是土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變奏. 融匯. 陳錦芳》作者 ▪ 張清泓 一知半解可能是一件危險的事,但也可能是一粒生機勃勃的種子, 最終會長成鬱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中國大陸當代作家史鐵生(1951-2010),文革時期以知青身份下鄉插隊,1971 年因病返京,二十二歲遭逢截癱,1979 年始正式發表文學作品,一生以思力深刻的殘疾寫作蜚聲文壇。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環南時候》敘述陳耀華與失憶的父親陳保定在環南市場相依為命,但無法互相理解與關心,直到俞康敏時隔三十年來訪,在因緣際會下,陳耀華穿越回1991年五月的環南市場,成為劉永輝,打入了俞康敏、陳保定與張安健之間,結拜成為「環南四少」。 (內文有雷與個人觀點,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點入【朱宥勳|小說.評論.台灣文學】,你將看到朱宥勳以領銜者之姿,企圖帶領一群揚旗耀武的本土文青,衝向名為台灣文學的山峰。
Thumbnail
點入【朱宥勳|小說.評論.台灣文學】,你將看到朱宥勳以領銜者之姿,企圖帶領一群揚旗耀武的本土文青,衝向名為台灣文學的山峰。
Thumbnail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Thumbnail
【中年回看青春的傷】 14到19歲,鍾肇政曾在淡水中學校度過他的青春時代。但畢業多年都不曾回到母校。直到20年後,才舊地重遊。 什麼樣的心情阻擋了他的步履?讓我們隨著《八角塔下》的寫作旅程,回看鍾肇政的少年傷痕與中年負重。
Thumbnail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Thumbnail
楊逵去世一年後的某天,楊家突然收到幾本筆記本。楊逵的兒子楊建翻開,發現那些筆記本內是楊逵寫的一篇篇家書草稿,還在信末標上每封信書寫的日期。 他找到當時擔任《自立晚報》編輯的向陽,討論要如何處理這些筆記本,很快便決定要發表在向陽主編的《自立晚報》副刊。不過,這些家書中有許多名字或事件是外人不知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