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胖虎在學校因爭執動手打了同學,場面吵鬧,引來校長關注。校長趕到現場,請胖虎到校長室等待。
幾分鐘後,校長走進來,卻先從桌上拿出一顆糖,遞給胖虎說:「給你一顆糖,因為你願意聽我的話。」
這突如其來的舉動讓胖虎愣住了。
隨後,他主動說:「對不起,不應該動手。」
校長又給了他第二顆糖:「你勇於認錯,這很好。」
胖虎更疑惑了,為什麼犯錯還能得到糖?
最後,校長再給他一顆糖,並說:「我知道你是為了保護朋友才出手,這份見義勇為值得鼓勵。」
接著只是輕聲提醒:「下次別衝動,試著用溝通代替拳頭。」
那一刻,從小不被認同的胖虎,緊握三顆糖哭了起來,哽咽著說:「謝謝校長,我以後不會那麼衝動了。」他邊哭邊走回教室,而這份理解,悄悄改變了他的人生。
現實中,許多孩子因成績差、愛惹事,就被貼上「壞學生」的標籤。這標籤一旦貼上,往往會伴隨他們一生。然而校長卻用「理解」取代「指責」,選擇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情緒,結果讓胖虎自己開始反省對錯。
校長的舉動,其實就是滿足孩子三種需求:
1.價值感:讓他明白,自己能影響或幫助他人,行為是有意義的。
2.歸屬感:給予理解與愛,讓孩子知道隨時有人接納與支持他。
3.成就感:給予正面肯定,讓孩子感受到努力會帶來成果。
校長的三顆糖,背後蘊含的正是這三種力量。因為被理解、被肯定,孩子才有動力自我修正。
身為父母,我們也該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理解他們的感受,並適時給予價值感、歸屬感和成就感。當孩子得到這三樣養分,不只和父母的距離更親近,也能在未來發揮無限潛能。
一顆糖,或許不值什麼;但三顆糖,卻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