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迪奇效應》作者:法蘭斯‧約翰森(Frans Johansson)
「梅迪奇效應」是本書作者提出來的一個極具啟發性的概念:當不同領域的知識、文化與專業在「交會點」上彼此碰撞,就能產生突破性的創新思維與獨特想法。會將這個概念取名為梅迪奇,由來自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梅迪奇家族,這個金主家族他們大力資助各領域的藝術家、科學家與思想家,促成跨界交流,進而推動了文藝復興的誕生。

圖片來自誠品
什麼是創新?
書中提醒我們,創新並非只是「新奇」,而是要兼具新穎性與價值性:- 新穎:必須獨一無二,對他人而言也是全新的嘗試。
- 價值: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實際的意義與影響。
- 可被利用:唯有經過社會的檢驗與應用,創新才能真正發揮價值。
我覺得這定義相當有意思,往往直覺能想到的只有新奇,而忽略了價值性的部分,若是沒有價值性,點子只能是天馬行空的白日夢。
創新的不同路徑
- 方向性創新:在同一領域內不斷深化與突破。
- 跨領域創新: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想法結合,激發出全新的可能性,這正是「梅迪奇效應」的核心。
傳統上走的是方向性創新,而隨著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程度越發深入,我想跨領域結合會逐漸成為主流趨勢。
如何創造梅迪奇效應?
在進入創新之前,必須先避免「聯想障礙」,所謂的聯想意指當聽聞到某項事物時,大腦會下意識串起相關領域的經驗和知識,這機制沒有不好,只是在進行創新思考的時候,我們需要的是跨領域碰撞,所以需要跨越這些原有的經驗知識去尋找新天地。而避免聯想障礙的方法有以下這四種:
- 主動接觸不同文化
- 採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 顛覆既有假設
- 從不同視角看待問題
接著,才能真正走向跨領域的創新:
- 大膽嘗試結合不同點子
- 鼓勵「量產」想法,數量往往帶來質變
- 挑戰舒適圈,但不要離得太遠以致無法落實
創新時需避免的誤區
創新過程中也潛藏風險,因此作者提醒要:
- 保留退路,降低失敗的代價
- 注重內在動機而非外在獎勵
- 不要執著於眼前的成就
- 接納失敗,並將其視為必要的養分
心得
我在這週的讀書會分享這本書,一開始會買這本書的原因之一是小金魚的推薦,之二是剛好有 kindle 的 credit 可以使用。這個類型的書偏商業創業,確實離家庭主婦的世界十分遙遠,所以我請 ChatGPT 從本書的核心觀念出發,但更聚焦在個人生活與人生規劃的層面,以下是我選的問題,提供給大家一起思考:
- 書中提到避免聯想障礙要接觸不同文化、扭轉假設、嘗試不同觀點。對你來說,哪一個做法最容易?哪一個最具挑戰?
- 你覺得自己可以採取什麼小行動,來增加跨領域的接觸,並提高創新機會?
- 你現在的舒適圈是什麼?若要在不影響穩定生活的前提下,跨出一步,你會選擇做什麼?
- 在你的人生或職涯規劃中,有哪些領域是你從未涉足但可能值得探索的?若去嘗試,會帶來什麼新的可能性?
分享一下我們第一題的討論內容,組員 C 說她認為最具挑戰的是從不同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因為文化組成背後牽涉到歷史緣由、民族性、價值觀等,太過複雜,很難上手使用;而對我而言是扭轉假設最具挑戰,因為既有假設都是立基於我原有的經驗知識,如何扭轉又不落入原有的思考邏輯,是滿困難的事。
第三題來分享我的小點子,我的既有舒適圈是茶和文學,從這兩個領域來發想一項產品的話,大家有聽過洗衣紙嗎?就是將洗衣精做成紙狀,洗衣服的時候同時丟一張進去,它會溶解成洗劑消失。那有沒有可能我出一本茶的詩集,讀完後撕下放進杯裡用熱水沖泡,就能完全溶解成為一杯好茶?這應該牽涉到食品科學和材料的領域,或許是個值得探究的方向。
其實書裡從梅迪奇效應延伸出去的概念和觀點非常多,我盡量聚焦在主軸並記錄下來,而且作者提出大量的實例故事來佐以說明,非常有趣,推薦大家讀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