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起點
在資訊系統領域,最頭痛的不是程式的 Bug,也不是伺服器的效能,而是「使用者」。
尤其是那種——什麼都要,什麼都不給的使用者。
這次遇到的,就是一個特例。他掌管的是一個龐大的跨國供應鏈:
- 4 個工廠,負責生產製造;
- 500 家直營店,直接面對市場;
- 4000 家經銷商,分布各地;
- 6 個國外公司,牽涉跨境調度與結算。
聽起來像是一場資源調度的戰爭。而這位使用者的職責,就是每天協調全球的產品流向,並在工廠間調度物料,做到 JIT(Just In Time,即時生產與交付)。
照理說,這是一個高度專業、必須精準決策的工作。可惜,使用者的需求卻讓人哭笑不得。

二、使用者的需求
這位使用者跑來找 IT 部門,只提出一個要求:
「每天早上,給我一張表,我要做哪些調度,你們幫我算好。其他的,我不管。」
看似簡單,實際卻是個無解的矛盾:
- 要一張表 —— 他不管背後有多少資料、多少規則,只要結果。
- 不要參與規劃 —— 他拒絕提供規則細節,比如優先順序、庫存安全量、成本考量。
- 不負責任 —— 一旦調度結果不理想,他第一時間指責 IT 系統。
這種需求,就像使用者說:
「我要一棟別墅,裝潢豪華、地段精華、交通便利,但我不提供預算,也不告訴你喜歡的風格。你們就幫我弄出來,早上交鑰匙。」
三、JIT 的殘酷挑戰
JIT 的精神是「零庫存」與「即時生產」,但它的代價就是:系統必須能即時捕捉需求變化,並且在不同地點間快速調度。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三種資訊:
- 即時需求 —— 哪個市場、哪家店、哪個經銷商需要多少貨。
- 即時庫存 —— 各工廠、各倉庫、各店鋪的現有庫存與在途物料。
- 運輸時效與成本 —— 從哪裡調貨,時間與金錢的最佳平衡點。
這些資訊必須整合,才有可能算出「每天的調度表」。
然而,這位使用者什麼都不給:
- 不提供市場優先順序(是直營店先?還是大客戶先?)
- 不提供調度規則(是成本優先?還是速度優先?)
- 不提供例外狀況(比如特殊訂單、VIP 客戶需求)
在這種狀況下,IT 就算有再強大的系統,也無法「自動生成正確答案」。
四、IT 部門的困境
這種需求,對 IT 來說就是陷阱。因為:
- 數據來源分散 —— 工廠、直營、經銷商、國外公司,系統標準各不同,數據格式不一致。
- 資料格式不統一 ——EXCEL,SQL,MYSQL,Oracle,MongoDB
- 規則模糊 —— 沒有優先權與策略規範,調度演算法無從設計。
- 責任轉嫁 —— 調度不如意,錯的是「系統」,不是「人」。
這讓 IT 部門成了背鍋俠:每天熬夜整理數據、寫程式產生報表,卻依舊被嫌棄。
五、奇葩使用者的思維
其實,這位使用者並不是笨,他是「精明到極點」。
他的想法是:
- 責任要小 —— 我只要一張表,決策結果是系統給的,不是我拍的板。
- 權力要大 —— 最後調度執行權還在我手上,我可以選擇照做或不照做。
- 不被問責 —— 出問題就推給 IT,自己依然安全無虞。
這就是「什麼都要,什麼都不給」的本質:要成果、要權力、要安全,但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提供基礎。
六、反思
這件事讓使大家認識到,IT 專案失敗,往往不是技術不行,而是「需求定義」不成立。
沒有清楚的規則與決策邏輯,系統只能變成「報表機器」,永遠無法滿足真實需求。
而更可怕的是,這樣的使用者,並不是少數。他們的共通特點是:
- 缺乏數據思維 —— 習慣拍腦袋,不習慣定義規則。
- 害怕透明 —— 不願公開優先順序,因為背後藏有政治與利益。
- 轉嫁風險 —— 把責任推給系統,自己置身事外。
- 重點是你不能拒絕他的請求,他是皇親國戚。
七、結語
這個案例再次讓大家明白:
IT 不是魔術,不能把模糊需求自動變成正確答案。
ERP、JIT、供應鏈管理,說到底都是「管理哲學」與「決策規則」的數位化,而不是一顆能掩蓋一切的神奇演算法。
當使用者「什麼都要,什麼都不給」,最終得到的,不會是一張完美的調度表,而是一個永遠無法滿意的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