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美系外資說:『小米紅米系列導入中國供應商紫光展銳的入門5G晶片,恐讓聯發科同時在低階市場受到挑戰。』
跟幾個業界朋友提到這件事,有人第一反應是:「啥,展銳還在啊?」
確實,過去十年展銳都處於一個 半死不活、靠紫光與中國政府接濟才能苟延殘喘 的狀況,甚至紫光集團自家高層還被抓去關,金主靠山倒了一輪又一輪。然而,展銳不僅喊出要 IPO,還在 2025 推出了自家第一顆 5G 手機晶片 T8300。
照慣例,中國媒體跟台灣親中媒體少不了大肆吹捧。
但若冷靜看規格,就能清楚理解這顆晶片的真實水準。
規格比較
在某些媒體被吹上天的展銳T8300、對全球第二大手機晶片供應商造成威脅的,實際的水準又是如何呢?
T8300的 CPU/GPU 架構
- T8300:6nm、八核(2×Cortex-A78 @2.2GHz + 6×A55 @2.0GHz),GPU = Mali-G57 雙核。
- 記憶體 / I/O 支援:LPDDR4X、UFS 2.2
其他部分先不講,看到這裡就快笑死.
Cortex-A78 >>發表於 2020
Cortex-A55 >> 發表於 2017
Mali-G57 >> 發表於 2018
LPDDR4X、UFS 2.2 >> 目前主流是 LPDDR5X、UFS 4.0,LPDDR4X、UFS 2.2 大概是2020 前後的規格
👉CPU/GPU 跟記憶體 IO 規格,大概就是四、五年前中階手機的水準.
當然這也是因為 2020–2022 年「Arm 中國分裂內鬥」期間授權簽署停滯,很多中國客戶無法及時取得 ARM 新 IP;之後美國加嚴管制對 ARM CPU / GPU 的中國授權進一步收緊.
但對比同樣今年發表小米自主研發的手機晶片 XRING O1 完全是 ARM 授權頂規 IP ,所以追根究底還是展銳沒錢-只能拿過去ARM中國胡搞時便宜授權來的去東拼西湊的結果.
T8300 的 5G 規格
- 支援2G/3G/4G/5G 跟 sim 雙卡
- 融合5G NTN衛星通訊及5G MBS廣播功能
這些規格聽起來很花俏,但其實是「避重就輕」。
主流 5G SoC / Modem 規格的表述方式通常是:
- 下載 / 上傳峰值速率(例如 10 Gbps DL)
- 支援頻段(Sub-6 GHz, mmWave, n77/n78/n79)
- 幾載波聚合(CA)、最大頻寬
- MIMO 配置、新功能(RedCap、NB-IoT、5G Advanced)
👉 而 T8300 只挑了一些「看似新奇」的功能來宣傳,卻迴避了速率與核心參數,這其實是「心虛」的表徵。
👉 而主流 5G modem 規格表會用「可量化、對比性強」的數字或標準,例如:
- 「10 Gbps download peak」
- 「5×CA up to 300 MHz bandwidth」
- 「Sub-6 GHz n77/n78/n79 + mmWave」
從模糊的規格是很難判斷 T8300 5G 規格在哪個水準,因為其官方規格更像是「挑幾個5G中稀奇功能來宣傳」,而把用戶最在意、可量化對比的部分全都避開了。
看到這裡,其它規格大概也不用細看了.
總之,T8300這種產品規格放在任何一個商業導向(不需要背負政治宣傳責任)的公司裡面都是不可能會過關的,就是為了應付上面負責政府補助跟政府宣傳那些不懂的人而推出的爛東西.
就算不跟高通、聯發科現在主流產品比較,展銳 T8300 就算是跟五年前海思的Kirin 9000相比各項技術規格也是遠遠落後.

紫光展銳(UNISOC)是甚麼的存在呢?
- 未上市 → 缺乏完整公開財報
展銳沒有獨立上市而是紫光集團的一部分,營收跟出貨量等只有零星在母公司財報中提及,或藉媒體宣傳片段披露。 - 財務數字多為媒體引用
常見「年營收 130 億、140 億人民幣」這類數字,多半來自紫光高層發言或新聞稿,缺乏審計更沒有會計師簽核等,這些數字的可信度成疑。(更不用說紫光集團那幾位被關被判刑的頭頭就是因為財報作假緣故) - 政府產業基金支撐
展銳長期接受國家半導體基金投資跟政府補助,營收數字往往混合了補助、定向採購、戰略專案等。 - 市佔數據的兩難
調研機構偶爾會報導展銳在全球出貨市佔率 8%~14%;但問題是很難在零售市場「明確找到有展銳晶片」的手機。 - ASP 太低
展銳過往的手機 SoC 平均單價遠低於高通旗艦或聯發科手機SoC,展銳比別人落後四五年以上的產品規格只能在低端市場以極低價來競爭,所有人都知道『展銳唯一吸引人的規格就是價格』。這使得即便有營收-其毛利也難以支持持續研發。 - 流片成本過高
手機 SoC 的設計 + 流片費用,先進製程動輒數億十美元或者更多;展銳若每 1–2 年推出新品,銷售規模跟毛利卻遠小於聯發科 / 高通,無法靠晶片銷售來攤平這些開銷. - 政策補貼與戰略角色
在中國的半導體產業政策中,展銳扮演的是「國產備胎」的角色-是「萬一被斷供時還有個本土替代方案可用」。
👉 這反映展銳在 實際出貨規模與可見度 上存在落差。
✅ 結論
- T8300 是 技術落後四、五年的 5G SoC,但被某些中國媒體包裝成「國產 5G 旗艦」或是「給聯發科中低階手機晶片帶來威脅」。
- 但無論與 高通 / 聯發科當代入門產品,還是與 海思五年前的頂規 SoC 對比,技術都大幅落後。
- 手機 SoC 是「量大者得天下 & 贏者全拿」的遊戲,展銳沒有數以億計出貨量跟足夠的產品毛利是無法平攤成本的,展銳手機本業不賺錢也就沒有辦法持續花錢在IP授權、研發還有產品迭代更新上。
- 展銳只能「拼湊規格」→ 用落後幾代的 ARM CPU / Mali GPU + 一些本土修修補補的 舊 IP,久久出個「自主手機 SoC」來為補助或IPO做準備.
- 展銳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集中在 低價、政策導向、技術門檻不高的領域,像是落後國家的 feature phone 晶片,以及針對中國市場的 IoT 模組(靠營運商與補貼)、低價教育平板 、POS 跟支付設備 的SoC等.
就商業邏輯而言:小米或任何其他中國手機大廠大量導入 T8300,在有高通跟聯發科這些主流規格手機 SoC 可用-但偏偏要用四五年前規格的展銳,這只會拖累自己品牌。
所以某報引用美系外資說:「展銳T8300將會挑戰聯發科低端市場」,這只有穿越到四五年前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