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7(補)
全天候的滋養
身心腦同步感知
一整天,完成兩件未竟之事
閱書
《弄懂情緒腦,玩出高EQ》
感謝前來薩提爾工作坊的魏老師,到校分享S E L社會情緒素養教學的同時,也分享了一本好書給工作坊的夥伴。書擱在我這,兩週了,終於有時間快速瀏覽,取得自己想要的,也重新梳理並建構情緒教學的概念,細節還得有機會執行才能明白。
用照片紀錄幾張自己想做的,這本書的操作,很適合國小老師呢😁(國中需要再轉化一下)

喜歡這個小圈圈😍

這個我有玩過,很好玩,考驗聆聽與反應

我需要練習這個,因為覺察到對自己的認知扭曲,在近日負面能量的影響下,偏嚴重😭

這個~~覺得很棒,但要怎麼轉化,還在想

學期末來做這個😁

這本書有基礎概念和有趣的操作,可以買來閱讀❤️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3906......
閱影
打從十一月開始進行短影音教案製作,利用零碎的時間在假日慢慢完成一些節點。雖然進度緩慢(一直在思考脈絡的流暢性),但終於在今天完成了二堂課的梳理。為了更全面地理解短影音的特性和可能的教學應用,我今天特地刷看了四個主要的短影音平台,還和家裡的孩子交流了一番,發現了一些很有趣的現象,也有了不少新啟發。
TikTok(阿雜去)
像普通的大型夜市,雖然可以一次看到各種流行趨勢,感覺擁有很多視角,但其實重複的攤位非常多,換言之,在重複的影片持續出現(同一個現象,同一個行為,不同人去呈現,沒有意義的跟風影片特別多),知識點偏少的情形之下,看半個小時以上,就會覺得心煩氣躁,很想離開介面。(因為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看什麼😮💨)
InstagramReels(點點樂)
像大型量販店(如:好市多、家樂福),貼近每個人各自的生活圈,以各種不同的樣態提供給看影音的閱聽人,滿足個人需求的知識點及娛樂點。由於呈現方式重複性較低,介面閱覽上也較為舒適,雖然是點狀閱讀,但還是可以停留較長的時間,就可惜無法讓閱聽人建構腦袋裡的連結系統,滑久了,多少都會讓腦內網絡的建構變得遲鈍而產生斷片思維。
YouTubeShorts(線圈學)
像博物館,各式各樣的主題,多以最精華的方式呈現,若想有更進一步的了解,都能透過館內提供的其他資源,完成跟主題有關的脈絡延伸閱讀。
換言之,當我點閱一個Short,想要進一步知道這個資訊生產者對主題的想法,就可以嘗試找出他/她原先在YouTube上的長影音,然後進一步連結並延伸相關的主題。
另外,我也發現,原先就是YouTube的資訊生產者,會利用Short快速的提供他所關注的多樣話題,然後再去幾個值得多聊的深刻主題,以長影音的方式多加呈現,這對閱聽人來說是個福音,可以一次網羅各類型的話題,從中找出近日有興趣的主題,加以連結蒐資,不僅快速得廣度,還能精實讀深度。(含金量偏高)
FacebookWatch(故事學)
像小劇場,看戲成份居多,一旦停留,很容易沉浸式追劇,中場休息時間,隨即進入工商時間,提供各類生活需求的貼心服務(食衣住行育樂樣樣來,就看你愛哪一種)
又因為meta和ig是同一家,所以watch 和Reel短影音相似感極高,只是區別了受眾年齡層😁(就我個人而言,因為是fb的重度使用者,很容易不小心就沉浸在裡頭,所以要很自制)

❤️小結:
經過一日短影音之旅,我個人偏愛YouTube Shorts,含金量高,連結性強,至少能降低零碎片面的「斷片風險」。至於我家小孩,則鍾情於Reels,特別是那種滿滿生活感的療癒短片,刷著刷著,心情就跟著放鬆了。
彩蛋想法
今日最大的彩蛋收穫是——如果學生們刷的是Reels,而不是TikTok,那麼對比之下,的確讓人稍稍放心些了😅😅。不過話說回來,既然短影音已成為日常,那不如來廣推Shorts吧!反正都要看,至少也要挑個能學點東西又能放鬆的才划算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