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的里山~東加里曼丹生態與文化巡禮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 陳永松(宜蘭大學∕生技與動物科學系、原住民專班、農推會、有機產業發展中心)

緣起:婆羅洲與南島語族的連結

  猶記得去年的五月天我們首次到印尼弗洛勒斯島(Flores,又名五月花島)開展了一項以“社區為本的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 / CBT)”的學習之旅。今年6月間臺灣生態旅遊協會(Taiwan Ecotourism Association / TEA)第二度與印尼生態旅遊網絡(Indonesian Ecotourism Network / INDECON)合作舉辦印尼的東加里曼丹參訪活動。TEA由協會理事長郭育任領團加上其他16位來自多個生態旅遊相關的教育、旅遊、NGO等領域背景的成員參加,展開一趟生態與文化交織的學習之旅。此回仍感謝擔綱行程規劃與導覽的印尼生態旅遊網絡創辦人暨理事長阿里(Ary S. Suhandi)及其副執行長薇塔(Wita Simatupang)兩位賢伉儷全程陪同參訪學習,其情可感。

  婆羅洲(Borneo)是馬來語的稱呼,印尼語則稱為加里曼丹島(Kalimantan)。印尼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是婆羅洲(Borneo)的一部分,擁有豐富的熱帶雨林、生物多樣性與原住民文化,是極具潛力的生態旅遊目的地。婆羅洲不僅為世界第三大島,其文化地位亦為南島語族的重要樞紐。從臺灣起源、南遷至此,婆羅洲可謂「南島文化的中樞」,本次正是展開以「北回歸線之巔,南島語族之源」為主題的旅程。

▲探索紅樹林與海龜。

▲探索紅樹林與海龜。

交流與學習:CBT的跨國合作實踐

  抵達印尼後的行程從雅加達出發,前往東加里曼丹省。由於今年6月仍逢當地雨季所以在台灣出發前,收到通知行程要做調整,我們就改先去拜訪第二段旅程才要去的海域或海邊小鎮,參訪多個雖屬偏鄉但推動以社區為本的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 / CBT)地點。首站是桑格拉基島(Sangalaki)的海龜保護區參訪,見證孵化的小綠蠵龜破土而出。以下將重點記述馬拉圖阿島(Maratua)鄰近海域的海洋生物相潛水觀察水下珊瑚、魚類。Halo Tabung喀斯特地形洞穴湖的跳水體驗、卡卡班島(Kakaban)的高位珊瑚礁、潟湖與無毒水母水下觀察、藍色紅樹林(Sigending)體驗。其中在比杜比杜明鏡湖(Labuan Cermin, 註:印尼文「港灣的鏡子」之意)浮潛,此湖水是由地下湧泉與海水交錯而成的鹹淡水雙層湖,由水面往下可看到湖底景色清澈透明及不少的梭魚及鯛科魚類悠游其中。我們參訪INDECON團隊年輕導遊狄恩Dian的家鄉希望灣村(Teluk Harapan),受到社區溫馨的接待與享受美味的椰子風味餐,完全體現了以社區為本生態旅遊(CBT)的好客與真誠。

  而來自不同領域的臺灣團員在體驗觀摩了幾個偏鄉社區參與生態旅遊的模式後,也適時提供回饋建議。Ary在他的回顧說道:“來自臺灣的生態旅人,不僅熱愛自然,更展現出對自然與生物多樣性的深層理解。他們所關心的不只是「看見」,而是如何「理解」這片土地與社區的文化與生態。旅程期間天氣晴朗、海況平穩,適合潛水、浮潛、探訪紅樹林與石灰岩洞穴、湖泊,並深入體驗達雅.勒博族(Dayak Lebbo)與達雅.克尼亞族(Dayak Kenyah)的生活與文化。這趟旅程也建立在一項重要的文化理解上:根據語言與考古研究,現今居住於加里曼丹的達雅族(Dayak),被認為是約四千至五千年前從臺灣南遷的南島語族後裔。這樣的歷史脈絡,讓這次臺灣與印尼的交流,增添了深層的文化連結與認同感”。誠然我們有多位夥伴克服心理障礙完成首次潛水,只為親眼目睹珊瑚礁之美,也深入了解Dayak族與臺灣南島語族的文化連結。

▲在小漁村的漁民親切地與臺灣團員互動。

▲在小漁村的漁民親切地與臺灣團員互動。

海洋生態之旅

  我們到一處珊瑚環礁的卡卡班島(Kakaban Island),島上有一處潟湖住著特殊的無刺也無毒的水母,潛水觀察無刺水母原是當地著名的觀光遊程,然而幾年前原本豐富的水母族群突減少甚多,為了復育水母,當地政府封閉了好幾年卡卡斑島,終在今年3月重新開放。Ary行前提醒我們,觀察無刺水母的最好方式是浮潛,但需要大家配合不可使用任何的防曬乳液,也須遵守不觸摸水母的規定。登上卡卡斑島後,映入眼簾的是臺灣也有的高位珊瑚礁,且其礁岩上尚有20-30公尺高聳的熱帶雨林樹種。本身也是生物學家的Ary向我們解說森林動態學——藤蔓的纏勒作用會讓高大的樹木部分樹冠承受不了而崩斷落,進而讓熱帶雨林產生陽光間隙,同時也讓隙縫間的小苗得以生長。在Ary解說的同時,來自臺灣的團員可能會覺得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墾丁的高位珊瑚礁同處熱帶季風林,具有相似茂密多樣的植被地貌,陌生的則是台灣熱帶季風林的樹木高度與此地的樹種相比則是矮了一大截,猶如台灣的同一種紅樹林也較東南亞者低矮甚多。

  卡卡斑島的潟湖平靜無波,浮潛其中可見水裡豐富的水生植物映照著清幽的水下世界,彷彿是另一個豐富植被的森林,只是世界彷彿顛倒了,而無刺水母有時悠游漂移、有時靜靜躺在水草之上,猶如水中森林的小精靈,著實令人流連忘返。

  我們也到馬拉圖阿島(Maratua Island)上的一個喀斯特洞穴(Halo Tabung Cave)。這個洞穴向下沖蝕成錐形盆地,洞穴水源是由周遭礁岩滲入的湧泉和海水組成湛藍清澈的半淡鹹水,水深約有25 公尺,但礁岩到水面僅有5公尺深,所以極適合從礁岩上跳進湛藍深邃的洞穴。其實初站在礁岩旁看著腳底下的洞穴,會令人有些驚惶,然而眾人在旁,大丈夫鼓起勇氣閉個眼往下一躍,啪一聲瞬間就到水面,哇,水溫清涼的很,人生除多了項解鎖、也換來一些些的成就感。立泳後穿過洞穴由另一頭回來再拾級而上到原跳水定點,所謂一回生兩回熟,個人把握此一難得機會前後跳了三回也就覺得沒什麼,且第二跳之後就能睜開雙眼好整以暇的好好體驗這瞬間下降的刺激感,其實就是跳水而已!

▲在東加里曼丹與鯨鯊共游。

▲在東加里曼丹與鯨鯊共游。

從與鯨鯊共游到南島語族之源的聯想

  期待拜訪賞鯊的當天我們一早就乘船前往德拉萬群島(Kepulauan Derawan)的塔利薩延(Talisayan)。感謝天從人願,一行人除可從船上觀賞鯨鯊(Rhincodon typus)這種世界最大的魚類外,更有幸可與其共游,以近距離欣賞其曼妙泳姿。光這點此回行程就不虛此行了。

  鯨鯊有幾項世界紀錄,除了是世界上最大的魚類外,牠還是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之一,以及世界上皮膚最厚的動物,也完成大概除了人類外世界最長的動物遷徙距離。所以牠是對人魚無害、性格最溫和的鯊魚類。但也因其游泳緩慢,泳速每小時約僅4公里,被台灣漁民稱其為憨鯊(又名豆腐鯊),故在漁業資源漸少的20世紀末,也因彼等易被捕撈,而逐漸變成船家的紅利或軟柿子,成為漁民討海時附帶或次要的漁獲對象。鯨鯊數量因上述原因而減少甚多,故陸續被列入各國的保育類生物。在2005年,鯨鯊被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易危”等級,2016年鯨鯊進一步被列為《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瀕危”等級。在2008年的國際鯨鯊會議上,科學家們擔憂鯨鯊的族群數量越來越少,因此訂定8月30日為「世界鯨鯊日」。而此回我們參訪的印尼也在2013年修改法律加強保護鯨鯊的措施。台灣在因應世界保育鯨鯊潮流下,於2002-2007年期間開始進行漁獲量的總量管制,逐年減少可漁獲尾數,終於在2008年之後全面禁捕,並禁止鯨鯊任何產製品的販售行為。鯨鯊亦在2020年6月1日正式被海洋保育署列為我國的海洋保育類物種。

  對了,我們之所以要那麼早前往一睹鯨鯊的丰采,實因彼等皮膚雖厚但還是甚怕陽光紫外線的傷害,故在太陽稍大後彼等就須由海面覓食區深潛於其他大洋處免得曬傷,客隨主便,所以我們也只好早早出門趁其還願見客的時間內來個不預期的相會。

  此外,鯨鯊雖溫馴,但在潛水時也應對鯨鯊零打擾,勿在鯨鯊面前游泳或阻擋其路徑。而與這種野生動物近距離的接觸仍需有類似如賞鯨標章的賞鯨鯊規範,如此才能避免人魚兩造之間可能造成的傷害。

  根據語言學與考古學證據,南島語族(Austronesian)的原鄉可能位於台灣,從約西元前3000年開始,族群逐步向南遷移,穿越菲律賓到達婆羅洲(包括加里曼丹)、蘇拉威西、爪哇等地。加里曼丹因此是南島語族擴散路線上的重要節點。綜觀鯨鯊洄游(遷徙)的跨度,與人類尤其南島語族的遷徙路徑雖因海陸域兩者間之差異而不同,但揆其洄游或遷徙的初衷卻是根源於生物不論是索餌洄游 / 生殖洄游的天性。南島語族是一群跨越東南亞和大洋洲的複雜民族群體,現代正說著或祖先曾使用過的語言有300到500種。他們的分布跨越全球57%的經度(206度),東自復活節島(Easter Island, 110°W),西到馬達加斯加島(Madagascar, 44°E),北界是臺灣,南界是紐西蘭,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大語系,主要的居住地有臺灣、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美拉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和玻里尼西亞。

  南島語族是征服太平洋的諸多族群,而鯨鯊在太平洋的洄游路線也涵蓋了廣大的區域,例如台灣、日本和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附近的近岸海域。這種洄游行為可以促使鯨鯊在不同的地區之間進行遷徙,並在不同海域中找到食物和適合的生存環境。如此看來人類與鯨鯊的命運何其相近啊!或許這也可以呼應本會郭育任理事長近來揭櫫的“北回歸線之巔 南島語族之源(Connecting Tropic Cancer - Austronesian)”倡議,期待明年本會TEA在慶祝成立25周年慶研討會時也有機會廣邀南島語族的AEN理事代表們將此相關論述做更好的連結與詮釋。

▲單一大量的漁獲應與季節性有關但也引起團員對永續漁業的關注。

▲單一大量的漁獲應與季節性有關但也引起團員對永續漁業的關注。

森林與部落:達雅族原初豐腴的部落∕社會

  行程的後段由幾天前親海及親水為主的海洋遊程改為轉向山林的進山學習之旅。初到梅拉布(Merabu)村在親切又主客盡歡的迎賓舞後,大家享用精心準備的風味餐,午後分乘4艘有舷外機的舢舨到Lesan River上游全無污染的支流源頭Lake Nyadeng游泳,這段由河岸邊下船到湖區的800公尺距離,我們走了近一小時,因有太多的動植物可介紹。這個靜謐的湖令人想到寫湖濱散記的梭羅,而下水後冷洌的泉水真是消暑涼藥,所見湖水雖因石灰岩地形而無法澄淨見底,但與主流或幾天來所見的其他混濁河流是截然不同的景像。有了這麼湖光山色絕好環境也才會有發展生態旅遊的機會。

  Merabu村落現僅有360人(註:查到一篇近期報導僅約80戶200人),村人原屬達雅族(Dayak)的分支,於1911年才開始由石器時代可防御的穴居生活而搬下山來,但生活所需仍續依附周邊8000公頃傳統領域山河的生物資源。但在族人過逝後仍會帶回洞穴中安葬與先人重聚。

  在1911年下山之前他們仍屬於石器時代的原住民社會,善用森林中的諸多草藥(如颱風草),因村落裡無醫生,故包括村人婦女也都在家生產,然後利用藥草排掉產後的惡露,並用有益的草藥做月子。在森林裡也善用植物毒素做吹箭以射殺鹿豬等大型動物(他們是基督徒可吃豬肉)經放血後攜回部落共享。

  梅拉布村落的北分支與犀鳥hornbill 的關係較密切,而南分支則與石虎類動物較密切。梅拉布在4萬年前即有壁畫,遠早於歐洲克羅馬儂人約3萬年前的洞穴文化。達雅族營生方式以採集燕窩&野蜂蜜&其他農作為主,然原主要收入來源的燕窩,在歷經價格大崩盤後,新興的生態旅遊與家庭住宿(homestay)遂應運而生。

  國際大會及會議協會(ICCA)定義 Dayak族堪稱社區保育區中的社區典範~他們力求發展生態旅遊&社區保育的雙贏策略。

  Merabu多年來與印尼生態旅遊網絡∕INDECON合作發展CBT,諸如在傳統領域的森林樹木認養計畫,此甚符合國際自然保育公約IUCN劃分6種在保育區內進行自然資源保育的措施。

  如前所述,Dayak族因應村落內無醫生而改採集自森林中的草藥治療模式,因此留在村落的子孫輩也會擁有辦識這些植物藥草的能力,而不會如前一天參訪擁有10公頃的地主,他憂心因孫輩受教育遠離他鄉已無辨識這些原生植物的能力,顯見教育也是一把雙面刃,是將族人推離或拉回原鄉也是亟思考量的議題。另談及村裏採集岩洞燕窩是在每年8月至翌年3月間進行,其他月份則讓其自由築巢繁殖以穩定其族群數量,算是一種永續利用的生產模式。

  晚上,我們團員分散到多個家庭住宿(homestay),接待我們的家主是前村長Utuh Bungas,感謝他讓出兒子的房間給我們休息,很喜歡這樣清靜的鄉居生活,唯獨一早三點左右即有附近公雞高啼,這也是給嚮往鄉居人生時須考量到的一點困擾。目前Merabu村每年約有800位訪客,故其生態旅遊的收入比例尚不多。但到過其8000公頃受保護傳統領域原生態,再親身體驗其純淨冷冽湖水及看到的景像,這些與過去幾天以來,看大小河川皆因上游過度開發原始森林然後改種棕櫚樹現金作物成強烈對比。綜言之,生態旅遊仍是發展經濟的金雞母,期待Merabu村在INDECON的陪伴下能慢慢地走出自身發展生態旅遊的永續之路。

▲初到梅拉布村(Merabu)即迎來親切又主客盡歡的迎賓舞。

▲初到梅拉布村(Merabu)即迎來親切又主客盡歡的迎賓舞。

過度開發與旅遊的矛盾共生

  在巴肚巴肚(Batu-Batu),參訪當地保育多年的原始森林,63歲的地主是有保育理念的在地人,在10公頃的土地上約保留5公頃具多樣性的森林原貌,其他一半則留做低度開發的果園。令人唏噓的是這片原始森林外圍,已被外來商人租用種植油棕櫚樹,所以地主非常擔心其土地終將不保。因為後代子孫輩並不識哪些是亟需保育的原生樹種;沒有對土地的感情羈絆,就不會珍惜土地上的生物多樣性,遑論體認生物多樣性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大纛。在經濟發展與保育間似乎永遠有道難以平衡的分水嶺,而前者常夾著資本大刀霍霍地攻城掠地!

  參訪梅拉布村之後搭車前往梅拉薩村(Merasa)途中看到一片片甚大的棕櫚園,也下車拍了正採收回來置於路邊的棕櫚果。之後抵達梅拉薩村再與村民共進午餐,在享用風味餐後搭他們的小船參觀達雅族的古老墓穴與東加里曼丹生物多樣性復育中心,有看到兩隻尚屬青少年期的保育類紅毛猩猩(orangutan),中心的工作人員也適時用紅蘿蔔等食物來餵養牠們,想這也是照顧瀕危保育類生物有時不得不為的手段。

  最後,在雨後泥濘又崎嶇難行的產業道路上花了近三個鐘頭回到大城貝勞縣(Berau)。

晚餐時Ary邀請貝勞縣地方政府的觀光局官員前來交流,我們也就過去幾天在東加里曼丹所見適時建言,我仍特別強調生物多樣性是發展生態旅遊的大纛(Biodiversity is paramount for ecotourism),尤其是在原住民部落以自然為本的生態旅遊(nature-based tourism)以及以社區為本的生態旅遊(community-based tourism / CBT)。

  而之前見證了達雅族人(Dayak)如何以「社區型保護區」平衡生態與生存。他們依「阿達特習慣法」將森林劃為核心保護區(禁伐木)與永續利用區(採集蜂蜜、藥草),展現了「取之自然,還之自然」的智慧。因此有多位團員在此認養2年的樹木計畫(160美元),以支持此保護區計畫,之前到台東大學分享時我特別將此稱作“愛在印尼∕他鄉的CBT”。

  然而,在前一天於保護區尼亞登湖(Lake Nyadeng)的游泳體驗,對照過去幾天所見大小河川,雖江水滔滔、卻皆混濁難辨其中生物的景象,讓我們見證也不禁唏噓經濟發展的代價何其大!我也好奇原來水域裡的原生魚類相在環境改變下(如溶氧、透明度)也早應有個大洗盤吧!

▲許多土地被拿來種植經濟作物棕櫚樹。

▲許多土地被拿來種植經濟作物棕櫚樹。

▲下游的河水因上游過度開發而黃濁一片。

▲下游的河水因上游過度開發而黃濁一片。

文化的多樣性:Merasa服飾與信仰的文化密碼

  梅拉薩村Merasa保存了達雅族的古墓、傳統服飾與二次葬習俗。村民以木棺、陶器與珠飾陪葬祖先,表達生命與自然的輪迴觀。旅人們穿上代表祖靈連結的服飾,象徵守護、祝福與文化認同。這段經歷如穿越時空,見證一段與自然共生的民族記憶。最後一天我們也參觀貝勞縣(Berau)當地的一家傳統蠟染藝術工作室,繼去年之後又體驗了一回蠟染藝術。然後團員們發揮回饋支持在地藝術家的理念,大肆採買了這批獨一無二的蠟染衣服及印模等藝術品,因為行程即將畫上句點,也無可厚非地趁機買些紀念品才是。

  之後參觀貝勞前蘇丹國王的宮殿(Sambaliung Palace)。當時下著些雨,以木造為主的宮殿有些處已受侵蝕漏水,可見維護之不易。較特殊之處是有間屋內有雨燕進來築巢,以及邊殿有擺放一隻大鱷魚的標本。

  午餐在一家河岸餐廳眼見船隻水運木頭大軍的奇景,利用一船固定在前導引,一船在後維持木頭於河心不偏離,巨大木頭皆一根根地串連著,想到其中是否也有些是運至台灣呢?還好台灣近年已漸改弦更張要增加利用國產材的比例,不要如以往過度保育森林而老是以鄰材為壑!

▲沿途皆有好吃的印尼點心。

▲沿途皆有好吃的印尼點心。

結語:臺印文化的永續與未竟之夢

  此次行程除有深刻野性自然與社區之美的體驗,也更加體會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與保育的重要性。其中個人深覺鯨鯊的洄游與南島語族的遷徙似有共鳴之處。而台灣生態旅遊協會TEA與屏科大陳美惠教授主持的社區林業研究室在2024年也共同促成「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TERRA)」,集合國內65個生態旅遊社區,朝向區域串聯發展的目的地管理組織(Destination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 DMO經營模式。為拓展臺灣夥伴的國際視野,推動橫跨國界的里山根經濟網絡,深化永續發展與地方創生的實踐,團隊將定期辦理線上座談會,連結臺灣和印尼的生態旅遊網絡平台,共同促進生態旅遊DMO的發展。

  就在我們此行回來後的一個月,也藉陳美惠教授(也是TEA副理事長)在教育部USR計畫的支持下,邀請印尼方的三位夥伴青年領袖:Wita、Ovin、Benny)來臺交流,請他們分享回鄉的想法、遭遇的困難及如何克服、青年如何接棒前輩打下的基礎、以及接下來的發展想法。臺灣方面也為他們安排七天六夜的行程,從霧臺、六龜,到恆春半島,再北上到苗栗明德,橫跨山林、海岸、原民部落和傳統農村,可以看到臺灣多樣的生態系、地景與人文風貌。產官學多元並進,真正開展臺印雙方深度的交流。

  此行深入印尼東加里曼丹省,不僅讓參加行程的夥伴們深覺收獲滿滿不虛此行, 同時也希望未來台灣與印尼雙方有更多生態旅遊交流互訪的機會。也深感這樣的民間交流才是政府在新南向政策中,或應思考如何為非官方的NGO團體投入適當的資源,以活化較僵化而又常碰壁的官方交流。所以此行對臺灣團而言不只是旅遊,而是一段文化理解與生態責任的實踐,也是民間交流在新南向政策下最值得投入的方向。▌

▲把腳步慢下來,才能感受當地的生活與背後的文化。

▲把腳步慢下來,才能感受當地的生活與背後的文化。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新農村反思
31會員
132內容數
以「謀求自然和人為的,即天、地、人的和諧,帶給人類充滿豐富物資、健康、親密感情,以及安定、舒適的社會。」為宗旨的日本「幸福會山岸會」;廢校新生:讓居民笑語重新響起,位在日本偏鄉的「森の巢箱」;還有「以稻貫之」遊佐町豐富且深刻的農食走讀。這些都是現在新農村努力的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新農村反思的其他內容
2025/10/02
作者搬進農舍後,逐漸深入觀察農村生活,從打田、種植,到與鄰裡、在地農友的互動,記錄下農田的真實樣貌與生活點滴。文章探討了傳統農法與現代觀念的碰撞,水源汙染的嚴峻問題,以及身處田園風光中的諸多雜感。
Thumbnail
2025/10/02
作者搬進農舍後,逐漸深入觀察農村生活,從打田、種植,到與鄰裡、在地農友的互動,記錄下農田的真實樣貌與生活點滴。文章探討了傳統農法與現代觀念的碰撞,水源汙染的嚴峻問題,以及身處田園風光中的諸多雜感。
Thumbnail
2025/06/20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24年公共論壇紀錄整理,以"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節點的跨域激發"為主軸,報導來自臺灣各地講師的精彩分享,涵蓋永續飲食文化、食器設計、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的多元面向。
Thumbnail
2025/06/20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24年公共論壇紀錄整理,以"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節點的跨域激發"為主軸,報導來自臺灣各地講師的精彩分享,涵蓋永續飲食文化、食器設計、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的多元面向。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玉米生產和出口的影響,以及烏克蘭農業的韌性。戰爭導致基礎設施損壞、港口封鎖、玉米價格波動,但烏克蘭農業企業展現適應能力,尋求替代出口途徑、玉米加工、多元化生產等策略。文中分析戰爭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糧食體系的三重衝擊,並討論烏克蘭農業的未來,特別是與歐盟整合後的挑戰與機會。
Thumbnail
2025/03/19
本文探討俄烏戰爭對烏克蘭玉米生產和出口的影響,以及烏克蘭農業的韌性。戰爭導致基礎設施損壞、港口封鎖、玉米價格波動,但烏克蘭農業企業展現適應能力,尋求替代出口途徑、玉米加工、多元化生產等策略。文中分析戰爭對地方、國家和全球糧食體系的三重衝擊,並討論烏克蘭農業的未來,特別是與歐盟整合後的挑戰與機會。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臺灣北部擁有豐富多樣的自然風景,包括壯麗山川河流、綿延海岸線、迷人海灘、湖泊和瀑布。此外,臺灣還擁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溫泉資源和美食文化。本篇文章介紹了臺灣北部的一些值得一遊的自然景觀和知名景點。
Thumbnail
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經過數天思緒沈澱之後,決定把心裡的想表達蘇祿海現況,重新編輯跟大家介紹這個「有效管理」的國家海洋公園的現況。 《從影片中看見細節》 所以來跟大家導讀拍攝製作的心得留言。
Thumbnail
他山之石 可以攻錯! 經過數天思緒沈澱之後,決定把心裡的想表達蘇祿海現況,重新編輯跟大家介紹這個「有效管理」的國家海洋公園的現況。 《從影片中看見細節》 所以來跟大家導讀拍攝製作的心得留言。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每逢旺季,離島們又開始活絡了起來,千里迢迢來到了蘭嶼,早知道就...。 蘭嶼,位在台東東南外海,鑲嵌在太平洋上的第二大離島,共分為六大部落:東清、野銀、漁人、紅頭、椰油、朗島。褪去了想對綠島的觀光化,多了一些原始風貌和文化底蘊,島嶼周圍黑潮流經,魚群豐富,也是世界少數的天然潛點
Thumbnail
蘭嶼因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而聞名,東清灣、情人洞、龍門漁港等景點均充滿魅力。旅行者應瞭解蘭嶼禁忌,尊重當地傳統和隱私。此外,蘭嶼飛魚、拼板舟等當地文化也值得深入瞭解。Instagram上可關注rx_minitravel以獲取更多旅行資訊。
Thumbnail
蘭嶼因其美麗的自然景觀和獨特的文化而聞名,東清灣、情人洞、龍門漁港等景點均充滿魅力。旅行者應瞭解蘭嶼禁忌,尊重當地傳統和隱私。此外,蘭嶼飛魚、拼板舟等當地文化也值得深入瞭解。Instagram上可關注rx_minitravel以獲取更多旅行資訊。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台東藝術館目前的展覽。由魚刺客與2019年來臺駐村的巴丹島藝術家進行策展。透過海洋意識策展行動,藝術家以實地田野經驗與思辨後創作作品,以情感且具想像力方式喚起並連結臺東故事的多元面向。展出作品呈現島嶼聯想、生態守望、沉默身影、夢回部落四個子題。藝術家風格不同,展現多元性並透過作品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展期自2024年3月23日起至2025年3月23日止。展覽將帶領參觀者以全新視角探索臺灣,透過生動有趣的數位科技體驗,重新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島嶼。歡迎大家蒞臨本次特展,一同發現臺灣之美!
Thumbnail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攜手合作,推出航向世界的臺灣特展,展期自2024年3月23日起至2025年3月23日止。展覽將帶領參觀者以全新視角探索臺灣,透過生動有趣的數位科技體驗,重新認識這座充滿魅力的島嶼。歡迎大家蒞臨本次特展,一同發現臺灣之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