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林宜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2024年6月28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小白宮舉辦公共論壇「打造臺灣永續飲食文化的在地未來式」大合照。(照片提供:吳碧霜)
具有前瞻的致詞:從全球思維、地方美學,重塑台灣飲食文化
新竹/生活美學館長:葉于正
“新竹生活美學館”葉于正館長幽默開場,他從馬祖、宜蘭∕“海波浪”、獅潭,到新竹、台北,一路參與各地分享;期許論壇從全球思維來看台灣永續發展,走向具有風味營養的在地食物,傳達惜食美食的生活。台灣傳統農業社會物資匱乏,媽媽依然煮出美味。而台灣飲食文化演變至今,儼然的趨勢是「好吃的未必營養,營養未必好吃。」如何透過演繹,從食材、器皿,以及飲食文化塑造,希望兼具美味、營養與美感。而飲食文化的奧秘,其知識從社區開始,許多名詞來自於生活。飲食文化如何變成地方創生,而一個事業體如何從中生長落實,都在論壇中呈現。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是推動食農教育的先鋒者。這些行動來自台灣面對國際經貿的壓力,因食物主權不在我們身上。而食農教育,除民間力量,更需政府力量支持,推動更多教案。這次文化部將飲食文化和地方創生結合,是難得的經歷。
味道來自生活,台灣味、客家味、原民味,台灣具有融合各地的優勢。透過大家的努力,希望未來得出具有地方性、美學感的飲食文化設計,走出獨特的台灣味。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董事長鄭秀娟開幕致詞表示,希望透過民間和政府的力量,希望未來得出具有地方性、美學感的飲食文化設計,走出獨特的台灣味。(照片提供:吳碧霜)
“財團法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
這次論壇規劃如此精彩,來自吳碧霜執行長豐厚的實務資歷。她曾任“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台北市社區營造中心”執行長,具公私協力政策擬定,協調與社區輔導培力經驗。碧霜長期關注永續發展,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於都市與農村間議題推展,對於建構低碳食農與能源自主生態圈,不遺餘力。可以說她是食農永續發展、社區社群營造、跨領域溝通與公共事務協調的達人。
吳碧霜憂心現代飲食西化的危機,我們要如何提升稻米的食用量。因為「一種食物的消失,就是一個文化的消失。」目前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4.6%,此外,許多年輕消費者不知道食材特性,例如:筊白筍有黑穗菌是正常的,這些觀念有賴生態廚師將正確概念傳達給消費者。
希望論壇提供大家新思維,無論生產端、運銷端或消費端,一起關注永續議題。找出綠色經濟創生的節點、新型態飲食文化的創意點子,例如農機設備共享;又或者發覺農產鏈創業,例如黃豆製品的惜食創業,產出的黃豆渣可以做成點心能量棒或動物飼料等等。並透過味覺公民活動,開啟在地食材風味輪的文化。希望飲食文化力,可以形成改變環境的社會力!
這次論壇給講師們的禮物,就是一個物資回收利用的永續呈現。由新光紡織的廢物利用,交給弱勢單親媽媽製作的圍裙、筷套,是很有心的永續禮物。
本場論壇三大主題
主題一:永續飲食文化的在地演繹
主題二:食器設計思維與跨域協作
主題三:在地食材嵌入地方創生的多元節點
主題一:永續飲食文化的在地演繹
這場主持人卿敏良,現任“劉戀文化基金會”董事,曾任新北市文化局長。她將每位講師介紹的完整而貼切,像是一篇一氣呵成的文章。其台風穩建,談話又有內涵,讓大家在最短時間認識講者的精華。
1.文化辦桌文史∕生態.野食宴,林炯任|新北市∕三鶯社區大學顧問
現任新北市/三鶯社區大學顧問的林炯任老師,從1994年擔任國小老師以來,就積極投入三峽地方文史研究與老街保存行動。他發現老街擁有豐厚的文化,逐步累積歷史照片、古地圖、地契、老契約書、宴客紀錄等等,從中找回三峽的傳統藍染之美、總鋪師辦桌文化,挖掘在地的鳥類資源、神豬比賽文化等。
大家隨著照片看到三峽的今昔變化和彼時的河域文化。三峽在日治時代屬海山郡,林炯任老師2013年於插角國小退休後,擴大地域,以流域概念規劃節慶活動,例如:「三鶯走路節,來去大豹溪,走路探清泉」的流域走讀活動。又在2021年結合社區GIS應用,首創「大溪河階數位走讀」,是台灣第一條數位走讀步道。
他認為地方飲食文化,不能侷限在物產,要看整個歷史生活面。因此三峽不再只是金牛角、祖師廟,而是追本溯源,讓食物變得立體有趣。像三峽綠茶很有名,除了茶香輕旅行,還知道日治時代許多婦女孩童幫忙採茶、在大嵙崁溪一字排開運送茶葉的船隻,還有李梅樹老師設計的紅茶包裝。又例如神豬比賽,在光緒十六年就開始了。
“三角湧農會”於1900年創立,是全台第一個農會。而在日治大正,當時三角湧∕三峽米粉很有名,旁邊的土城是養殖豬的基地,而樹林的紅露酒很有名,三峽有豬的祭典、也是總鋪師最多的城市。因此林老師推動辦桌文化,希望將總鋪師幾代傳承的紀錄,透過活動長久保留飲食文化。規劃總鋪師手路菜、古早味辦桌活動,其菜單就是地方特產的精華,例如吃豬公肉,還將綠竹筍、茶入菜等等。飲食文化,來自這些生活基礎。
林老師透過祭典規劃,來帶動飲食文化,例如:梅樹月、花草節、藍染節、水燈節、插角花草節。規劃的活動,將生活美學放進去,食物、菜色、擺盤都有三峽的食材、藍染與竹藝元素。也帶領居民搶救老街,重拾失去70年的藍染。這些努力,都重新讓三峽變得不一樣了。
2.淡蘭飯包轉譯雙溪之美:在地好食材×創生便當,簡淑慧|注腳雙溪工作室主理人

▲強調接地氣、有美感、使用在地綠食材的淡蘭飯包。(圖片來自注腳雙溪粉絲頁)
“注腳雙溪工作室”主理人簡淑慧,回鄉之前,在“金車教育基金會”擔任執行秘書12年,擅長媒體企劃。以文化轉譯者自許的簡淑慧,分享自己擾動地方的行動裝備,包含社會設計力、媒體故事力和里山食農教育等概念,融入地方創生概念,專注在綠色旅遊規劃活動。另外,她還有一個為公打群架的女俠精神,帶動雙溪、為它灌注生命力。
她回到雙溪故鄉,於2002年策劃台灣南北56天大縱走活動,並成立“人文農創直賣所”;以自己的專長,重新定位雙溪。雙溪是北台灣拓墾期淡蘭古道重要中繼站,在日治時期,因金礦、煤礦開採帶動地方繁榮,目前是新北面積第四大行政區,這裡也是馬偕醫師最喜歡的地方。然而近五年來,雙溪是新北人口流失第三快的行政區。
透過爬梳雙溪的歷史位置與產業,簡淑慧在1997年開始營造雙溪的低碳旅遊,推廣友善環境、環保低碳的旅遊行程,減少因旅行或食宿造成的資源消耗,進而體驗深度在地的旅遊模式;在2015年推動淡蘭古道的走讀活動,2021年“注腳雙溪”推綠色旅遊(取得111-113GTS綠色旅遊國際認證)。
我感動的是簡淑慧使用在地好食材,結合社區媽媽的合作,融入節氣產品,創造在春夏秋冬各有特色的淡蘭飯包。這個飯包隨著地方凝聚力而不斷進化,靈活運用節氣食物結合花藝、辦桌和野菜,創造淡蘭飯包的獨特性,可以說用飯包認識雙溪豐富的食材與人文故事,創造農村綠色文旅新氣象。
3.生態廚師的永續飲食實踐 : 不一樣的風土餐桌的食物設計,胡立國|台灣生態廚師

▲胡立國穿生態廚師象徵的台灣林鵰圍裙,手上端著他利用西海岸的物產珍珠蚵,結合新鮮食保存食發酵食的發想設計的韭菜蚵仔水餃。(照片提供:胡立國)
已營業28年的傳統山東餃子/牛肉麵館,如何透過生態廚師的訓練而成功轉型?胡立國主廚的學習過程值得參考。
胡立國在2019年9月參加東石鄉友善魚塭的餐會,他聽到每一道菜與產地的關係,激發他轉型的契機,之後開始參與生態廚師的培訓。
台灣生態廚師的訓練,將生態、生意、公益與教育結合。在這過程中,胡立國重新認識蔬果的根莖、花果與自己的關係。而在戶外課程中,其中三天兩夜睡帳篷,在宜蘭大同鄉泰雅族獵人阿雄帶領下,領悟大自然的生活,體驗祈求祖靈與打獵儀式。課程最後的成果展,胡立國以他專長的傳統麵食,將水餃升級,設計一道「嫣然回首」的餐點,並取得一件生態廚師畢業的象徵:台灣林鵰圍裙。
台灣生態廚師固定舉辦生態讀書會,透過讀書會引導「主題菜單設計」,運用農漁民物產、並結合自己的專長設計菜單。胡立國印象深刻的是,進行主題餐桌之前,他們必須拜會生產的農漁民,深刻認識食材。在餐點呈現時,需觀察場地,從佈置、餐盤選擇、備料與擺盤,一切都運用自然素材。
胡立國擅長運用當地物產,結合五行元素製作水餃,或例如使用碎菱角仁、麵團、洲南鹽場霜鹽,做成牛肉捲餅。因為生態廚師的訓練,讓他的山東餃子麵館與台灣土地產生更深的連結。
4.苑裡海風味的社區行動∕家鄉認同、藺編文化與友善耕作,劉育育|苗栗縣苑裡鎮鎮長∕苑裡掀海風創辦人

▲苑裡教芋部計畫科目教育志工招募海報。(照片來源掀冊店粉絲頁)
太陽花世代的劉育育,在2013年參與「苑裡反瘋車」社會運動;運動結束後,與夥伴林秀芃創立「苑裡掀海風」團隊,在苑裡展開四年的地方田野調查工作,時常在公共空間舉辦藝文活動,於2017年發行地方誌《掀海風》,舉辦一年一度的「海風季」,因而認識許多苑裡在地人。2018年開了「掀冊店」社區書店,他們希望透過這個空間舉辦閱讀、藝文、公共議題討論,讓不同年齡層、不同想法和需求的人聚集,希望重新牽引社區互助共好的行動。
其中最讓人感動的,是2019年「苑裡教芋部」計畫,將小農、高中生課輔和NGO組織三個看似不相同的事情串接起來。他們在網路販售芋頭,利潤六成給小農,四成做為教育基金,號召數學物理等科目滿級分的學長姐、青年朋友回鄉服務,教授學測考前衝刺的高中生課業輔導,而這些高中生免費上一小時課輔後,須在考試之後回饋社區服務兩小時,包括華山基金會、家扶中心、陳媽媽流浪貓狗協會等NGO單位,讓三者形成共好的循環機制。
劉育育團隊重新梳理苑裡的藺草產業、保留音樂家郭芝苑的故居、苑裡菜市場的文資認定與重建,投入地方知識轉譯成108課綱等等的努力。在返鄉八年後,劉育育投入選舉,2022年成功當選苑裡的鎮長。
關於在地食材與地方創生的跨域激發,劉育育及掀海風團隊,札實進行地方知識系統建立,他們申請藺草產業實驗計畫,紀錄藺編婦女組織、編織技法傳承、藺草復耕實驗和行銷販售;並協助建立品牌,將藺草上下游產業規劃成在地小旅行,讓本地和外地人重新認識苑裡的藺草。
劉育育重視地方情感,在苑裡百年市場被燒毀後,「苑裡掀海風」發起一個行動,鼓勵居民寫給燒掉菜市場的一封信;參加的人贈送一塊古蹟燒點心。鼓勵菜攤將生財工具撿回來,希望轉變成災後博物館。也讓受災攤商舉辦音樂會,重新連結與消費者的情感。
透過這些行動,想將浴火重生的菜市場,變成苑裡的古蹟建築。劉育育希望推動公共事務能有大家一起投入,不是交給專家就了事,不要小看自己的行動力。所以發起:自己的市場自己蓋。目前這個菜市場在重建中,未來長成甚麼模式,也蠻令人期待的。
劉育育重視公民審議,上任一年半以來,她固定在臉書撰寫鎮長週記;每週跟鎮民報告她做了哪些事情,包括經費來源、如何使用。她希望良善的行動,會讓社會變更好。她持續推動的兒童參與式預算,讓小朋友從小就認識公共預算跟自己的相關性。
主題二:食器設計思維與跨域協作
1.碗盤裡的常民生活美學,從器皿收藏探究台灣飲食文化:簡揚同|台灣碗盤博物館館長

▲台灣碗盤博物館的宜蘭碗。(照片來自台灣碗盤博物館粉絲頁)
台灣碗盤博物館收藏台灣碗盤30年。在簡報中展示許多台灣傳統的碗盤,包括食器紀念品,介紹碗盤的材質和器型;特別是陶製品,是土與火的對話。看到以航海為主題的盤子,是漳州窯燒出的;還有白釉藍磁、貿易瓷的器皿,感受到台灣碗盤是素民美學的展現。
2012年1月創立台灣碗盤博物館,當時剛好是宜蘭建城200年,他們推出具宜蘭元素的四款宜蘭碗。其中一款是:「友善小農生活碗」,將賴青松的穀東俱樂部、小田田的有機自然元素圖案放進碗盤裡。目前已賣出6萬個宜蘭碗,還出口到日本阪神百貨公司。還有一款運用台灣特有種水生植物,設計為台灣水韭紀念碗。
除了展覽,還有「參與情境式展示」。美食要有美器搭配,希望讓大家感受陶瓷之美,讓參觀者感受好吃與好看的飲食體驗。
館長簡楊同持續發掘在地元素與台灣碗盤結合呈現。宜蘭是歌仔戲原鄉,他們也規劃了一面唱歌仔戲,一面端這些碗盤上桌的活動;還特別請設計師配合走秀活動。這些活潑元素,希望讓大家感受到盛裝餐點的食器也值得關注。
簡楊同館長本身熱愛台灣地方文化,收藏陶瓷文物多年,並累積研究各國陶瓷碗盤近30年,典藏陶瓷文物逾3萬件。2012年起,秉抹著「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的心情成立了博物館。2020年4月,五結新館正式開館營運,是以生活碗盤為主題的獨特博物館。
簡揚同認為,碗盤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文化,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三十年,台灣的手工彩繪碗盤興盛,極具在地特色,像是魚蝦、椰風海景、梅蘭竹菊或是福祿壽等吉祥圖案,都反映當時的社會文化。
2.催生許家陶器品的跨域設計力,以食器設計驅動鶯歌工藝創新:許世鋼|新旺集瓷、Koga許家陶器品主理人

▲以鶯歌尖山堆盛產黑土的意象,成功開發尖山黑陶器系列。(照片來源許家陶器品粉絲頁)
出生於新北市鶯歌區,家族四代都在鶯歌燒陶。出生在窯場、天天住在工廠直到結婚,因此過往對自家窯業只有習以為常,甚至排斥。長大後才發現家族的發展歷程,誠如鶯歌發展的縮影,是無價的寶藏。短暫地到中國大陸協助父親重整工廠後,返鄉創業;重新在鶯歌開始經營陶瓷商品設計、製造,成立鶯歌第一家評鑑通過觀光工廠,整合地方陶瓷產業能量,以及投入在地文化產業教育活動。
2016年,獲得日本“百家最佳設計/對產業的社會貢獻”(GOOD DESIGN BEST 100(Social contributions for industry))肯定。2020年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22計畫”,由中川政七商店輔導,成立許家陶器品:kogatableware∕KOGA,進軍日本市場。
許家陶器品∕KOGA,以食器設計驅動鶯歌工藝創新,營運長許世綱是第四代主人。他融合四代特色成為企業形象LOGO,包含第一代屋瓦片、第二代碗盤(丹青碗)、第三代磁磚(6角、4角和8角)、第四代文創陶器。
2016年,跟福興宮土地公許願,希望能夠看到鶯歌再次榮耀,“新旺集瓷”投入文化季活動,帶入在地文化與陶藝傳承,帶大家認識鶯歌職人。
2019年對許世鋼是一個新的契機,參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22產地計畫』,注入日本『中川政七商店』(目前日本有40多家工藝店,日本地創)團隊與在知名創意顧問公司 method inc. 創辦人山田遊先生的諮詢輔導下,中川政七團隊透過文化脈絡、競爭者分析、市場定位、核心能力等前置調查,從賣土、原料,還有陶瓷博物館,來了解許家營運模式。
透過中川政七團隊的引導,許世鋼找設計師重新定位,例如品牌logo融入四代的特色,並發現台灣碗盤的脈絡,與台灣人料理使用習慣有關。台灣飲食湯湯水水最多,但並沒有自己的系列餐盤,因此“許家陶器”以台灣日常食器餐具為發展主軸,以丹青綠作為許家自豪的色澤。
現場聽眾有許多人關心食器安全問題,許世鋼說明早期花花綠餐盤很多是「釉上彩」(貼花),早期用鉛,很鮮紅,燒的時候也有毒。一般是貼在餐具外面,不是內部。他建議用白色來蒸煮比較安全。而許家設計製作的餐具,屬於「釉下彩」青花瓷器,色彩以綠色為主,燒製是1200度以上,經過檢測是食品管制範圍,食器是安全的。
主題三:在地食材嵌入地方創生的多元節點
1. 綠色餐廳×友善採購支持力:何佳穎|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

▲綠食宣言帆布旗。(照片來源綠媒體網站)
飲食變革有許多方式,除了透過體質改變,在整體目標下,並與國際接軌,逐年疊加量體更是如虎添翼。何佳穎與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秘書長黃俊誠共同推廣綠色餐飲概念,強化生產端與消費端的緊密連結,六年來成果豐碩。
2018年,借鏡英國“永續餐廳協會”的經驗,成立「綠色餐飲指南」(GDG,Green Dining Guide),可以說這是綠色米其林的指標。從食材本身到餐廳使用的設備、環境,都朝向永續方向,可以說是趨向減少環境成本的餐廳經營模式。這樣的綠色餐飲內涵,值得仔細說明。大致原則有七項:
.1.食材:使用在地、當季的有機友善食材
.2.料理:少油少鹽的原味烹調,強調全食物利用,減少食物浪費
.3.減塑:包裝和外帶使用非一次性且可分解的材質,盡可能減少包裝
.4.鼓勵蔬食:植物性飲食佔餐盤50%以上,減少食物里程。
.5.省能:使用節能、省電、省水標章設備
.6.無毒:桌椅、餐具、制服,皆選用無化學添加的品項
.7.回收:廢棄物確實分類
有了以上綠色餐飲的定義,透過「綠色餐飲指南」(GDG),藉由餐廳評鑑制度,何佳穎團隊鼓勵協助餐廳轉型、升級,甚至認證為綠色餐廳,同時提供消費者綠色餐飲的生活資訊。
這些綠色餐聽掛著一張布質的「綠色宣言帆布旗」,六項條目建立在信賴基礎,強調:優先採購使用有機友善食材、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遵循永續生態與海洋原則、減少添加物使用、提供蔬食選項的料理、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
綠色餐飲在意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價值觀的轉變。何佳穎介紹基隆/八斗邀友善餐廳、雲林∕御頂興醬油推動的飛雀餐桌等實例。目前全台加入「綠色宣言」已超過450家以上的餐廳、友善書店、永續旅宿,以及140家有機食材店(包含最大有機通路:“里仁”)。
2019年共同策劃執行第十屆全台市集研討會及論壇、第一屆種子生活節暨全國種子交換會(每年都有新主題)。2020年與“里仁”合作,共同策劃執行永續飲食生活節。2021年策劃執行第一屆綠色餐飲指南年會暨頒獎典禮、第二屆永續飲食生活節。2022年成立中華民國永續飲食推廣協會,透過審核、串連出更多符合綠色餐飲概念的商品,並策劃執行第二屆綠色餐飲指南年會暨頒獎典禮、成立「永續食材指南」。2024年正式對接全球綠餐組織,希望建立完整的綠色產業生態圈。
「永續食材指南」後續力強,當時的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也正式推出「永續豆莢」,以本土豌豆作為識別,分為「友善耕作、本土生產、減碳蔬食、少添加物及資源循環」等五大永續指標的程度;豆莢的豆子越多,表示食品符合永續指標越多。
關於綠色產業,是一個嚴肅而值得努力的未來,何佳穎用“冰與火之歌”作者奈德.史塔克的名言:「凜冬將至,孤狼死,群狼生!」揭示綠色餐飲產業不能單打獨鬥,要用群體力量推進才能一起挨過寒冬。
2. 永續漁產×漁村聚落異業合作,莊沂儒|海波浪專案經理

▲海村放伴招募蹲點實作生。(照片來源海波浪粉絲頁)
地方創生未必在自己家鄉,也可以將他鄉變故鄉來完成夢想,年輕的莊沂儒是一個好案例。
莊沂儒是基隆囝仔,以為海洋文化就是海洋飲食。對於魚從哪裡來,為什麼當季吃到這些魚,都不了解。她相信如果要創造有趣的世界,自己要先成為好玩的大人。於是2017-2020年參與嘉義布袋新岑社區藝術連結計畫,也加入PDC“大地旅人”/樸門永續設計的學員。2019年成為“台灣農村陣線”/夏耘學員,後參加農業活動,接觸到“掀海風”。2021-2022年在宜蘭南澳鄉∕東岳部落Uwah書屋從事婦女培力課程、書屋空間運作。
她透過偏鄉教育工作者身分,在台灣各地邊玩邊學,認識腳下的土地。近年開始“溪山海”戶外教育,帶領、解說走讀、地方創生領域的學習實作。2022年決定移居另一個充滿水的城市:宜蘭,嘗試將他鄉變故鄉,現任“海波浪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的專案經理。
擁有教育、資訊和文化背景累積的莊沂儒,承認自己不善下廚料理,沒有飲食文化背景,但對海洋文化有很深的情感。於是“海波浪”的經歷,也是她重新認識海洋的人生功課。
她和團隊以“永續漁村,里海再生”為架構,以“人口型態、海廢魚廢、淺盤觀光”三部分,來認識宜蘭最知名的觀光魚場:「大溪漁港」,以及北台灣最大的衝浪區外澳,每年有10萬人次賞鯨。
根據資料,在2013年頭城鎮,有5個漁村6個漁港,整體漁業人數約9千人。宜蘭的大溪漁港,以拖網為主的二級漁港,船身不大(比蘇澳小型),目前當地困境是漁業的複雜性與技術門檻高,而新生代沒有下廚習慣,要如何述說地方故事。
他們透過活動,回應當代永續議題。關於不是刻意被漁具捕獲的非目標魚種「下雜魚」價值的再定義、用蝦殼粉來種植物等等海廢再生議題。此外,團隊成員為了提高魚苗放流的存活率,特別去接受「水產動物海域放流權責人員教育訓練」,學習「海洋生態」、「放流法規」及「放流技能」等海洋復育的知識。
他們也從開放資料與共學模式,增加主動參與地方的意願,希望連結未來可能成為消費者或海村議題支持者的夥伴。另外,也推動港區資源再生工作坊,從eating(吃)到making(做)的動態,希望將飲食之外,朝向工藝、再生裝置;例如用漁網線做的藝品,希望透過“里海”生活探索,與漁港、漁業共同創新與再生。
宜蘭有一個特別的大陳聚落,這是民國44年在美國第七艦隊協助下,浙江大陳人離鄉背井來到台灣,四散各地;其中有些在宜蘭形成聚落。大陳人擅長海鮮料理,特別是縵魚全食物利用,於是“海波浪”團隊與大陳居民共同在合興大陳聚落,籌畫百桌共食,認識傳統大陳菜,體驗特色餐食與聚落生活。
3. 獨立書店×小農直販所:彭顯惠|小間書菜主理人

▲小間書菜的五更腸旺。(照片來自小間書菜粉絲頁)
位在宜蘭員山鄉深溝村的“小間書菜”,是一間賣當地小農農產品的獨立書店,主理人彭顯惠,說話自嘲又幽默。她說:「自己其實就是個不稱職的家庭主婦,養有兩個非主流的小孩,跟一個非主流的配偶。我們一家都有病,但也是這些心理疾病跟特質,把我們帶到宜蘭這個地方。」看似講書店的故事,其實也看到宜蘭深溝村多年來逐步轉型的縮影。
移居深溝村11年,2023年搬遷到買的新房子,一樓規劃是書店,而原來的食材銷售變成餐飲內容,並朝向在地微型文化的中心來轉型。目前是“小間書菜”2.0。之前賣米、賣書、賣菜,現在賣米、賣書、賣料理,產地到餐桌的距離超級短。餐桌上,雞蛋是自己養的雞下的蛋,蔬菜來自深溝共同店,加上深溝村有20-30家友善小農稻米、南方澳∕一根釣訂漁獲(鬼頭刀),顯惠淡淡地說:「沒有特意推廣甚麼,只是場域的關係讓我們變成這樣。」
“小間書菜”有很多計劃,顯惠說,是因為好玩或是為了養家活口而做的;成為再一個十年的農村小店,持續推動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定期舉辦活動與交流。同樣是辦市集,他們的海報視覺就是特別顯眼,吸引其他地方的人來擺攤,一起來玩。土地除了作物,因宜蘭稻作一年一獲,冬天撒田菁,於是從中修剪出一個迷宮,從上空看起來整片稻田都律動起來。
“小間書菜”的活動,也做跨國際交流,深溝與那國島外交團合作,帶進藝術、音樂活動,日本的有羽先生來台灣,與深溝國小絲竹交流。
在田間活動部分,農田裡的科學計畫,是顯惠的先生不空大師推廣大秧種植法,日本來的插秧機,據說這樣可防治福壽螺危害。
顯惠曾在東華書局、馬可波羅麵包工作,現在在農村裡推廣閱讀。書店小特展,每月更新。並持續在農村裡推廣閱讀。近期舉辦了邵仙韻:《百年月光》,書裡面提到的食材:馬迦魚,他們菜單上就列上推薦的書裡面的一道菜(食材),而成為店裡的菜色。
顯惠以前在設計公司工作,透過申請政府補助,請地方創生業者來深溝上課,教小農品牌課程、介紹品牌。
“小間書菜”,以自家專長,帶入有趣好玩的連結進到深溝,促成小間的特色,也成為宜蘭深溝村的魅力。
*註,2024年“小間書菜”出版顯惠寫的《半獸人飼育手冊:軟弱媽媽第一次養小孩的田野日記》
4. 都市食農×綠色照顧微經濟,詹凱毓|共耕食代主理人

▲共耕食代舉辦的惜食披薩餐宴。(照片來源共耕食代粉絲頁)
針對社會議題,隨社群執行能量深化,不斷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這是我對“共耕食代”詹凱毓最深刻的第一印象。凱毓原來是多媒體人,2015年生了雙胞胎的她,懷念彰化大自然的風景,於是開始實驗教育,並投身社區食農教育。她透過社群力量,一起解決面臨的問題;在社會住宅成立親子共學團,並透過零工職業彼此合作,成立公積金,讓社區行動永續。
她帶動健康社宅青創團隊,“共耕食代”是第一屆台北市“社會住宅青年創新回饋計畫”入選團隊,他們投入解決高齡少子化世代的社會議題。他們多元結合幾種概念付諸實踐,策動零工合作經濟,以食農教育推廣在地食文化,且支持友善耕作的在地小農,將好食材全利用、剩食加工循環再生,更把社區裡的居家廚餘變成沃土。一連串活動,激起都會型社區的社群循環型經濟,也實驗出都市農耕的韌性社群,匯聚同好形成互助共好的社群力量。
“共耕食代”在2022年更進一步籌劃都市農耕「餃子聚樂部——小型農食加工培力工作坊」。這個餃子概念是分享社區家中即期鮮食,透過分享開啟社區對話,並且是跨年齡組合的活動。他們並舉辦「零工合作經濟論壇」,匯聚育兒婦女、中高齡退休者、斜槓外包族,這三種族群發展零工合作經濟,打造社區品牌,實踐台北市社會住宅社區微循環經濟的示範案例,協助社宅中低收入者增加業外兼職收入,以合作共創社會影響力。
2023年發起「野地糧倉」永續綠生活實踐家計畫,認識都市中野地裡的雜草。透過野草認識,已累積226筆食農教案,例如雷公根、大花咸豐草等等。因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合作共識營,2024年開啟松山富錦街食農教室。凱毓相信,推動都市農耕,大家共耕、共食、共享到共老,是都會型綠色療癒的處方簽。
找出地方創生自己可投入的方向,並且堅持下去!
第三場論壇後段現場提問,許多人都關心這些地方創生的主理人,他們在推廣理念時,收支平衡該如何解決?理念推廣覺得做最累的是什麼?
這些主理人的回答,很具體,也是目前從事地方創生的現況。大多數都身兼其他專案,但也努力找出利潤點。
“小間書菜”的顯惠說:「2甲多的米,努力賣!」“共耕食代”的凱毓則表示:「共耕,每個都是小型工作室,是組合形式的團隊。因為大家想花時間去改變,所以共同投入」。
“海波浪”的沂儒目前是移居生活,需自由接案。她認為在地方做事,「找空間、工作、生活,是最大的挑戰。看到老房子,但找不到屋主的情況很普遍。到地方需要文化轉譯,多帶當地孩子去漁港。」
“綠色餐飲指南”的佳穎誠懇的說:「即使有拿計畫,還是需自己想辦法;都不是全職。或許跟政府推動的計畫相關,可以找出支持機構。」
這幾場論壇,讓大家看到許多人在各地透過地方創生,努力追求理想和價值。過程中,即使有困難,但都在找方法解決,並且不放棄。“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希望透過地方創生的資源,從中培養相關的技能、培訓與規模,並激發起讓關注這個議題的朋友一起來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