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靜中成為自己

蔡孝祺-avatar-img
發佈於人生哲學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18 分鐘

在定靜中成為自己:體會活在當下的自由與喜悅

Oneness With All Life

艾克哈特.托勒  2021 遠流出版社

分類:論說--理論 

★★★★★

 

一句話:

擺脫小我的思想,學習真實地活在當下。

 

重要字句:

更深入自己的內在,在每一個當下處於臨在狀態,從持續不斷的,強迫性的思想之流中跳脫,保持有意識而無念,這就是定靜。

 

這本書指出的真相,其實已經在你內在了,那是超越語言文字、超越思想的向度。

 

思想只不過是意識整體、亦即你真實身分之整體的一個微小面向。

 

大多數人的現實狀態是只要一感知到東西,小我就會立刻將它命名、詮釋、比較、喜不喜歡、好不好。他們被囚禁在思想的形式裡。

 

藉由思想來定義自己,是在限制自己。若是能徹底接受「你不知道」這件事,你其實就進入一種寧靜和清楚的、更貼近真實的你的狀態。

 

生命永遠存在於當下。你體驗到的永遠都是當下的時刻。

 

小我都不想要如是現狀,也就是當下這一刻。小我對待當下時刻有三種方式:視為達成某個目的的手段、視為障礙、以及將它視為敵人。

 

覺知是隱藏在當下時刻之內的,那就是為何我們也稱它為臨在presence的原因。只有透過全然接受當下的形相呈現,你才能在內在與空間保持協調一致,而那份空間就是當下的本質。

 

當你不再想要從事物中找到自己時,對事物的執著自然會脫落。

 

當你覺醒,你會認出自己其實是思想背後的覺知,而不會迷失在思想念頭裡。


如果你的內在有一份覺知,就不再需要相信你所想的每一個念頭。

 

覺知你的呼吸,注意這個舉動如何將你的注意力從思考移開,創造出空間。

 

你的生命有個內在目的,與本體有關,是最重要的;外在目的與作為有關,是次要的。

 

當你看見自己的委屈沒有任何意義,只不過是強化了錯誤的自我感,讓小我更加穩固,那麼寬恕會自然而然發生。見即解脫。

 

你無法了解意識,但可以意識到它就是你自己。你都可以在任何情況下直接去覺察它,它就是表面底下的本我。

 

在本質上,你既不劣於任何人,也不優於任何人。

 

認知到已經存在你生命中的美好,就是一切豐盛的基礎。你不需要擁有任何東西才能感受豐盛。

 

摘要:

超越思想


新意識的關鍵就是超越思想,躍升至思想之上,不再從舊意識持續的思想之流中尋找你的身分認同。

 

你是那個看見這整件事的,思想生起前即已存在的覺知,也就是思想或情緒、感官知覺發生的空間。

 

不快樂的主因來自你對「處境」的想法,處境永遠是中性的。面對事實,看清楚你的想法和情緒間的關聯。

 

沒有任何事物是孤立的個別存在,宇宙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一切都相互連結,只是宇宙的秩序不是人類的心智可以理解的。思考會將一個處境或事件個別孤立出來,稱它是好或壞的,彷彿他是個別獨立的存在。過度依賴思考現實會變成片段式的,看似十分真實,卻充滿虛幻不實的好與壞的心理標籤。

 

每個思想都意味著一種觀點,每一種觀點都意味著限制,不是絕對真實的。思想總誤以為獨立的事件是存在的,或「這個」就是導致「那個」發生的原因。

 

唯有當內在足夠定靜,放下思想,才能覺知到萬事萬物如其所是的秩序。當小我的聲音出現,覺知它、觀察它,覺知存在於背景裡。你必須將你的「我」感,你的「本體」感,從所有它與之糾結,也就是他所認同的事物中鬆綁開來。

 

當下這一刻的力量

 

時間只是一種心理構念。你的全部生命在接連不斷的「當下」開展。甚至過去與未來的時刻,也只有在你記起或期待它們時才會存在。而你是透過當下這一刻去思考它們,才讓它們存在的。人們將當下這一刻與發生的事混淆了,製造出時間的幻覺和小我的幻覺。

 

每一樣事物似乎都受到時間的支配,然而卻全部發生於當下,那就是矛盾所在。如果你只依靠直接證據,那麼時間並不存在,當下永遠是唯一的存在。

 

任何存在或發生的,都是當下所採取的一種外在形相form。只要你在內在抗拒它,那麼你就只能任由發生之事擺布。當你在內在接受當下所採取的形相,那麼該形相會變成一道通往無形相領域的大門。這不意味著不能採取行動、做出改變,而是不要在心理上對它貼上標籤,而是讓它如其所是。

 

小我的反應慣性就是對當下所採取的形相做出抗拒,也就是與當下時刻失調的關係。友善對待它(當下時刻),無論它假扮什麼面貌都要表示歡迎。你存在的目的,就是將當下的力量帶進這個世界。

 

你的次要目的或外在目的存在於時間向度裡,一向與未來有關。你的主要目的是不離於當下的,因此需要否定時間。你必須了解你的整個生命旅程是由你在每個當下踏出的那一步所組成的。目的地是次要的,你的未來會如何,取決於每個當下的意識狀態,也就是這一步的品質。

 

你可以透過當下這一刻獲得生命的力量,傳統上那一向稱為「神」。

 

我是誰?

 

小我一向與形相認同,在其中尋找你自己,形相包含物質實體、身體、以及持四在意識場域中生起的思想形式。

 

當你察覺到所有形相的短暫無常,你對它們的執著將會減少。若你能不執著,就能立足於一個更高的制高點,俯瞰與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個事件。當你不再想要從事物中找到自己時,對事物的執著自然會脫落。

 

一個清醒、平衡、充實的人生,就是構成這現實的形相(有)與空間(空)兩個向度之間的一場舞動。空間相度就是你的真實本質,也就是本體,本體是先於存在的。存在是形相,是發生之事,而本體是背景。

 

「我要如何做我自己?」這個問題其實是錯的,因為你已經是你自己了,不必須要做些什麼,只要停止在你已是的自己上添加不必要的包袱即可。在與他人互動時,不要只注重自己的功能或扮演的角色。

 

當你思考、感覺、感知並體驗的時候,意識就誕生為形相。他會轉而化身為一個思想、一種感受、一種感官知覺,以及一個經驗。這種佛教徒期盼最終能脫離的再生循環,一直持續不斷在發生。而唯有在此時此刻,透過當下的力量,你才能從中解脫。

 

覺醒


覺醒代表思考行為不再控制與主導你的生活,覺知取代了思考。覺知代表著臨在:無思無念的意識。覺知就是思想存在的空間意識到那個空間自己,覺醒就是你的內在目的。

 

小我的錯誤假設之一,就是「我不應該受苦」。抗拒痛苦會創造出更多必須消融的小我。

 

擺脫小我只是一件非常小的事。你所要做的就只是覺知到你的思想和情緒──就在它們發生的當下。這其實不是一種「作為」,而是一種帶著警覺的「看」。

 

覺醒的其中一個關鍵要點就是辨認出尚未覺醒的你,亦即在思考、說話、行動當下的小我。促使你認出小我的,就是生起的意識,就是覺醒。

 

你可以珍惜、愛護事物,但是一旦你對它們產生執著,那就是小我在作祟了。你永遠無法真的對一個事物產生執著,事實上你是對一個帶有「我」或「我的」的想法產生執著。當你能夠完全接受失去,你就超越了小我。

 

當死亡逼近,整個「擁有」的概念將會被拆穿,變得毫無意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們也才終於領悟到,自己一生不斷追求一個更完整的自我感,但他們真正想要追求的,亦即它們的本體,其實早已經唾手可得,只是大多被他們與各種事物的認同所遮蔽罷了,而那種認同意味著與心智的認同。

 

愛就是在他人身上認出自己。那麼,他人的「他者性」將會被揭穿,變成一種純粹依附於人類領域,也就是形相界的幻覺。

 

內在空間

 

當意識不再完全被思考行為所吸引,部分的意識將會維持在無形無相、未受制約的原始狀態。那就是內在空間。空間意識的意思是:除了意識到事物(感官知覺、思想和情緒),底下還有一道覺知暗流的存在。覺知意味著你能意識到你是有意識的,察覺到背景中有一份警覺的、內在的定靜。

 

空間意識代表的不僅僅是從小我中解脫,還有從對世間事物的依賴、從物質主義和物質中解脫。做為你本來面目的意識就能從形相的囚籠解脫,得到自由。它會以定靜的狀態到來,一種內在深處微妙的寧靜感,即使面臨表面看似糟糕的事情也不為所動。

 

事件周圍出現了空間,情緒的高低起伏間也出現了空間,痛苦周圍也出現了空間。最重要的是,你的思想之間出現了空間。而從這樣的空間裡,散發出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寧靜。當這個內在空間的向度出現在你生命中,你就可以享受各種事物、各種經驗,以及感官的愉悅,而不會在其中迷失自己,內心不會對它們產生執著。

 

一個有意識的呼吸動作就足夠為你創造一些空間,中斷原本一個接一個連續不停的思想流。事實上,你從來也只能覺知到一個呼吸。其餘的全是記憶或各種預想,也就是所謂的思想。

 

呼吸是自己發生的,是身體內部的智慧在做它。你所要做的,就只是看著它發生,不帶任何緊張或努力。

 

每當你對某件事、某個人或某個處境感到心煩,真正的原因並非那個事件、人或處境,而是你喪失了唯有空間能提供的真實觀點。

 

你一聽說內在空間這個東西,可能就會開始尋找它,但由於你尋找它的方式彷彿在尋找一個物品或一個經驗,所以你找不到它。

 

當你欣賞一件簡單事物的時候,當你看見美,當你感覺到對他人的慈愛,請感受你內在的空間,它就是那些經驗的源頭與背景。

 

你的生命目的


你生命真正的、首要的目的無法從外在層面找到,它關乎的不是你做了什麼,而是你是什麼──亦即你的意識狀態。

 

創造的最重要因素是意識。無論我們多麼活躍、付出多少努力,都是我們的意識狀態在創造我們的世界,如果在這個內在層次上不做出改變,無論多少行動都不會有影響力。

 

覺醒的作為就是讓你的外在目的(你所做的事)與內在目的(覺醒過來並保持清醒)和諧一致。覺醒作為的特徵就是接受、享受與熱情。接受的意思是:現在,它就是此時此刻、目前的處境需要我去做的事,所以我心甘情願去做它。如果你對所做之事既不能享受也不能接受,那就停止吧。否則,你就不是在為你唯一能負責任的一件事負起責任:你的意識狀態。

 

喜悅並非來自你所做之事,它從你內在深處湧入你所做之事,然後進入這個世界。你會享受自己全然臨在時所從事的任何活動,任何不僅僅是充當達成目標之手段的活動。你真正享受的,並非你所做出的行動,而是一種流入行動中的深層活力。那份活力與你的本來面目本是一體。

 

做事的時候要全然臨在,覺察活動背景中那份警覺、活力與定靜。有意識地去做你正在做的事。

 

熱情無所「欲求」,因為它無所缺乏。它與生命合一,而且無論受到熱情啟發的活動有多大變化,你也不會在其中迷失自己,因為在轉輪的中心,永遠保有一個定靜而又充滿強烈活力的空間,那是活動之中的寧靜核心,它既是一切的源頭,同時亦不為一切所動。

 

成為臨在的


將注意力持續帶回最原始而永恆的當下時刻,那麼,我們的「臨在」也會取代思想和情緒,成為我們真正的身分。

 

如果你有覺知,就能辨認出頭腦裡的聲音,識破它的真面目:它只不過是一個受到過去所制約的老舊思想。如果你的內在有一份覺知,就不再需要相信你所想的每一個念頭。只有「臨在」能消融你內心無意識的過去。

 

隨時指的就是現在。問問自己:在這一刻,我內心是否有任何負面狀態?然後,保持警覺,留意你的思想與情緒。隨著覺知的到來,那些思想、情緒與慣性反應被認出來了,而在這被認出來的當下,認同即自動解除了。現在,你是覺知,是觀照這些狀態的有意識臨在。

 

每當你處於負面狀態,你內在有某種東西其實想要這種狀態,而且將它感覺為愉悅的,相信它能讓你獲得想要的東西。否則,誰想要抓住負面狀態不放,讓自己和他人都過得慘兮兮呢?負面狀態永遠屬於小我。

 

如果你領悟到「此時此刻我正在為自己製造痛苦」,這份領悟能為你開啟無限的可能性,客服小我與慣性反應制約的各種限制,而這些可能性會在覺知出現時來到你身上。

 

在一段關係中,有越多共同的過去,你就越需要臨在,否則你就會被迫一再重複體驗過去。一段真誠的關係,不會讓小我利用其製造形象與追求私利的手段來主導。一段真誠的關係,會有一份開放、警覺而無欲求的注意力向外流動至對方,這種景覺得注意力就是臨在。

 

如果你是臨在的,你便不是一個父親或母親,你就是警覺、觸摸與定靜本身,是「臨在」在傾聽、在注視、在觸摸,甚至說話。你是「作為」背後的主體。如果你忽略臨在,「作為」是永遠不夠的。

 

這個星球上其實只有唯一一個作惡者,那就是:人類的無意識。這個領悟就是真正的寬恕。若能寬恕,你的受害者身分認同就會瓦解,真實的力量將會出現,而那就是臨在的力量。

 

當你處於臨在狀態,你用定靜、警覺、開放的心靜面對如是現狀。你會觀看、傾聽,於是你與該處境融合為一。你不為對這個處境做出慣性反應來對抗它,而是會與它融合,讓解決方是從處境本身浮現。

 

意識


本體的喜悅就是保有意識的喜悅。

 

意識本身是永恆的,因此不會進化。它從未出生,亦不會死亡。而當意識變成了外顯的宇宙,它會看似受限於時間並進入一個進化過程。意識就是智慧,是各種外在形相生起背後的組織原則,以便意識自己能透過它們在外顯的形相中表達自己。

 

人類大腦是個高度分化的形相,透過它,意識得以進入這個向度。大腦並為創造出意識,而是意識為了一己的表達,創造出大腦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物質形相。若大腦受到損傷,不代表你會失去意識,只是代表意識不再能使用這個形相來進入這個向度。你無法失去意識,因為在本質上,它就是你之所是。

 

你所閱讀、思考的文字是前景,而本我是基層,也就是每一個經驗、思想與感覺底下的背景。

 

靈性領悟就是清楚看見我所感知、體驗、思考或感覺到的東西就境上都不是真正的我,我無法在所有這些不斷消逝的東西裡找到自己。佛陀或許是第一個清楚看見這一點的人,因此「無我」成了他最核心的教誨之一。

 

維持不變的是意識之光,而感知、經驗、思想與覺受在其中來來去去。那就是本體,是更深層次的、真實的「我」。當我認識了那樣的我之後,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事,都不再具有絕對的重要性,只剩相對的重要性。

 

意識到生活中遇見的寂靜,能讓我們連接上自己內在無形的永恆向度,那個超越一切思想、超越小我的向度。寂靜無形無相,也因此我們無法透過思考來覺知到它。覺知到寂靜的意思是保持定靜,而定靜就是保持有意識而無念。

 

內在身體


你是否能從內部去感覺自己的身體?你的內在身體並非堅實的,而是寬廣開闊的,它不是你的肉體形相,而是賦予受體形象的生命。

 

不要問你的頭腦,它會說:「我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不如直接面對你的雙手。我的意思是,要去覺知雙手內在充滿活力的微妙感受。

 

當你接觸內在身體,就不會與你的身體認同,也不會與你的心智認同。換句話說,你不再與形相認同。

 

在日常生活中,盡可能利用對內在身體的覺知來創造空間。感受自己的內在活力,這意味著你的一部分注意力或意識仍停留在無形世界,其餘的才用來關注外在的有形世界。

 

與一切生命合一


在表象底下,萬事萬物不僅彼此相連,也與生出萬物的生命源頭相連。

 

為何小我要扮演各種角色?就因為一個未經檢視的假設,一個根本的錯誤,一個無意識的想法。而那個想法就是:我是不足的。於是其他的無意識想法隨之而來:我必須扮演某個角色,才能獲得完全成為我自己所需要的東西。然而,你無法比你所是的更多,因為在你的物質與心理形相底下,你是與生命合一、與本體合一的。

 

沒有所謂的「我的」生命或「我不曾『擁有』自己的生活」這種事。我「就是」生命,我與生命是一體的,別無其他可能了。

 

若你能觸及這個內在向度,你所有的行動與關係將會反映出你在內在深處察覺到的生命一體性。這就是愛。

 

僅僅單純地在智性上承認或相信「我不是這個形相」是毫無助益的。最重要的問題是:此時此刻,我是否能覺察到內在空間的臨在,而那真正的意思是,我是否能覺察到我自己的臨在。

 

與如是現狀合一,與當下時刻合一,不代表你不再主動做出改變,或變得無能採取行動,只是採取行動的動機將來字更深層次,而非來自小我的欲求或恐懼。

 

與生命合一就是與當下合一,如此你就能了解道並非是你在活出這個生命,而是生命在活出你。生命是舞者,而你是那支舞。

 

短評:

要感受到真正的自我,要活在當下,要「無我」,要了解「無常」。雖然有很多很多的宗教經典和文本提到這些觀念,但真正要做到還是只能靠自己的體驗,超越文字、超越思想,全然地臨在這一刻。這本書可以說用比較淺白清楚的文字解釋如何以當下此刻的警覺和定靜,破除小我,打破執念,獲得覺醒和喜悅。可以說是將佛陀的教法用比較初階和實用的方式教導給我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蔡孝祺的沙龍
34會員
173內容數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之後,決定開始將每本書整理起來,成立這個部落格強迫自己練習維持寫作的習慣
蔡孝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26
說故事的人:史蒂芬‧史匹柏 Richard Schickel  2017 新雨出版社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訪談,呈現每部電影的拍攝過程和幕後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9/26
說故事的人:史蒂芬‧史匹柏 Richard Schickel  2017 新雨出版社 大導演史蒂芬史匹柏的訪談,呈現每部電影的拍攝過程和幕後心路歷程。
Thumbnail
2025/09/19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  2024 晨星出版社 分類:小說 
Thumbnail
2025/09/19
銀河鐵道之夜 宮澤賢治  2024 晨星出版社 分類:小說 
Thumbnail
2025/09/12
突圍思考:擺脫困局,超越勝敗情緒的人生觀點 曹薰鉉  2024 天下文化 分類:散文 ★★☆☆☆
Thumbnail
2025/09/12
突圍思考:擺脫困局,超越勝敗情緒的人生觀點 曹薰鉉  2024 天下文化 分類:散文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理解生命的本質,提升自己的狀態, 告別不同的頻率,建立安全的界線。 有能量的壯大自己的氣場~ 讓愛真實存在並信任自己~ 主導自己人生設計的路徑! 福生無量🫶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C-pOzM4BpZl/?igsh=bXhlMXpmZ
Thumbnail
當妳不惑 心便自在 當妳顧忌 心便掛礙 如是演法 萬教歸愛 學庸96.05.07/11:06
Thumbnail
當妳不惑 心便自在 當妳顧忌 心便掛礙 如是演法 萬教歸愛 學庸96.05.07/11:06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愛自己不是一種精神口號,而是日日的自我應證。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人要能好好存活,有時需要「既純真又世故」,既能保護自己不被複雜擊倒,也能支持自己保有單純的信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靜心的幾種方式,以及靜心對身心健康的好處,並引用了幾本相關的書籍。讀者將瞭解如何通過靜心放鬆身心,並提升自我意識。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培養敞開的生命態度和生活作為,以及培養信念、感恩和內在的清晰度的重要性。表達了成為吸引他人和周遭事物的中心,並實現完整表達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培養敞開的生命態度和生活作為,以及培養信念、感恩和內在的清晰度的重要性。表達了成為吸引他人和周遭事物的中心,並實現完整表達自己的力量。
Thumbnail
本篇文章反思老子思想中所強調的「單純」的力量。文章分享了克服公開演說焦慮的個人經驗,指出放下控制與恐懼,回歸單純分享的重要性。冥想練習鼓勵讀者釋放心靈重擔,體驗單純的喜悅,提倡全然投入當下,擁抱內心的覺醒與輕盈。
Thumbnail
本篇文章反思老子思想中所強調的「單純」的力量。文章分享了克服公開演說焦慮的個人經驗,指出放下控制與恐懼,回歸單純分享的重要性。冥想練習鼓勵讀者釋放心靈重擔,體驗單純的喜悅,提倡全然投入當下,擁抱內心的覺醒與輕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