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義勇為需要勇氣,但智慧的介入更能避免憾事。當危險就在眼前,你會怎麼做呢?
真正的勇氣,不在於無懼,而在於明白什麼才該懼、什麼不必懼,仍選擇堅定前行。 — 柏拉圖
為他人挺身而出,是一件相當有勇氣的事,但我們也必須同時考量到自身的安全與他人的安危。
多年前,我在捷運上親眼目睹過一件令人難忘的經歷:一名女學生被後方的男子不斷以身體磨蹭。我站在車廂連接處,能清楚看見整個過程。那女孩臉上的無助與慌亂,讓我感到憤怒與不忍。車廂壅擠,她無處可逃,只能默默忍受。
或許有人會疑惑:為何她不大聲呼救?但要一個未成年的女孩,在驚嚇與羞恥中勇敢開口,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我忍不住大聲斥責:「你夠了吧!不要再用身體頂人家了!」
男子立刻否認,講話含糊不清。果不其然,這種人往往欺善怕惡,一旦有人站出來便馬上變成縮頭烏龜。
當我詢問女孩是否感到不舒服時,她雖猶豫仍點頭表示。於是,整節車廂的目光都投向那男子,他自知理虧,只能在下一站落荒而逃。
那女孩對我輕聲道謝,我則摸了摸她的頭,盡力安撫她的情緒。我並非想逞匹夫之勇,只是不忍見到她被欺負便挺身而出。
勇敢之後的反思
多年後回想,我也明白自己的行為過於魯莽。倘若對方不是怕事之人,而是具有反社會人格或情緒失控的人,第一個遭殃的恐怕就是我。
若換作現在的我,我會選擇透過捷運的緊急通報裝置,通知站務人員介入。這樣不僅能讓對方「知難而退」,也能避免將自己置於風險之中。
許多時候,人們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是因為冷漠,而是因為身後還有家庭需要顧慮。學會保護自己,永遠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近期事件的啟示:頭部外傷的隱憂
我會寫下這篇文章,是因為近期發生的北捷事件引起社會熱議。許多人看了拍手叫好,但作為醫護人員,我不得不提醒:
若那名婦人當時後腦撞擊硬物,後果可能極其嚴重。
潛在風險包括:
- 顱骨骨折:後腦最易骨折,骨碎片甚至可能刺入腦部,引發大出血。統計顯示,站立跌倒致死案例中,六成以上伴隨頭骨骨折。
- 腦震盪:大腦在顱內劇烈晃動,即使沒骨折,也可能短暫昏迷、記憶缺失,甚至出現長期頭痛、失眠等後遺症。
- 硬膜下血腫:尤其在老人身上常見,出血可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擴大,初期症狀不明顯,卻可能隨時惡化,死亡率高達 50% 以上。
- 硬膜外血腫:進展快速,典型症狀是「先清醒、後昏迷」。若不及時開刀,數小時內恐致命。
- 彌漫性腦損傷:劇烈加速或減速下,神經纖維可能被撕裂,導致長期昏迷或植物人狀態。
這些都是醫學上真實且殘酷的可能性。倘若憾事發生,不論初衷是否為「教訓對方」,法律責任依然無法避免。
我的呼籲:讓對方知難而退,而不是以命相搏
在面對不講理的人時,我們應該記得:
真正的智慧,不是逞一時之快,而是讓對方知難而退。有群眾與制度作為後盾,才能降低衝突、避免悲劇。
我會建議:
- 捷運站可以廣設「優先席需求貼紙」或相關輔助措施,讓隱性需求者能向站務人員索取。
- 遇到突發狀況時,善用通報系統,讓專業人員介入,而非貿然以身犯險。
生命的脆弱,往往就在一瞬間。
願我們都能平平安安、心平氣和地過每一天。願社會多一些包容,少一些爭端。

“Courage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opinion about what is and is not to be feared.” - Plato
👉 最後想問問大家:
如果是你,會選擇勇敢挺身而出,還是透過更安全的方式介入呢?
每週我都會分享格言與反思,邀請您和我一起靜下心,思考人生的課題。
希望我的故事,能帶給大家一點勇氣與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