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說 不動佛-#01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不動佛─用無嗔之心修行的勇氣》

在這個動盪不安、情緒易燃的時代,最難守護的往往不是外境,而是我們自己的心。嗔恨如火,能燒毀一切善根;而一顆不動的心,卻能成為世間最堅固的堡壘。
raw-image


不動佛(阿閦佛),象徵「不嗔恨」、「不動搖」的智慧,是一切諸佛「大圓鏡智」的展現。祂的修持,不僅是止息煩惱的法門,更是一種生活的勇氣:在憤怒中不失慈悲,在逆境中不失穩固。

修行的挑戰,不在外面,而是在內心。真正的菩薩道,不是征服他人,而是降伏自己。透過不動佛的力量,我們學習把心安住於堅定,將憤怒化為智慧,將嗔恨轉為慈悲。

本書簡介

《不動佛──用無嗔之心修行的勇氣》輯錄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歷年對「不動佛法門」的開示與教導,特別收錄他首次以中文教授的不動佛課程,內容深刻而清晰。書中不僅有理論的闡述,更有法王自身修持經驗的分享,引導讀者如何將不動佛的精神真正帶入生活,成為修行者每日可依循的力量。

這是一本既莊嚴,又極具實用性的修行指南──它提醒我們:


「不起嗔恨心,就是菩薩道最重要的修持。」


書籍特色

  • 殊勝利益:不動佛法門能淨化業障,療癒嗔恨,幫助修行者在動盪的時代安住心靈。
  • 法王首度中文開示:完整收錄第17世大寶法王在德里首次以中文教授的不動佛課程。
  • 實修指引:不僅談義理,更逐步指導如何在生活中落實不動佛的願力。
  • 最新開示:特別收錄2017年加拿大弘法行中,法王對不動佛法門的最新開示。

作者簡介

第17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Ogyen Trinley Dorje)

1985年誕生於西藏東部遊牧家庭,幼年即被認證為噶瑪噶舉派精神領袖──第十七世噶瑪巴。14歲時離開西藏前往印度,自此以全球精神領袖的身份行腳世界,為人類心靈、環境與和平付出不懈努力。其著作包括《法王教你做菩薩》、《就在當下》、《愛的六字真言》、《崇高之心》等。

raw-image



譯者簡介

堪布羅卓丹傑

1997年出家,長期追隨第17世大寶法王總經教師──堪千創古仁波切。2003年獲「堪布」學位,並於2016年取得台大商學碩士學位。長期擔任第17世大寶法王與傳承上師之中文翻譯,亦致力於佛法教學與藏中筆譯。譯作包括《金剛亥母實修法》《愛的六字真言》《練習坐,找到心》《不動佛》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果寶寶看世界
6會員
147內容數
因一個夢的緣起,所以開始執筆創緣。 我們常看到的那諸瞬因果, 也許是沒看到的機緣匯河。 願能日日夜夜栽種諸多菩提果, 願與諸有情共乘無上正等正覺。 願生生世世永不退發心,願大家吉祥。
果寶寶看世界的其他內容
2025/09/21
分身集會品第二 注釋 取材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6   1)分身:諸佛及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為度種種有緣眾生,分無量身,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薩能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證得越多,分身越多。而與化身不同,化身為度有緣眾生,應機赴
Thumbnail
2025/09/21
分身集會品第二 注釋 取材 https://book.bfnn.org/books/0233.htm#a16   1)分身:諸佛及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為度種種有緣眾生,分無量身,皆同一形,以地上菩薩能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者,即可分身。法身證得越多,分身越多。而與化身不同,化身為度有緣眾生,應機赴
Thumbnail
2025/09/21
前言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所說的佛法。這部經文的第二品「分身集會品」緊接著第一品,講述了來自無量世界、無量地獄的地藏菩薩分身,因佛陀的威神之力,齊聚於忉利天宮。 故事大綱 這品經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部分: 分身齊聚,感念地藏: 來自無數世界、無數地
Thumbnail
2025/09/21
前言 《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陀在忉利天宮為母親摩耶夫人所說的佛法。這部經文的第二品「分身集會品」緊接著第一品,講述了來自無量世界、無量地獄的地藏菩薩分身,因佛陀的威神之力,齊聚於忉利天宮。 故事大綱 這品經文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主要部分: 分身齊聚,感念地藏: 來自無數世界、無數地
Thumbnail
2025/09/20
《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
Thumbnail
2025/09/20
《金剛經說什麼》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1.情緒隨個人慾望而起舞,唯有嚴持淨戒能使令平和。 Emotions arise in tune with each person's desire,only with strict observation of pure can make one peaceful. 2.心一散亂,魔即趁入。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我們無始劫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不是業。業有淨有染,染業有善有惡。造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得惡報,是福是罪報,不離六道輪迴,自作自受。佛教人了解明白因果報應後,就不敢再造惡業;不但不敢,警覺性高的連惡的念頭都不敢想。所以第一等大善大智慧,就是把我們的心換成阿彌陀佛。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修心修行中遠離惡習、行善道的重要性,介紹了不隨轉善心要定住的重要性,分析了在善事中潛藏的一些意念和習性。最後,提出在生活中,要遠離惡習,不斷修心修行的重要性。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智諭法師:【什麼是念佛中的聞而不聞】  念佛的人,心要注意到「平」。所謂心平,就是心清淨,心清淨,就是心無所住,樂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苦的時候,心要平,不忘念佛。大家要注意到。  樂的時候,要不忘一個「捨」字;苦的時候,要不忘記一個「忍」字。苦樂是平常的事,凡聖都要遭受到的。不要說是凡夫,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