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長宋、遼、金、元史的中研院院士陶晉生先生,曾發表過兩篇大作,分別是《金代的政治結構》與《金代的政治衝突》,討論了由女真人所建立的金朝,政治結構的特徵與內部的衝突。女真人做為一個來自東北方的漁獵民族,南下建立了一個新政權,當然面臨很多的挑戰,其一是金朝前期的統治者與官僚集團,仍然留在東北地區,以鞏固後方,而進入華北一帶,擊退遼國的將領,則在華北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與黃河以南的南宋,形成對峙的局面。這也造成中央官僚集團與地方軍閥將領,互相牽制猜疑的局面。
第二個重要衝突則是傳位的問題,以女真人的傳統,是兄終弟及,但進入華北建立新政權以後,金朝起用很多漢人官員,整個統治階層也快速漢化,而漢人的帝位傳承,是父死子繼。因此在第一代有戰功的統治者死後,應該由誰接任帝位的問題,就形成了金朝內部的不穩定因素。依兄終弟及傳統,而應該登上大位的人,與主張父死子繼,也有接任資格的人,彼此互不退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這兩個內部的矛盾,很快的影響到了金朝的對外政策,特別是對南宋的態度。

截錄陶晉生先生的大作,討論了金朝內部的政治衝突問題
在陶晉生先生的大作中談到,代表地方軍閥將領的完顏宗翰,驍勇善戰,不只是女真人擊敗遼國,建立金朝的重要功臣,還扶植北宋的降將劉豫,在黃河以南建立了大齊政權。完顏宗翰這做的目的,是想借劉豫之力,攏絡招降南宋將領,同時控制一部份的黃河以南地區,可以做為未來率兵南下,消滅南宋的橋頭堡。然而遠在東北地區的中央官僚集團,並不認同完顏宗翰的做法,一來不願意見到地方軍閥將領繼續坐大,二是覺得金朝暫時沒有能力,再度出兵與南宋作戰,因此對完顏宗翰所扶植的大齊,頗不認同。
隨著中央官僚集團與地方軍閥將領的政治角力越來越激烈,完顏宗翰在1136年的政爭中失勢,隔年死亡,中央官僚集團立刻在1138年廢了劉豫的帝位,並把劉豫送到今日位於內蒙古的上京軟禁,等於是就近看管。這時要如何處理原來屬於大齊的這個地區,就成了雙方爭論的焦點。位於華北的地方軍閥將領,當然想要納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在黃河以南駐紮更多軍隊。但中央官僚集團認為直接在黃河以南駐軍,等於是要進一步攻打南宋,但金朝內部的繼承之爭已經開始,在內部不穩下,實在很難再負擔一場大規模戰事。
中央官僚集團於是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把原來大齊所擁有的這個地區,還給南宋,這無疑能大幅減輕南宋的防務壓力,因為黃河以南再無女真部隊。金朝的中央官僚集團除了想藉此向南宋示好,表明金朝沒有攻打南宋的企圖,還想要恢復雙方的貿易關係,以解決戰爭結束後,北方凋敝的民生困境,穩定剛剛占領的華北地區。而最支持這個方案的是完顏昌,他原本也是地方軍閥將領的一員,但身為皇室成員,完顏昌結合多股勢力,也介入大位之爭,因此暫時不想再與南宋重啟戰端。
陶晉生先生會認為完顏昌可能透過秦檜,與南宋進行接觸的原因,在於靖康之難時,秦檜被俘,後來被派去完顏昌那邊,做為完顏昌的助手,因此兩個人是熟識的。據說完顏昌頗為信任秦檜,派他為特使時,也沒有扣留他的家人做為人質。最妙的是秦檜後來逃回了南宋,說他殺了看守的人,才帶著家人逃走,但大家都不相信,很多人認為,很有可能是完顏昌故意放秦檜回來。畢竟秦檜一回到南宋,就力主停戰,認為金朝與南宋,可以和平相處,隔著黃河分治,不必兵戎相向,這與完顏昌的主張,完全相同。
但秦檜推動黃河兩岸和平的計畫,遇到的最大阻礙當然就是岳飛,當時主張光復故土的岳飛,不斷北伐,被金朝認為是蓄意挑釁。就時程上來推算,劉豫被廢的隔年,把大齊故地交還給南宋的意見,已在金朝內部佔上風,完顏昌很可能正透過秦檜,進行秘密和談,這時岳飛就是不能不除去的阻礙了。1141年岳飛與完顏宗弼大戰,並擊敗金朝大軍,南宋皇帝宋高宗與秦檜,以12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並在同年立刻簽定了和平協定,史稱紹興和議。岳飛被眨之後,部眾當然心懷不滿,被懷疑有叛亂之嫌,最後導致岳飛被殺。
只是完顏昌並沒有看到這一天,在前一年已在政爭中被完顏宗弼陷害至死,但主戰派的完顏宗弼,在戰事不順下,也沒有辦法改變中央官僚集團議和的方向。紹興和議除了重劃雙方的邊境線,南宋對金朝稱臣,每年派遣使者去朝賀,最重要的是南宋承諾每年給金朝二十五萬兩、二十五萬匹布,稱為歲貢,但金朝也將當時宋高宗的生母與部份人質,釋放回宋朝。當然,這樣的和平協議對南宋來說,非常的屈辱,許多人也認為,南宋每年給金朝的歲貢,造成南宋巨大的財政壓力,是後來宋朝走向敗亡的潛在因素。
不過,近年來也有不同的看法,認為南宋雖然每年付出巨額的歲貢,但換來一百多年的和平,南宋與金朝重啟雙邊貿易後,南宋每年透過與金朝的貿易,賺到的錢,遠比歲貢的金額還高。金朝與南宋在後來雖然還是爆發大小不同的爭端與衝突,但大體來說,金朝並未大舉南侵,算是信守了承諾。最後是蒙古人興起,先擊敗了金朝,再消滅了南宋。若站在當時秦檜的立場來看,他的判斷算是正確的,金朝並沒有大舉南侵的打算,簽下這紙和平協議,雖然屈辱,但讓南宋能暫時喘一口氣,穩住在南方的政權。

彰化粘厝庄的粘氏宗祠,仍供奉著完顏宗翰。
而這段歷史中最有趣的,是完顏宗翰死掉去,後代子孫怕被政敵報復,紛紛改名換姓,由於完顏宗翰的漢文名字被稱為粘罕,因此他的子孫多半改姓粘。據傳這些粘姓後裔,後來逐漸南遷,最後到了福建一帶定居,甚至渡海來到台灣,今日彰化的粘厝庄,居民多數姓粘,就自稱是完顏宗翰的後人。雖然學者研究發現,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能夠證明台灣的粘姓族人真的系出完顏宗翰,但今日彰化粘厝庄的粘氏宗祠,仍然祭祀著完顏宗翰,將他視為先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