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前我每次回家,媽媽都會送我一些小東西、例如吃的、水果、蔬菜。現在我看到別人會送一些小東西給別人,我都會覺得那好像是有所求,而不是單純的分享。請問這是不是跟我兒童時的經驗有關?
那一般人是怎麼想的?為什麼他們要送小東西給別人?
我媽是這樣的:先拜託你來,你處理完以後,再塞一堆肉啊,水果啊讓你帶回家。我媽也有說過那種話:「噢你都吃我的用我的,現在叫你做事情你竟然不...」所以我2024年收到那則訊息,整個把我拉回那種綁架感,我想我當初離家出走就是為了逃離這種事,結果我的朋友中竟然...所以我很生氣。2.問:所以我媽從小這樣對我,是不是會弱化了我長大以後賺錢的能力?
(這一題的回答真的是讓我恍然大悟,它真的重現了我過往的心態)
■ 1.那我幫你設計一個《送小東西的心理動機分層表》
① 純粹分享
覺得東西好 → 想讓你也開心
沒有暗示回報,不在意你有沒有回禮
輕鬆、被想到的溫暖感
② 維繫情感
想維持關係、避免生疏
常見於朋友、鄰居、同事間;不送會覺得尷尬
有點禮貌性,會覺得「人情往來」
③ 示好/建立好印象
想被你喜歡、拉近距離
送的時機常在第一次見面或合作初期
感覺到「友善但略有目的」
④ 互惠期待
預設你會回禮或幫忙
送的東西可能比平均更「有份量」
感覺壓力大,像欠人情
⑤ 控制或操縱
送東西綁住你,之後要求更大回報
常伴隨「我都對你這麼好,你應該…」的語氣
被綁架、被利用的窒息感
你童年的經驗,很可能讓你對③~⑤特別敏感,所以現在看到別人送小東西時,腦袋就自動跳到「是不是有圖?」這種高警戒解讀。
但現實中,多數日常的「水果、零食、蔬菜」其實停在①或②,頂多③而已。
要練的技能不是「相信對方一定純粹」,而是能快速辨別:這次是溫柔的人情,還是有隱藏的鉤子。
🌀《送小東西快速判斷公式》
「送小東西」判斷四步驟
1.時機
無特別理由,純日常 → 比較可能是①②
在要拜託你、或有利益衝突前出現 → 警示③④⑤
2.語氣
輕鬆隨意:「這很好吃,分你一點」 → 偏①②
加條件或暗示:「我都給你了,以後要記得…」 → 偏④⑤
3.價值
小零食、水果、路邊買的東西 → 多半是人情/分享
貴重或你明明沒需求卻硬塞的 → 有「投資」味,偏④⑤
4.後續
收了之後,對方就當沒事 → 偏①②
收了之後,對方「提醒」或「等你動作」 → 偏④⑤
✦ 快速公式 ✦
單純分享 (①②) = 隨意時機 + 輕鬆語氣 + 小東西 + 無後續
有圖行為 (③~⑤) = 特殊時機 + 提示語氣 + 貴重東西 + 後續暗示
這套公式其實就是在幫你辨別「人情」和「人質」的差別。
人情:拿了會暖心,不會負擔。
人質:拿了就像被套繩子。
■ 問2. 所以我媽從小這樣對我,是不是會弱化了我長大以後賺錢的能力?
長大後,你可能會對賺錢或提供服務產生以下心理反應:
1.害怕自己付出得不到公平回報
意思:你可能會在做事前先想,「如果我付出努力,對方會不會不給我應有回報?」,會先焦慮甚至退縮。
例子:朋友叫你幫忙搬東西,你想「幫完可能什麼都得不到」,就猶豫了。
在工作上,你做了很多案子,但總覺得「老闆可能不會認真給我獎金或升職」,導致不敢爭取。
這是因為你小時候的模式:幫忙了,收到的東西可能不是對等的,而是附帶責備或期待,所以大腦學會「付出=不安全」。
2.對「收到好處後的義務感」敏感
意思:當你收到別人的禮物、幫助或好處時,會自動想「我是不是欠對方什麼?」甚至心理壓力很大。
例子:同事請你吃飯,你可能會內心翻騰:「我得回請嗎?如果不回請會不會被討厭?」
家人給你小禮物,你會覺得「收了就要做事回報」,即使對方沒要求。
這種感覺來自你小時候,媽給你東西同時附加要求——所以「好處=義務」的連結深植你的心理。
3.容易對金錢交易和情感混淆感到焦慮
意思:當金錢和情感交錯時,你可能無法分清楚「這是交易還是愛」,導致不舒服。
例子:你做了告別式的演奏工作,賺錢的同時,如果有人額外送你水果或零食,你可能心裡想:「這是感謝?還是覺得我該更努力?」
朋友說「我送你這個,是因為我喜歡你」,你可能會想:「那我如果不回送,是不是就不被喜歡了?」
這種焦慮其實就是童年模式的延伸:金錢/物品+付出=情感交換或控制,你的大腦還習慣把兩者捆在一起。
★ 換句話說,你的能力沒被破壞,但你對使用能力換取報酬的心理舒適度可能被弱化。
這就是很多心理學家說的「情感條件化會影響成年自我價值感和賺錢自信」,但不是天生就不會賺錢,只是需要額外建立清楚界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