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因為我斷腿,就拿別人也斷腿但是他很努力運動為榜樣來要我看齊,這是什麼心態呢?那對方會不會因為我斷腿後改走路來工作,就拿我這件事情又來要別人看齊呢?
■ 二、所以講者最根本的聲音,是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 三、但我們看到的是,對方不是事業做得很好嗎?下一代也做得不錯?對方差不多也到了可以享清福的年紀,我們通常是覺得羡慕的呀?■ 四、所以儘管我們覺得羡慕,但若他自己不這麼認為,那他就也會一直停留在那個狀態?
■ 五、「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好像也是一種前進的動力,但這有什麼優缺點呢?
■ 六、所以以後我再遇到他,我就要想到「他是一個焦慮的人?」那我該怎麼自處?
■ 七、還是說他只要有出來工作、他會比較開心?
■ 八、這種人有什麼改變的契機嗎?
Ans:
■ 一、斷腿的比較
1.「比較心態」與「投射」
他其實不是在關心你,而是用「他人的例子」來壓你。
心理學上,這其實是在投射他們自己的焦慮:他們無法忍受「你停下來」,所以用他人來證明「你不該停」。
2.「認知簡化」
人腦喜歡偷懶,忽略個體差異。
3.隱形的「道德綁架」
「如果你不努力,你就比別人差 → 所以是你有問題。」
這種心態能帶來一種「虛假的優越感」,因為把責任丟到你身上,而不是去承認現實的不公平。
4.會不會反過來拿你例子去要求別人?
很可能會。這就是「比較範本效應」。
表面上是激勵,底層卻是「用別人的極端例子當鞭子,去打擊其他人。」
今天他用別人壓你,明天也可能用你壓別人。
這種邏輯一旦擴散,沒有人能倖免。
■ 二、所以講者最根本的聲音,是認為自己不夠努力?
是。這種「拿別人例子壓你」的說話者,常常底層聲音就是:
「我怕自己不夠努力/我怕自己被比較下去。」
1.投射(Projection)
其實是在對自己說:「我也必須更努力。」
2.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
如果他自己狀況並不好,但又相信「只要努力就能解決一切」,他會產生矛盾。
那解法就是找到「更慘但還努力」的人來證明他的信念沒錯,藉此壓掉內心的焦慮。
3.控制感(Control)
當他感覺人生不在掌控裡時,「至少我可以要求別人變得更好,這樣世界才安全。」
■ 三、照理說旁人會覺得羨慕、佩服
心理學裡面有個弔詭:外在成就並不保證內在的安穩。
1.比較不會停
「永遠往上比」的習慣
2.成就跟自我價值綁太緊
有些人從年輕時就靠「努力」和「成功」證明自己,所以即使到了能休息的年紀,他們還是怕一旦鬆手,就「沒價值了」。
3.成功不等於心理自由
外在條件不錯的人,內心其實可能更焦慮,他怕一旦鬆懈,別人會說他「不如從前」。
■ 四、心理學上有個東西叫做 「主觀幸福感」
如果一個人心底覺得「我不夠好」「我不能停」「我還要再證明」,那麼不管外人怎麼羨慕,他都會被困在那個「努力焦慮循環」裡。這種狀態心理學上常被叫做**「享樂跑步機(hedonic treadmill)」**:
跑得很快,看似很前進,但因為參照點一直往前移,內心實際上停留在「不滿足」的原地。
■ 五、「覺得自己不夠好」的優缺點
□ 優點(短期的推進力)
1.持續的驅動
2.對自己的不足特別敏感
3.避免自滿而停滯
□ 缺點(長期的內耗)
1.永遠缺乏滿足感,導致慢性焦慮
2.自我價值綁死在「成就」上
很多退休後大受打擊的人,就是這種模式。
只要哪天身體狀況、環境條件讓他停下來,就會瞬間崩盤,覺得「我沒用了」。
3.關係裡的壓迫
他會把「不夠好」的標準套在別人身上 → 不自覺要求家人、同事也要「跟上」 → 形成比較與控制,關係變緊繃。
4.自我否定成癮
久了會變成「不允許自己快樂」的循環。
甚至會害怕快樂,因為快樂代表「我是不是要停下來了?」
■ 六、遇到這種人,如何自處?
1. 心裡的標籤
在心裡偷偷貼標籤:「焦慮投射中」。
2. 保持邊界
焦慮型的人很愛「拉人一起跑」。
你可以用一句簡短又禮貌的話擋住:
「每個人情況不一樣啦。」
「我知道你想鼓勵,但我有自己的步調。」
不用爭辯,因為焦慮的人很少會被「理」說服。
重點是設下界線,不讓他的焦慮跑進你體內。
3. 不替他背書
有時候我們會下意識想「安撫」他,比如回:「嗯嗯你說得對,我會加油」。
但這樣反而強化他的焦慮模式。
更好的做法是不接球,用「點到為止」的態度結束話題。
4. 自我提醒:我不需要羨慕的劇本
你看到他外在的成功,可能會有一絲羨慕。
但同時要提醒自己:他的內心可能沒有你想的那麼輕鬆。
這樣能中和掉那種「我是不是比他差」的自我折磨。
■ 七、還是說他只要有出來工作、他會比較開心?
你猜得對:只要他能出來工作、壓迫別人,他就會覺得比較開心。
因為那是他維持「我是有用的」的方式。
但這種開心不是輕鬆的快樂,而比較像是一種「止痛藥式的快感」——
短暫止住焦慮,卻需要一直重複。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你遇到他總是不快樂:
因為他獲得快感的方式,剛好就是讓別人背一點他的焦慮。
■ 八、這種人有什麼改變的契機嗎?
有,但契機通常來自「撞牆」,而不是「順順過」。
可能的改變契機
1.失去控制權
迫使他去重新思考:「我如果不能再要求別人,那我是誰?」
這種時候才可能啟動內在探索。
2.健康危機
有些人會因此覺醒,開始學會放鬆;但也有人反而更焦慮。
3.關係破裂
失落可能打開轉變的缺口。
4.找到新的「自我價值來源」
如果他幸運地找到一種不靠「比較、壓迫」也能得到價值感的方式,
比如投入藝術、公益、陪伴孫子,他就有機會把「焦慮燃料」轉換成「好奇燃料」。
□ 為什麼改變很難?
因為這種人一生靠「不夠好 → 努力 → 成就 → 再要求別人」這套迴路活下來,
對他來說這就是人格核心,拆掉等於重建靈魂。
沒有外力或撞擊,他幾乎不會自願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