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第十一單元 例行公事不無聊(Don’t be bored by routine)-求新求變而無法全心投入
作者提到亞里斯多德使用的希臘字hexis,這個字通常翻譯成「習性」或「習慣」,對亞里斯多德而言,hexis是主動而不是被動,「事實上,習慣也可以是自覺的,刻意而為的。」讓我想到「原子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概念,只要每天做一點點,即便是微小的事情、動作,長久累積下來就會是一種習慣,每天做一點點也就是有自覺的、刻意而為的,也如同他所提到的「習慣唯有不經思考的反射動作時才會變質,而我們經常犯這種錯誤。」
這讓我想起我曾經有一段時間開車上班,每天進了駕駛座,插上鑰匙後,就開始開車,有一天當我突然回神時,我已經要開到人潮眾多的地方了,然後我就驚覺,剛剛前面的兩分鐘,我到底怎麼開過來的,這種不經思考就開始開車的習慣,真的會讓自己走向僵化的道路。
再回到飲食的議題上,文中提到日本壽司之神對於職人工作方式的追求,他甚至會每天在月台上的同一個位置上車,他認為要全神投入的做同一件事情,當然是需要有自覺的刻意為之,而非不經思索的重複工作。
「所有的枝微末節都簡化成例行公事,這樣心靈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務。」
當我們把生活簡化,就可以減少很多決策,因為大量的決策會耗盡自己的腦力,反而無法專注在真正需要執行的事情上面,例如,今天出門要穿哪一套衣服?今天早上要吃什麼?今天出門要帶的包包是哪一款式?.....各式各項的枝微末節問題在每天不斷的上演,如果有一些事情可以變成例行公事,那麼我們的身心靈就可以更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
文中提到英國曾經有調查發現三分之一的英國人每天都吃一樣的午餐。仔細想想,每天的午餐一直變化,有時也是會很累,經常性吃一樣的東西,可以省掉不少思考和決策的力氣,即便是美食家,也無可厚非吧。
其實就如同上一篇我曾提到的手沖咖啡這件事情,這個動作為我而言就是一種儀式感,在別人眼中像是「例行公事」般的每天上演著,大家會聞著我的咖啡香,知道我正在泡咖啡,但是對我自己而言,這個「例行公事」就是一種我需跟自己對話,開啟一天工作模式的方法,我有自覺的選擇並且行動,作者最後在文中提到「重點不是用例行公事綁住自己,而是慎選你想要的例行公事,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重複這些事,並藉此讓自己更加充實而自由。」
其實我也想要談一件美食的創意,這也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思考的問題,創意很好,但是為什麼要一直做創意?有時看著很多高職餐飲科學生參加比賽,有的甚至會參加國外的比賽,我就會想到,讓學生到國外看眼界很好,接收一些刺激很好,對學生來說應該是有很多正向的影響,但是,回歸到最後,學生為什麼要創意新菜餚?他創新的目的是什麼?他會不會連基本的食材都還不認識,他就必須被迫要去發想新的東西?他會不會連基礎的烹調都還不熟練,他就必須要先去熟悉他創意料理中的烹飪方式?他會不會腳都還沒站穩,就要學著飛上天空?這也是我教學一段時間後一直思考的問題,好像把為了創新菜餚這件事,看成主要訓練的工作,但是他的基礎是否穩固?(其實我也不知道答案,我只是覺得這些孩子好像被訓練為很厲害的料理工匠)。
每次只要談到創意料理時,我就會跟學生分享,我覺得創意料理不難,但是重點是你為什麼要創意?創意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文化根基所衍伸出來的傳統美食很多,你現在要做的創意是為了什麼?不要一窩蜂的去想要為了創意而創意,餐飲的商品很容易被模仿,一旦你的創意被模仿了,很快就沒有價值了,所以當學生想要進行創意料理時,我們會從文化面開始談起,因為文化才是生活,有生活經驗的敘述,有文化的底蘊後,你想要創作的飲食才會有故事,它才有深厚的力量,是可以長久而不會被洪流淹沒的。
作者文中提到「把創新當作飲食的基本美德,只會在飲食傳統薄弱、缺少代代相傳的家常美食的文化中出現。」這恰巧與我的想法一致,這也是教學多年來一直讓我思索我的教學方向的原因。
- 深思好句分享
「所有的枝微末節都簡化成例行公事,這樣心靈才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務。」
「習慣唯有不經思考的反射動作時才會變質,而我們經常犯這種錯誤。」
「重複例行公事是通往卓越之路,而不是導致停滯僵化的死路。」
「重點不是用例行公事綁住自己,而是慎選你想要的例行公事,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重複這些事,並藉此讓自己更加充實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