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的哲學 讀《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2-2

Fei Lin-avatar-img
發佈於Fei閱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第二部 第九單元 傳統的真諦(Be inauthentic)-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這篇章提到義大利的傳統料理中,番茄依據食物的遷移是從1492年之後才傳到義大利,這長久認為是義大利的傳統食材,它也是到19世紀才在義大利變得普遍;威士忌的橡木桶,我們認為的波特桶和雪莉桶,也是在政策的改變下,才讓威士忌有另一種陳放風貌的呈現,原來「傳統沒有你想樣的那麼古老」。作者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覺得很有趣,從來沒有關注到飲食文化中的這些細節,腦袋中的刻板印象就是義大利經典料理中最常出現的就是番茄,沒有什麼好疑惑的,但從歷史的演變來看,提醒了我番茄到義大利的時間並沒有我想像中的久遠。

之前在蘭嶼帶著學生做芋頭的產品時,她們用傳統搗芋頭泥(在蘭嶼稱為芋頭糕)的方式(芋頭水煮後趁熱去皮,在芋頭還很燙的時候用木製搗棒,將芋頭搗成泥),最後將芋頭製作成甜點。她們想要保留傳統芋頭泥的製作方式,然後再將其調整為現在年輕族群比較常接觸到的甜品樣態,增加在地芋頭被在地年輕人食用的機會。

蘭嶼傳統的芋頭糕

蘭嶼傳統的芋頭糕


你可能會覺得這跟機器打出來的味道有差嗎?還真的有差呢!因為手工搗製的就是會有木頭淡淡的香氣,以及手工操作時更細膩的手法,會帶有一種溫厚的味道,與單純用攪拌機打出來的泥狀口感是不一樣的,機器打出來的會有一種金屬味,就是比較生冷的感覺。

再更傳統一點的操作方式,是用柴燒的煮法將芋頭煮熟,這樣製作出來的泥狀口感,還會帶著柴燒的味道,香氣上又有更多的層次感。


學生們將這些產品介紹給耆老們,耆老們很感動地告訴她們,「傳統的手法與傳統的食物都在,但是妳們用了現在更創新的吃法,讓我們看到傳統的芋頭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會因為芋頭沒有人吃而消失。」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最好的傳統不是往後看,是瞻前又顧後,把過去的好東西延續到未來,而且即使看到它改變、成長也不擔憂。」,所以「創新才能保持傳統的活力。」

不過作者也提到,「若欠缺對傳統的理解,創新反而會變成破壞。」因此我們要對生活周遭的文化可以了解與保持高度的敏銳度,才能體會到我們是如何受到文化的影響。

孩子們在創作這些芋頭產品前,我們用了許多的方式,讓他們更有系統性的去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有人發現自己平常已經很少食用,只知道芋頭在祭儀中很重要,大部分都是祭典時才會吃到,偶爾在爺爺奶奶家才會吃到傳統的水煮芋頭,透過與長輩的對話、到芋頭田的工作、辨識芋頭、收集自己小時候或父母親對於傳統芋頭的食用經驗,品評分析,才慢慢建立了他自己對傳統芋頭文化的認知架構,短短的三年學習可能還不夠深入,但是我認為這是我們對於延續文化價值努力的一小步。


  • 書中美好的句子分享

傳統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某樣東西一但不再有生命,變成像博物館文物一樣固定不變,那就不再是傳統,而是歷史遺跡。」

料理遠永在變化,所以傳統也跟著社會、跟著周圍的習慣一起改變。」

「傳統的價值有些純粹是美學上的價值。」

「保存傳統的激烈手段有時反而扼殺了傳統。有生命的傳統永遠因地而異,甚至同條街上的不同廚房就會有所差異。」

傳統的火炬握在以傳統方式創造新產品的人手中最亮,而不是以創新方式製造傳統產品的人。」

「保留一些小規模種植的另類品種,確實有益於生物多樣性。哪天要是有致命的病蟲害襲擊主流品種,至少我們還有其他品種可以用來培育有抵抗力的混合品種。」這句話也與之前在第一部採集中,第四單元提到的有機之外的概念呼應,我們要留下來的是將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善加保護,把土地以美好或更好的面貌傳給後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 • Fei
2會員
16內容數
離開舒適圈,回到縱谷的日常。
森 • Fei的其他內容
2025/09/24
這是第二部 烹調「撕掉食譜吧 (Tear up the recipes)-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recipe源於拉丁字,意指拿取,跟直接複製或被動地接受不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很多都無法規格化、量化,也無法精準測量或規範,無論在廚房內或廚房外都一樣。」
2025/09/24
這是第二部 烹調「撕掉食譜吧 (Tear up the recipes)-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recipe源於拉丁字,意指拿取,跟直接複製或被動地接受不同。」、「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很多都無法規格化、量化,也無法精準測量或規範,無論在廚房內或廚房外都一樣。」
2025/09/23
第七 「二分法的危險(Loosen your chains)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倫理問題之所以傷腦筋,正式因為中間有太多灰色地帶。這個部分在強調,用二分法來評斷是非、優劣、清純或邪惡,會過於絕對,因為連鎖超商不一定就是邪惡的資本家,小本經營的獨立商店不一定就是最在地、友善環境的經營。
Thumbnail
2025/09/23
第七 「二分法的危險(Loosen your chains)麥當勞=跨國大企業=萬惡資本家?」 倫理問題之所以傷腦筋,正式因為中間有太多灰色地帶。這個部分在強調,用二分法來評斷是非、優劣、清純或邪惡,會過於絕對,因為連鎖超商不一定就是邪惡的資本家,小本經營的獨立商店不一定就是最在地、友善環境的經營。
Thumbnail
2025/09/20
「慈悲的殺生(kill with care)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Pay the Price)」用選擇抵制剝削:善待動物,以動物福利為基礎的慈悲的食肉主義,以及,試著讓自己思考「如果我們相信追求公義是種美德,就不應該對光靠選擇就能抵抗的錯誤方式視而不見。」
Thumbnail
2025/09/20
「慈悲的殺生(kill with care)吃素不一定比吃肉更人道」、「公平貿易作為一種選擇(Pay the Price)」用選擇抵制剝削:善待動物,以動物福利為基礎的慈悲的食肉主義,以及,試著讓自己思考「如果我們相信追求公義是種美德,就不應該對光靠選擇就能抵抗的錯誤方式視而不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從這一刻讓我附刻下我喜歡的香甜風味是如此自然可口的好滋味,也是童年的味道
Thumbnail
從這一刻讓我附刻下我喜歡的香甜風味是如此自然可口的好滋味,也是童年的味道
Thumbnail
大家在學下廚時候一定會看"食譜" 很多食材都是名廚的"筆記" 但是一定能複製一樣的味道嗎?當然不可能,但是一定比自己亂煮好吃 很多食材也只是說明 1.鹽少許 2.糖適量 3.醬油1小匙 步驟 1.先醃製 2.靜置幾分鐘 3.佐料開始加入 4.下油熱鍋 5.加入XX醬再搭配
Thumbnail
大家在學下廚時候一定會看"食譜" 很多食材都是名廚的"筆記" 但是一定能複製一樣的味道嗎?當然不可能,但是一定比自己亂煮好吃 很多食材也只是說明 1.鹽少許 2.糖適量 3.醬油1小匙 步驟 1.先醃製 2.靜置幾分鐘 3.佐料開始加入 4.下油熱鍋 5.加入XX醬再搭配
Thumbnail
直到另一位喜歡美食的人出現 才讓砧板上的刀光和火爐上的烈焰 在單純的食慾追求之上 賦予了新的渴望
Thumbnail
直到另一位喜歡美食的人出現 才讓砧板上的刀光和火爐上的烈焰 在單純的食慾追求之上 賦予了新的渴望
Thumbnail
傳統中菜師傅養成 常練就一手好刀工   而西式、法餐師傅的養成 常常是練出擺盤的功力   這並不是說中餐師傅不會擺盤 或是說西式料理師傅不會刀工 只是說傳統上側重不同   但是新一代的廚師 融合中西料理 不論擺盤或是刀法 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資訊爆炸時代 創
Thumbnail
傳統中菜師傅養成 常練就一手好刀工   而西式、法餐師傅的養成 常常是練出擺盤的功力   這並不是說中餐師傅不會擺盤 或是說西式料理師傅不會刀工 只是說傳統上側重不同   但是新一代的廚師 融合中西料理 不論擺盤或是刀法 都有自己的想法   在資訊爆炸時代 創
Thumbnail
過年串門,不送禮盒,送的是幾罐一提袋的自製義大利番茄醬。對一位崇尚義大利生活品味的廚師而言,用義大利的食品食材來烹煮料理絕對是件奢求美好的事,不過即使許多的義大利食品如橄欖油、葡萄酒、義大利麵、起士、香草、橄欖、臘腸等等都能買到,義大利番茄卻只能買到罐頭
Thumbnail
過年串門,不送禮盒,送的是幾罐一提袋的自製義大利番茄醬。對一位崇尚義大利生活品味的廚師而言,用義大利的食品食材來烹煮料理絕對是件奢求美好的事,不過即使許多的義大利食品如橄欖油、葡萄酒、義大利麵、起士、香草、橄欖、臘腸等等都能買到,義大利番茄卻只能買到罐頭
Thumbnail
與其完全相信食譜,不如多相信一點自己的舌頭。
Thumbnail
與其完全相信食譜,不如多相信一點自己的舌頭。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Thumbnail
不同食譜、不同烹調方式、不同人經營、對食物不同的想像和創意……各種「本質」以外的因素,就是各家路數滷肉飯一直出現、一直有人會去吃的原因。 同樣的,一套「先有再說」的論述,你看我怎麼說,其它國內外知名作家又怎麼表達?想必都會套入個人的價值觀與生活感受,帶出觀點的獨特──這是書寫者的體驗,造就本質詮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