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第二部 第九單元 傳統的真諦(Be inauthentic)-延續傳統,但不堅持原味
這篇章提到義大利的傳統料理中,番茄依據食物的遷移是從1492年之後才傳到義大利,這長久認為是義大利的傳統食材,它也是到19世紀才在義大利變得普遍;威士忌的橡木桶,我們認為的波特桶和雪莉桶,也是在政策的改變下,才讓威士忌有另一種陳放風貌的呈現,原來「傳統沒有你想樣的那麼古老」。作者提出的這些觀點,讓我覺得很有趣,從來沒有關注到飲食文化中的這些細節,腦袋中的刻板印象就是義大利經典料理中最常出現的就是番茄,沒有什麼好疑惑的,但從歷史的演變來看,提醒了我番茄到義大利的時間並沒有我想像中的久遠。
之前在蘭嶼帶著學生做芋頭的產品時,她們用傳統搗芋頭泥(在蘭嶼稱為芋頭糕)的方式(芋頭水煮後趁熱去皮,在芋頭還很燙的時候用木製搗棒,將芋頭搗成泥),最後將芋頭製作成甜點。她們想要保留傳統芋頭泥的製作方式,然後再將其調整為現在年輕族群比較常接觸到的甜品樣態,增加在地芋頭被在地年輕人食用的機會。

蘭嶼傳統的芋頭糕
你可能會覺得這跟機器打出來的味道有差嗎?還真的有差呢!因為手工搗製的就是會有木頭淡淡的香氣,以及手工操作時更細膩的手法,會帶有一種溫厚的味道,與單純用攪拌機打出來的泥狀口感是不一樣的,機器打出來的會有一種金屬味,就是比較生冷的感覺。
再更傳統一點的操作方式,是用柴燒的煮法將芋頭煮熟,這樣製作出來的泥狀口感,還會帶著柴燒的味道,香氣上又有更多的層次感。
學生們將這些產品介紹給耆老們,耆老們很感動地告訴她們,「傳統的手法與傳統的食物都在,但是妳們用了現在更創新的吃法,讓我們看到傳統的芋頭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而不會因為芋頭沒有人吃而消失。」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最好的傳統不是往後看,是瞻前又顧後,把過去的好東西延續到未來,而且即使看到它改變、成長也不擔憂。」,所以「創新才能保持傳統的活力。」
不過作者也提到,「若欠缺對傳統的理解,創新反而會變成破壞。」因此我們要對生活周遭的文化可以了解與保持高度的敏銳度,才能體會到我們是如何受到文化的影響。
孩子們在創作這些芋頭產品前,我們用了許多的方式,讓他們更有系統性的去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也有人發現自己平常已經很少食用,只知道芋頭在祭儀中很重要,大部分都是祭典時才會吃到,偶爾在爺爺奶奶家才會吃到傳統的水煮芋頭,透過與長輩的對話、到芋頭田的工作、辨識芋頭、收集自己小時候或父母親對於傳統芋頭的食用經驗,品評分析,才慢慢建立了他自己對傳統芋頭文化的認知架構,短短的三年學習可能還不夠深入,但是我認為這是我們對於延續文化價值努力的一小步。
- 書中美好的句子分享
「傳統基本上是活的,有生命的。某樣東西一但不再有生命,變成像博物館文物一樣固定不變,那就不再是傳統,而是歷史遺跡。」
「料理遠永在變化,所以傳統也跟著社會、跟著周圍的習慣一起改變。」
「傳統的價值有些純粹是美學上的價值。」
「保存傳統的激烈手段有時反而扼殺了傳統。有生命的傳統永遠因地而異,甚至同條街上的不同廚房就會有所差異。」
「傳統的火炬握在以傳統方式創造新產品的人手中最亮,而不是以創新方式製造傳統產品的人。」
「保留一些小規模種植的另類品種,確實有益於生物多樣性。哪天要是有致命的病蟲害襲擊主流品種,至少我們還有其他品種可以用來培育有抵抗力的混合品種。」這句話也與之前在第一部採集中,第四單元提到的有機之外的概念呼應,我們要留下來的是將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善加保護,把土地以美好或更好的面貌傳給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