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n Baggini (朱立安·巴吉尼),譯者-謝佩妏
這是第二部 烹調
「撕掉食譜吧 (Tear up the recipes)-別用標準規則取代個人判斷」
這主題是我挑選這本書時最想閱讀的部分,作者的部分觀點也是我多年來的疑問。
作者以「亞里斯多德所提的實踐的智慧」來闡述為什麼要撕掉食譜的這個觀點,他認為「在現代世界裡,為了達到透明化和一致性這類值得讚賞的目標,我們越來越常用標準的規則取代個人的判斷。」
在餐飲教學的10多年裡,第一年剛開始很堅持學生要練好基本功,基礎刀工、基礎調味、基礎食譜閱讀與辨識,然後才可以進入到創意的部分,但是在第三年開始,我時常檢討自己的教學,我反思著「我的標準化是否會把學生教死了?」、「雖然基本功很重要,但是若學生被我教到不懂得應變的時候,我是不是就誤人子弟了?」。
食譜上寫的1T、1t,老實說我也是拿來參考用,教學時,為了讓學生可以記得經典菜餚的味道,必須要讓他們先強記一些調味料的比例,後來學生也是依照自己的口味去調整,例如喜歡醬油味的,就會自己加比較多醬油,然後再告訴我「這個比較像我媽媽做的菜,比較好吃」,喜歡糖醋的酸甜味的,會自己調整到甜死人不償命的口味。
在10多年的餐飲教學生涯中,我漸漸意識到學生的創意無限,食譜會給他們框架與局限,因此我也調整我的教學方式,我可以先示範一種比較「標準」版的味道,讓他們知道後,再試讓他們試著用自己的味覺去調整調味。
在幾次的期末術科考試中,用「剩食料理」的方式,給他們主題與菜餚品項,讓他們自己選擇冰箱所剩下來的一些食材,運用上課所學到的技法,自由發揮,考試後的回饋,學生對我說,「以後的考試可以都用這樣的方式嗎?很像黑白大廚的比賽,很有趣,而且可以讓我們自由發揮,不會有太多限制。」
再者談到食材,農產品本來就是大小不一致的產物,例如每一次使用的洋蔥,有可能這次選購的洋蔥麟葉較厚,再烹煮的時間就會比較久,若下一次採購的洋蔥麟葉較薄,烹煮的時間就可能需要縮短,所以每一次烹煮的過程時間都會有所差異,基本上還是要靠料理人自己的經驗與判斷。所以「實踐的智慧」就是要有個人知識與立論基礎,再進行判斷。
所以,「當我們一窩蜂追求創新和實驗的同時,歷久不衰的簡單料理卻被冷落在一旁,久而久之我們也就習慣聽從他人的判斷,把自己的判斷能力束之高閣。」,他也提到有心理學家認為「實踐的智慧淪喪會對整個社會有負面的影響。」因為大家就遵從標準化、規則,而不會自己去思考、判斷。
建立食譜是為了記錄我們曾經留下的美好味道,若食譜標準化了,也許會失去「味道」所留下來的美好記憶。但是對於初學者而言,有食譜作為依據,可以讓人有安全感,不至於什麼都亂成一團。
作者從亞里斯多德的這個論點切入飲食領域,來討論食譜這件事情,這個論點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讓我滿驚喜的,原來「食譜」可以延伸到「標準化」、「規則」,進而探討到「個人判斷。」讓我重新思考了「食譜」與「料理」的關係。
書中的好句分享:
「標準化會扼殺判斷。」
「標準一旦變成規定,判斷力和辨別力就會逐漸淪為配角。」
「要發展可長可久的良好關係,信任才是唯一可延續的基礎。」
「當我們不再尊重判斷力的時候,也失去了對他人的信任。」
「簡單的東西不一定容易,複雜的東西不一定很難。」
「recipe源於拉丁字,意指拿取,跟直接複製或被動地接受不同。」
「判斷就是把知識和它的立論基礎之間不可避免的縫隙填滿,而不是去製造或忽略縫隙。」
「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很多都無法規格化、量化,也無法精準測量或規範,無論在廚房內或廚房外都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