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我,最怕的課堂之一叫「書法」。墨條要磨半天,寫出來的字怎麼都不像字帖,於是乾脆放棄。
長大後,我早就知道:像書法這樣的藝術練習,可以幫助人靜下心、安住當下。理論懂歸懂,直到最近重新拿起毛筆,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當墨香散開、筆觸落紙,腦中的焦慮聲音真的安靜下來,留下的只有「這一筆」的流動。那是一種藝術帶來的安定。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法讓我親身演練了我當年在職場裡常講的理論。在擔任企業培訓師的那幾年,我常談的概念是「學習轉移」:知識不該停留在教材,而要能舉一反十活用在工作上。
一開始練書法時,我覺得永遠學不完:字帖、字體換來換去,好像永遠在從頭。但當我開始用筆法、間架、章法等「分析架構」去理解,就能把這帖的收穫轉移到下一帖,形成累積。這正是藝術裡的學習魅力——它不是一次性的,而是能被帶走的。
在書法裡,我重新體會到學習循環:觀察分析、練習驗證、應用創作、持續改善,再回到新的觀察。這不只是理論的圖表,而是透過筆墨、肌肉、專注轉化成一種真實的節奏。
於是我明白了:書法帶來的,不只是寫字的美感,不只是心靜的片刻,它是一種藝術性的學習方式——把混亂化為線條,把焦慮化為節奏,把知識轉移成風格。
回頭看,當年嫌字醜的小孩,想不到有一天會在書法裡找到安靜,更在藝術的筆墨裡,驗證了自己的學習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