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恭喜桃園文學館於本月三日正式啟用(2022年4月辦理動土施工儀式)!
根據國立臺灣文學館今年七月的新聞稿,全臺已有38間文學家族館舍。另根據文化部統計,截至去年底,全臺共有29所歷史及人文的博物館,其中與歷史、考古相關的至少有11所。然而,哲學身為人文學科「文史哲」中的一員,我國何時會有第一座以保存思想為主的哲學博物館?
臺灣哲學發展的歷史已逾百年,2019年臺大出版中心更出版了《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介紹臺灣哲學發展的重要思想與人物,及外國思潮在臺灣哲學脈絡中的吸納與轉換。
現況,全臺有以文化資產的形式,保存一些個別思想家的故居,如:曾任臺大哲學系的殷海光及方東美老師的故居。然而,文資所保存的,多偏重在硬體方面,而非思想家的思想。如:方東美寓所,修復後保留建築,作為藝術展覽使用,現場僅在牆上掛了三張A4大小之文字、照片介紹方東美,未留下其生活於此的痕跡,更未作為傳遞、發揚其思想的空間,甚為可惜。
思想家的思想發展,隨著思想家的過世,是一個過程,而非終點。如:殷海光一生堅信科學、民主與自由,卻在人生最後階段轉向倫理道德。乃因自由民主需要道德理想作為原動力,若不受倫理規範的制約,都可能被利用。由此可看出,思想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自我批判、反思而有演變的可能。作為遺產,應傳承、發揚其整體的思想,該思想才有可能在開放、動態的互動關係中持續生生不息。
考量近幾年我國哲學先賢的相繼離世,如:沈清松、林正弘、袁信愛、成中英、蔡仁厚、王曉波等中外學者,其思想若不再保存、思考,將逐漸被遺忘,且過去多數思想家的思想並未被系統性的保存,成立一座以保存思想為主的哲學博物館成為當務之急。
若成立一座哲學博物館,除了可蒐藏、保存思想家的文件與文物,研究、發揚其思想外。更可透過主題性或個別性的展示,如:某哲學思潮的發展、或哲學與科學、歷史、教育、建築等跨領域的關係,或某位哲學家的思想歷程與轉變。及做為推廣教育的平臺,提供國內外哲學社群一個研究、推廣交流的空間。期待我國能夠早日成立亞洲第一個以整體哲學發展體系為主的哲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