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起源中國古代,可以追溯到《週禮》,當時「中秋」指的是農曆八月,也就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
古代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在春分這一天早晨祭拜太陽,祈求光明和生機;在秋分這一天晚上祭拜月亮,表達對月亮陰晴圓缺的敬畏和對豐收的感恩。
祭祀活動設在東方日壇和西方月壇,象徵天地和陰陽協調。這些禮儀傳承到秦漢時期,秦始皇曾在成山祭日、在萊山祭月;漢武帝也有春朝日、秋夕月禮儀。後世歷代王朝持續這習俗,形成了固定的皇家祭祀制度,祈福國家和人民安康。
祭拜月亮的禮儀最早起源周朝,屬於上古時期對月神的崇拜。
周朝時期已經有系統的「祭天祭月禮儀」,《禮記》中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春天早晨祭天日,秋天晚上祭拜月亮,以表達對天神敬仰、順應天命。祭月不僅是宗教禮儀,也體現遵循天法、觀測天象、治理國家責任。月亮變化被認為具有「死而復生」的特性,象徵生殖與更新,古人對月亮崇拜寄託了對生命力的期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的是後羿和他的妻子嫦娥。
傳說中,遠古時天空出現十個太陽,炙烤著大地。後羿為了拯救百姓,登上崑崙山射下九個太陽,使剩下的一個太陽正常升落,成為英雄。
西王母賜予後羿一顆不死仙藥作為獎賞,后羿為了不願離開妻子嫦娥,將仙藥藏起來。后羿的徒弟蓬蒙企圖奪取仙藥,嫦娥為了防止仙藥落入壞人手中,便孤身吞服仙藥,飛升月宮。嫦娥從此居住在月亮上,與後羿相隔天涯,留下深深的思念。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時寓意團圓和思念。
延伸後來「玉兔搗藥」的故事
玉兔長年陪伴在嫦娥身旁,象徵純潔、善良,代表生命中持續淨化和提升。月亮上的一隻潔白如玉的兔子,手持玉杵,跪地搗製長生不老藥也稱蛤蟆丸。
這個故事有多個版本:一說玉兔是嫦娥的化身,因為偷吃了長生不老藥被罰到月宮,負責搗藥贖罪。另一版本講述有三位神仙化作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和猴子都有食物能夠施予,但只有兔子沒有食物能奉獻,便跳入火中以身作食,感動神仙被送上月宮,成為搗製仙藥的玉兔。
吳剛伐桂
吳剛原本是凡間的一名樵夫,醉心於修習仙術但不專心,惹怒了玉皇大帝,被懲罰關押在月宮中。玉皇大帝告訴他,如果能砍倒月亮上的桂樹,就可以學會仙術。
然而,這棵桂樹具有神奇的自我癒合能力,吳剛無論怎麼砍,樹枝砍斷後很快又會合攏,因此他永遠不能完成砍樹的任務。日復一日,吳剛在月宮中不停砍樹,形成了永無止境的勞作。
人們看著月亮時,如果見到有晃動的黑影,就會說那是吳剛在伐桂樹,也因此成為中秋節月亮故事中的一部分,這個故事傳達了努力路上的困難和堅持不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