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這八個字,後來道家、佛家、儒家沒有不引用的。話是借孔子的嘴講出來,真正是出在《列子》這本書裡。修道、求學問、做事業要成功,就是這八個字,這個就叫做八字咒吧!
孔子聽了這個抓知了的人的道理,回過頭來告訴弟子們說,“用志不分”,一個人要想成功一件事情,修道也好,世間法出世法一樣,用心專一;專一以後,神、氣兩個結合就得定了,沒有不成功的。“乃凝於神”,道家喜歡用這個“凝”字,佛家喜歡用“定”字,這兩個道理是一樣的。
定是講原則,凝是講方法,神跟氣兩個一凝結攏來就得定。所以道家經常說,修道沒有什麼奧妙,就是神、氣二者凝結而已。——《列子臆說》
每一個人、每一個孩子生來都有精氣神,沒有經過修煉,神是向外散的,特異功能就是神向外散了。“神其來舍”,道家叫做結丹,也就是佛家的入定。怎麼樣叫入定?怎麼樣叫結丹?講明白了,中國有四個字,“神凝氣聚”,神回來住在這裡不動,神跟氣凝結了。——《廿一世紀初的前言後語》
“人莫鑒於流水”,流水不能做鏡,你心中像流水一樣的雜念妄想不能靜止,就永遠不能見道;“而鑒於止水”,必須要把心波的識浪停止,靜止,才可以明心見性。他說,“唯止能止眾止”,唯有真達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夠停止一切的動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樣澄清,就永遠沒有智慧,永遠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遠沒有辦法自己作主,永遠沒有辦法了脫生死。……
我們人的思想的紊亂、痛苦、煩惱,就是因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個內在的基本修養,然後外在的行為也要做到止。所謂止,人生認定一個目標,一個途徑,止於某一點,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不是散亂,不是隨便,不是做一件什麼事業,而是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以善的行為,使惡的行為不會發生作用,而專注於至善;這個在曾子所著《大學》裡討論得很多了。
——《莊子諵譁》什麼叫定?有些人學佛學久了,會答覆: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叫定。那是講道理,既不散亂又不昏沉到底是什麼樣子?講講看!若說沒有樣子,那你正昏沉;若說有樣子,那你正散亂。若你覺得自己坐這兒,像藍天一樣的清明,那是幻想境界。要真做到沒有身心的存在,而與天空一樣清,無量無邊,既不散亂,又不昏沉,若能如此,則可以叫做真如,差不多相像了。
一般人總以為稍微入定,就是什麼都不知道。當你疲勞時打坐,而成真正不知道,那個是睡眠,是在昏沉,並不是入定。但是要注意真昏沉、真睡眠也是定,是昏沉定。真的,這不是說笑,為什麼?你真知道它是昏沉,這個就是定,那就不叫做昏沉;你不知道這是昏沉,所以它就是昏沉,這裡頭大有差別。在疲勞時入昏沉定並沒有錯,何以說呢?佛說百千三昧,有很多定的境界,這個是不是定的境界,問題在於你知不知道。不過這叫做世間定,世間定就是休息,普通的休息狀況不能不算。差不多一般人打坐,都是在這種休息狀況,真正的定沒有。大家打坐都在那裡玩知覺狀態,不然就是玩感覺狀態,自己在玩弄這兩樣東西,以為是道。其實都不是,因為這兩樣東西隨時會變走的,是道就不變了。隨著環境、時間、晝夜、體能、情緒、營養種種的不同,而非變不可,這不是道,是一種境界。境界不是道,是妄念的一種型態。——《如何修證佛法》《運好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