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相信,生活就是藝術。不是只有在劇院裡,藝術才發生。

這一集,帶大家去一個我一直覺得神秘而充滿魅力的國度,古巴。
這個加勒比海的小島,在2021年爆發了六十多年來最激烈的群眾抗議。疫情、物資短缺、政治與經濟的雙重困境,讓上千人走上街頭。我們總聽見西方媒體對古巴的種種標籤:「集權」、「貧窮」、「落後」,但少有人注意,這個國家同時孕育出世界最豐沛的音樂文化之一。
音樂、文化與人民的生活,究竟有什麼樣的關係?
為此,我邀請了一位對古巴音樂懷抱深情的音樂家,徐崇育Vincent。
他笑著說,這條路的開端,是來自大學時期的一位啟蒙老師。那是一位熱愛古巴節奏的打擊樂老師,教會他如何聽見音樂背後的靈魂。
後來他到了紐約,開始跟許多來自波多黎各、古巴的音樂人學習。他們大多是在七〇年代很紅的音樂人,後來轉做教學,把文化當成一種責任。
那些課程,常常是在紐約第五大道附近的社區學校裡舉行,學費不高,卻給了他深刻的文化洗禮。也正是這樣的過程,點燃了他對古巴的渴望。
「我的打擊老師曾對我說:『古巴音樂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他還說,即使他是外國人,也覺得自己還不夠了解古巴音樂。那我呢?我是誰?」
那句話,如重錘敲響他的心弦。他決定親自走一趟古巴。
那是他人生中最特別的一段旅程。他特意選擇在哈瓦那爵士音樂節期間前往,一天三堂課:白天跳舞,下午練打擊樂,晚上聽現場演出。他說,那幾乎是一種「文化的浸泡式療程」。
但古巴不只給他音樂的震撼,也給了他現實的撞擊。
有一天他到哈瓦那大學參觀,一位學生跟他說:「在古巴,一切都是免費的,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但人是不自由的。」
那句話讓他久久難以忘懷,也揭開了古巴制度深層的矛盾。
他去的那年,古巴人才剛剛被允許可以出國,但昂貴的機票仍是高牆。現實的邊界,從來不只是國界。
在他眼中,古巴是一座音樂的熔爐。黑奴文化與西班牙殖民歷史交織出獨特的節奏與旋律。倫巴、曼波、騷沙……這些舞動世界的音樂風格,全都來自這座島嶼。
很特別的是,因為長年的鎖國政策,古巴反而保留了許多西非的傳統節奏,甚至比非洲本地還完整。
某些宗教儀式的鼓聲與節奏,在古巴被嚴格保護,過去甚至只有古巴人才被允許演奏。
他還參觀了古巴國家芭蕾舞團的劇場,他說那是他見過最豪華的建築之一。「裡面燈光水晶閃耀,外面卻是物資匱乏,像兩個世界。」
物資的貧乏,他也深刻體會過。有次趕課前,他只能啃著乾糧,老師見狀,便親手為他做了古巴三明治,還特地倒了杯冰水給他。
「在那裡,冰水不是理所當然,是一種溫柔的奢侈。」
談到觀光區的繁華與在地居民的日常落差,他語帶感慨:「你會看到街上有人吃著龍蝦牛排,那些是觀光客的,古巴人不能吃。」
在同一片陽光下,兩種生活如影成雙。也或許正因如此,音樂與舞蹈才成為他們面對困苦的出口。
「當你無法從物質獲得滿足,只能尋找精神上的滿足。」
節目最後,我邀請 Vincent 分享了他結合古巴與非洲元素的音樂作品,節奏裡有土地的呼吸,有人們的堅韌與詩意。
這不只是一次音樂的旅行,更像是走進了一段歷史與靈魂的對話。
在這場對談中,我們不只聽見了鼓聲與旋律,更聽見了遠方島國人們的生活脈搏,與那句埋在節奏裡的心聲「即使一無所有,我們仍要唱出靈魂。」
Podcast與徐崇育的完整專訪
關於古巴,推薦這本書 : 敲打天堂的門
錄音場地 : 南希的美好人聲自媒工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