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媽媽總比爸爸先聽到哭聲?(科學解密)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寶寶在哭泣時,好像媽媽總是第一個「聽到」哭聲,迅速反應,而爸爸似乎常常稍晚反應。
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神經科學機制支持,並非單純是耳力或注意力問題。

大腦中專為母親設計的響應迴路

最新研究發現,當嬰兒哭泣時,訊號會經由聽覺通路傳遞到母親大腦的特定區域,特別是在視丘(thalamus)中的後內層核(posterior intralaminar nucleus, PIL)負責感知嬰兒哭聲。

這些神經訊號進一步影響下丘腦,促使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是母乳分泌的關鍵激素。​

催產素的釋放不僅是生理上的準備,也在心理上強化母親對嬰兒哭聲的高度敏感,有助於她及時回應寶寶需求。實驗中這套迴路只存在於有過生育經驗的母親,而非未生育女性,顯示大腦會因產後而經歷特異的調整,增強對嬰兒哭聲的反應。​

大腦啟動差異與性別角色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影像研究也揭示,母親在聽到自己和其他嬰兒哭聲時,情緒、同理心與動機相關腦區如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島葉(insula)、下丘腦(hypothalamus)以及額葉區域會更活躍,這些區域協助母親解讀哭聲的情緒意涵並促使育兒行為。​

相較之下,父親雖然也具備大腦反應機制,但某些研究指出,父親對嬰兒哭聲的反應在強度和模式上略有差異,且父親年齡及情緒反應會調節其敏感度,部分父親的神經反應甚至較母親薄弱。​

心理與生理的雙倍負荷

因為媽媽的腦迴路被「硬線連接」到哺乳及育兒行為,她們在聽到哭聲時會產生更迅速且強大的生理心理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媽媽通常會先聽到、先醒過來處理寶寶的需要。​

父親的反應則可能受到社會角色期待、經驗及生理差異影響,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親職參與及培養敏感度而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Habon Issa et al., "Newfound Brain Circuit Explains Why Infant Cries Prompt Milk Release," Nature, 2025,說明母親大腦特有聽覺迴路及催產素釋放機制。​
  • Rilling et al., "Parental brain: cerebral areas activated by infant cries," PMC, 2015,探討親代大腦對嬰兒哭聲的神經反應。​
  • Abraham et al., "Explaining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paternal brain responses," PMC, 2018,分析父親大腦差異及反應調節因素。​
  • Kim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tress exposure and new mothers' brain response to infant cries," PMC, 2020,討論母親情緒壓力如何影響對嬰兒哭聲的敏感度。​

這些研究不僅為母親對嬰兒哭聲的敏感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開啟了對父親親職參與神經基礎的深入了解,促進家庭育兒行為的理解與支持。


如需進一步閱讀,可以參考這些科學文章與報導:

這篇科學解密揭示了媽媽大腦如何被天然設計以最快速度回應寶寶的求助聲音,也說明了生理與社會因素共同影響親代的親職敏感度。

父愛不是天生一蹴可幾的,它是透過每一次的換尿布、每一次的哄睡、每一次的耐心傾聽,一點一滴「練」出來的!請給爸爸多一點時間和機會,他也能成為寶寶的「哭聲翻譯官」!👨‍👩‍👧‍👦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ummerM的沙龍
5會員
122內容數
用無數夜晚,拼湊瑣碎時間 累積很多AI育兒文章,並整理成筆記 看不懂艱深用詞,一次次與AI對話、詢問 才做成比較完整的系列跟大家分享 歡迎一起討論這些文章主題 目前使用多款AI交叉討論、協作
SummerM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18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孩子:一次搞懂兩者的差異與育兒心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與眾不同?他精力旺盛、情緒起伏大,好像永遠都有用不完的電力?🔋(我覺得我家好像是這樣) 當我們試圖在網路搜尋相關資訊時,可能會看到「感官尋求型人格」或「高需求孩子」等詞彙,讓人不禁困惑:「這
2025/10/18
感官尋求型人格 vs. 高需求孩子:一次搞懂兩者的差異與育兒心法!🧐 你是不是也常常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與眾不同?他精力旺盛、情緒起伏大,好像永遠都有用不完的電力?🔋(我覺得我家好像是這樣) 當我們試圖在網路搜尋相關資訊時,可能會看到「感官尋求型人格」或「高需求孩子」等詞彙,讓人不禁困惑:「這
2025/10/15
當我們談到「育兒」和「人格發展」,腦海裡浮現的通常是心理學家的名字,像是佛洛伊德、阿德勒等。但今天,我們要來一場特別的腦力激盪,一起走進哲學家尼采的世界,用他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來解析親子關係,看看這位充滿挑戰性的思想家,能給我們什麼樣的育兒啟發! 你可能會想:「這也太硬核了吧?哲學跟
2025/10/15
當我們談到「育兒」和「人格發展」,腦海裡浮現的通常是心理學家的名字,像是佛洛伊德、阿德勒等。但今天,我們要來一場特別的腦力激盪,一起走進哲學家尼采的世界,用他的經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來解析親子關係,看看這位充滿挑戰性的思想家,能給我們什麼樣的育兒啟發! 你可能會想:「這也太硬核了吧?哲學跟
2025/10/14
你是不是也曾聽說過,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默默地在他們腦中留下印記?其實,這個說法不只是心靈雞湯,更是有堅實的神經科學研究作為佐證喔! 這是許多權威神經科學研究共同證實的結果。 這些研究發現,孩子長期處於充滿負面語言的環境,確實會對他們的大腦結構產生長遠的影響。 今天就一起來當個「大腦偵
2025/10/14
你是不是也曾聽說過,父母對孩子說的每一句話,都會默默地在他們腦中留下印記?其實,這個說法不只是心靈雞湯,更是有堅實的神經科學研究作為佐證喔! 這是許多權威神經科學研究共同證實的結果。 這些研究發現,孩子長期處於充滿負面語言的環境,確實會對他們的大腦結構產生長遠的影響。 今天就一起來當個「大腦偵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期待,以及隨著時間推移,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與期待可能會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期待,以及隨著時間推移,父母對孩子的態度與期待可能會發生的改變。
Thumbnail
如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生命?我們可以透過親子對話,探討日常觀察中如何啟發孩子對生命和科學的好奇心,讓日常生活的觀察也能是一種啟發。
Thumbnail
如何用簡單易懂的方式向孩子解釋生命?我們可以透過親子對話,探討日常觀察中如何啟發孩子對生命和科學的好奇心,讓日常生活的觀察也能是一種啟發。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每當幼兒園學期一開始的那幾個月,總會在門口見到哭得撕心裂肺的孩子,以及不斷輕拍孩子安撫的家長,即便我們已經熬過了那段艱辛的歲月,但看到孩子奮力掙扎不願意離開父母懷抱的模樣還是令人感到揪心不已。 「上學」通常是我們經歷第一次分離焦慮的時候,而且時間還長達數小時,這對於打從出生即在父母時刻照料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女人的大腦,會因為看到嬰兒的臉部表情就比較有反應。科學家現在驗證這個假說。這表示演化讓女性適合當嬰兒的照顧者,但也就演變出男女不平等的分工,讓女生被綁在「母職」的「天賦」。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父母親要孜孜不倦的擁抱寶寶,這樣有助於寶寶的發育成長。透過擁抱,可以增進語言認知發展,促進社交能力,減少哭的次數,促進身長,以及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Thumbnail
有天帶著兩個孩子外出吃飯時,隔壁桌的孩子因為不好好吃飯在哭鬧著,孩子的媽媽後來爆發,孩子的哭聲也更大了 這一幕讓我回憶起孩子小時候,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也都有曾經在餐桌上哭鬧的情況 那時的我總是狠下心地對他們說:「不要哭!不然你就自己出去哭完再進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