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都有類似的經驗:當寶寶在哭泣時,好像媽媽總是第一個「聽到」哭聲,迅速反應,而爸爸似乎常常稍晚反應。
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刻的神經科學機制支持,並非單純是耳力或注意力問題。
大腦中專為母親設計的響應迴路
最新研究發現,當嬰兒哭泣時,訊號會經由聽覺通路傳遞到母親大腦的特定區域,特別是在視丘(thalamus)中的後內層核(posterior intralaminar nucleus, PIL)負責感知嬰兒哭聲。
這些神經訊號進一步影響下丘腦,促使釋放催產素(oxytocin),這是母乳分泌的關鍵激素。催產素的釋放不僅是生理上的準備,也在心理上強化母親對嬰兒哭聲的高度敏感,有助於她及時回應寶寶需求。實驗中這套迴路只存在於有過生育經驗的母親,而非未生育女性,顯示大腦會因產後而經歷特異的調整,增強對嬰兒哭聲的反應。
大腦啟動差異與性別角色
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影像研究也揭示,母親在聽到自己和其他嬰兒哭聲時,情緒、同理心與動機相關腦區如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島葉(insula)、下丘腦(hypothalamus)以及額葉區域會更活躍,這些區域協助母親解讀哭聲的情緒意涵並促使育兒行為。
相較之下,父親雖然也具備大腦反應機制,但某些研究指出,父親對嬰兒哭聲的反應在強度和模式上略有差異,且父親年齡及情緒反應會調節其敏感度,部分父親的神經反應甚至較母親薄弱。
心理與生理的雙倍負荷
因為媽媽的腦迴路被「硬線連接」到哺乳及育兒行為,她們在聽到哭聲時會產生更迅速且強大的生理心理反應,這也是為什麼媽媽通常會先聽到、先醒過來處理寶寶的需要。
父親的反應則可能受到社會角色期待、經驗及生理差異影響,需要透過長時間的親職參與及培養敏感度而逐漸提升。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Habon Issa et al., "Newfound Brain Circuit Explains Why Infant Cries Prompt Milk Release," Nature, 2025,說明母親大腦特有聽覺迴路及催產素釋放機制。
- Rilling et al., "Parental brain: cerebral areas activated by infant cries," PMC, 2015,探討親代大腦對嬰兒哭聲的神經反應。
- Abraham et al., "Explaining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paternal brain responses," PMC, 2018,分析父親大腦差異及反應調節因素。
- Kim et 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tress exposure and new mothers' brain response to infant cries," PMC, 2020,討論母親情緒壓力如何影響對嬰兒哭聲的敏感度。
這些研究不僅為母親對嬰兒哭聲的敏感提供了科學依據,同時也開啟了對父親親職參與神經基礎的深入了解,促進家庭育兒行為的理解與支持。
如需進一步閱讀,可以參考這些科學文章與報導:
- https://nyulangone.org/news/newfound-brain-circuit-explains-why-infant-cries-prompt-milk-release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4612645/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6015531/
-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291268/
這篇科學解密揭示了媽媽大腦如何被天然設計以最快速度回應寶寶的求助聲音,也說明了生理與社會因素共同影響親代的親職敏感度。
父愛不是天生一蹴可幾的,它是透過每一次的換尿布、每一次的哄睡、每一次的耐心傾聽,一點一滴「練」出來的!請給爸爸多一點時間和機會,他也能成為寶寶的「哭聲翻譯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