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美國試圖重建自給供應鏈,卻發現無法獨自完成。稀土開採、分離、冶煉到磁材製造,各階段都深陷中國掌控。
因此,美國開始尋找志同道合的盟友,澳洲、加拿大與歐洲,逐步構成一個跨國資源聯盟,被外界稱為 「民主礦圈(Democratic Metals Alliance)」。
稀土,正成為自由陣營與中國在新冷戰時代的「戰略材料前線」。撰文|編輯部|2025年10月
澳洲:Lynas(ASX: LYC)與 Iluka(ASX: ILU)的南半球堡壘
澳洲是中國之外,全球唯一擁有完整稀土分離能力的國家。
這要歸功於兩家公司:Lynas Rare Earths(ASX: LYC) 與 Iluka Resources(ASX: ILU)。
Lynas 是目前中國以外最大的稀土供應商,其馬來西亞工廠長期供應日本及美國客戶。近年,美國五角大廈直接資助 Lynas 在德州建立新分離廠,確保關鍵稀土氧化物的穩定供應。
Lynas更被視為西方陣營「去中國化稀土供應鏈」的核心支柱。
Iluka 則以砂礦開採起家,近年轉型布局稀土分離業務,投入10億澳元打造 Eneabba Refinery。
該廠建成後將能處理多國礦源,為澳洲帶來戰略冶煉能力。
兩家公司共同構築了南半球的稀土防線,並與美國 MP Materials(NYSE: MP)形成供應鏈互補。
加拿大:NioCorp(NASDAQ: NB)與 Ucore(TSXV: UCU)撐起北方陣線
若澳洲是南方支點,那麼加拿大就是北方堡壘。
NioCorp Developments(NASDAQ: NB) 的 Elk Creek 專案,被美國出口銀行列為優先融資項目。
該礦同時蘊含稀土、鈮與釩,被視為北美地區多金屬戰略資源的代表。
另一家規模較小但技術潛力突出的公司是 Ucore Rare Metals(TSXV: UCU)。
Ucore 正開發一項「分子識別分離技術(MRT)」這是一種能替代中國溶劑萃取法的環保製程。若技術成熟,將大幅降低稀土精煉過程的污染與成本,使北美具備更具競爭力的供應鏈。
美加兩國在政策層面已簽署《關鍵礦產合作協議》,以確保稀土、鋰與鎳等戰略金屬能自由流通,對抗中國供應壟斷。
歐洲:Norway Rare Earths(NRE)與 Sweden LKAB 的新北極圈力量
歐洲長期忽略稀土議題,直到俄烏戰爭爆發才驚覺資源依賴的風險。
挪威的 Norway Rare Earths(NRE) 正開發 Fen Complex 礦區,被稱為歐洲最大稀土蘊藏地。
瑞典國營礦業巨頭LKAB也在北極圈內發現大規模稀土礦床,預計未來十年將成為歐洲自給自足的關鍵來源。
歐盟正在推動「歐洲關鍵原料法案(Critical Raw Materials Act)」,要求至 2030 年至少 10% 的關鍵金屬須在歐洲境內開採,為 NRE 與 LKAB 打開政策紅利之門。
「民主礦圈」的成形:從原礦到磁鐵的全球佈局
美、澳、加、歐正形成一條「跨洋礦業軸帶」:
- 美國:以 MP Materials(MP)與 Energy Fuels(UUUU)為主體,負責策略整合與國防需求。
- 澳洲:由 Lynas(LYC)與 Iluka(ILU)主導,提供穩定分離產能。
- 加拿大:NioCorp(NB)與 Ucore(UCU)供應原礦與創新分離技術。
- 歐洲:NRE、LKAB 建立地區自給體系,降低對外依賴。
華府試圖以投資與技術合作取代過去的「單一依賴」,讓稀土成為自由世界的金屬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