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常常懷疑主管到底憑什麼在那個位置上?他的決策邏輯是不是用骰子決定的?明明你提了超完整的改善報告,他卻丟下一句:「這樣會不會成本太高?」然後拍拍屁股走人。
歡迎來到「整體成本觀念」的世界。
🧮 成本不是你以為的那種成本
我們先講清楚,「成本」這件事在IE眼中,分成兩大類:可見的實際成本,以及隱形的間接成本。
💸 實際成本(Visible Cost):
這些是你在報表上、ERP 裡能直接看到的,通常分成三大類:
- 料(Material):原物料、零件、包材,通常價格波動明顯,影響毛利。
- 工(Labor):人事成本、工資、加班費、人力派遣費用。
- 費(Expense/Overhead):水電、維修、租金、折舊、保養、物流費。
這三個加起來,就是製造業裡常聽到的「料工費」,是構成產品單位成本的骨架,關係到毛利率計算、報價策略與營運規模。
🫥 隱形成本(Hidden Cost):
但現實營運裡,真正把主管搞瘋的,往往不是「料工費」,而是那些報表上看不到、卻會拖慢進度、推高風險的東西:
- 跨部門協調成本:跟別的部門吵來吵去的溝通時間
- 教育訓練成本:新的流程推下去,每個人都要重新學、重新犯錯一次
- 推動成本:你說要改善,誰來出時間、誰來幫你 run?這些時間都不是免費的
- 政治成本:你動到別人的地盤,別人可能會故意不配合,主管會被釘
- 風險成本:一個方案如果導致產能不穩、品質下降,就算帳面省了錢,也會賠掉客戶信任
而整體成本(Total Cost),就是要把這兩種成本一併納入思考的邏輯。
你以為你幫公司省了一萬塊,其實整個提案光內部開會、協調、訓練就花了三萬。這筆帳沒人跟你算,但主管知道他會被追殺。
所以真正成熟的 IE,不只是精算「這個案子會不會節省錢」,而是反過來問:
這個案子,會不會害公司「多賠錢」?
當你還是個剛進公司的菜鳥IE,你以為「成本」就是:物料成本、工資、耗材、折舊——全部都寫在報表上、ERP裡,很清楚對吧?
但你主管心中想的成本,通常長這樣:
- 「萬一現場反彈,溝通要花三個月,這也算成本。」
- 「教育訓練要出人力,沒人有空帶新人,這也算成本。」
- 「如果這改變會讓另一個部門卡住,那損失更大。」
- 「我推你案子上會議,別的主管可能會挑我毛病,我的政治壓力也算成本。」
這就是**整體成本(Total Cost)**的概念。它不只是財務報表上的數字,它包括所有你沒想到、但主管會因此皺眉的東西。
主管想的是:這件事值得嗎?而不是:你做得好不好。
💡 IE的改善如果無視整體成本,幾乎等於自殺
你也許認為只要把流程畫得漂亮、數據夠完整、節省秒數有憑有據,案子就能過。
事實是,除非你也能把「整體成本」考慮進去,否則主管只會覺得你在搞小聰明:
- 「你省了5秒,但卻讓資材多花一個人每天早上對帳,划算嗎?」
- 「你說改善,但其他部門要配合兩週,人家根本不甩你,這叫推動嗎?」
- 「你的改善案需要預算,但我還要撥錢給另一個爆炸部門,先排隊好嗎?」
改善不是你對流程下指導棋,而是對組織資源與人力的再分配提案。
🧭 如何讓主管買單你的提案?
來,我們用改善案視角做個簡單思考練習:
你要說服主管,不是「這流程可以更好」,而是「這件事最終能讓你(主管)過得更爽、更輕鬆、更穩健」。
你要回答的不是:「能不能省5%時間」,而是:
- 哪些人會被影響?影響多大?
- 成本結構會改變嗎?現有資源能撐住嗎?
- 改善後會帶來哪些連動效應?有什麼風險?
- 如果不改,會產生哪些「潛在損失」?
你越能回答這些問題,主管越不會把你當小朋友。
IE不是流程工程師,是商業邏輯工程師。
⚖️ 「整體成本觀念」簡單講:便宜不一定好,貴也不一定壞
- 你說新流程可省人?主管會想:那這些人要裁還是轉調?怎麼處理?
- 你說這樣省工時?主管會想:產出沒變多,我幹嘛做?
- 你說這設備很貴但很強?主管會說:那我乾脆招兩個月租工也能達到差不多結果。
IE 的提案不是便宜就好看,是要在整體資源配置下顯得合理。
所以你提出的東西,必須能在「技術改善」跟「商業邏輯」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改善不是讓你當英雄,而是讓老闆看見風險降低、整體變穩。
🔚 小結:主管沒跟你作對,他只是不想惹麻煩
這一章的標題是「你的主管到底在想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
他只是在想,怎麼樣最不會出事。
你以為他在否定你的努力,實際上他只是在保護自己不要背鍋,或者讓部門平穩不要多生事端。這不是因為他懶惰,而是他已經知道:
任何看起來便宜、簡單的方案,都可能在組織的實際運作中變得昂貴又麻煩。
要讓主管點頭,不是把東西做得多完美,而是讓他覺得這件事值得他賭一把,至少不會害他未來多收十封抱怨信或一場高層檢討會。
有時候,我們為了達成一個改善目標,必須犧牲一點眼前的效率、成本、或者是便利性。但真正厲害的IE會看到這些「犧牲」背後,可能換來的是:
- 一個更穩定的長期制度
- 現場更高的接受度與自發配合
- 更少的錯誤率與問題回溯成本
- 更明確的制度責任與流程分工
這些東西看起來無形,但它們才是組織長期競爭力的基礎。改善不只是修工具、改流程而已,它也是公司文化、決策脈絡的一部分。
你能看懂整體成本的本質,才有資格讓人聽你的提案。
IE要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用整體成本的視角說話,讓你的改善案不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場,而是站在整間公司的風險與價值上。
這樣你就會明白:主管沒有不懂你,他只是還沒看到你站得夠高。「你的主管到底在想什麼」,其實答案很簡單:
他只是在想,怎麼樣最不會出事。
如果你提案讓他覺得「穩」、「合邏輯」、「不會讓其他部門找碴」,那你會發現——
他根本不用聽太細節,就會點頭讓你做。
IE要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用整體成本的視角說話,讓你的改善案不是站在你自己的立場,而是站在整間公司的風險與價值上。
這樣你就會明白:主管沒有不懂你,他只是還沒看到你站得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