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要犯罪》: 連環殺手的故事

螞蟻兒-avatar-img
發佈於讀書心得 個房間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書名:《我不是故意要犯罪,走入精神病患的「孤獨」世界:解離性人格、思覺失調症、食用性興奮……暴行摧毀無數家庭,餘生在醫院中度過,社會該如何防範和安置精障罪犯?》

作者: 凝視深淵

raw-image

《我不是故意要犯罪》這本書介紹許多連環殺手的犯罪故事和成長歷程,像是在看小說一樣引人入勝。有些殺手手段殘忍,視生命為草芥,被捕後還不知悔改; 有些殺手享受侵犯女性和殘殺女性的快感之中,令人感到不寒而慄; 有些殺手殺過幾十個人才終於被抓到,如果沒有被抓到的話,不知還會有多少人命喪在他手中。

我們常常以為謀殺離我們很遙遠,我們身邊所經歷的死亡,不是疾病就是意外,很少是因為被謀殺而死的。尤其是在治安良好的時代,除非你與人結怨,或者不小心惹到滋事份子,不然不太需要擔心被人殺害--除了偶爾可能會遇到隨機殺人犯,像是鄭捷,只能夠自認倒霉了。

殺人犯、隨機殺人犯和連環殺手各有差異所在,殺人犯可能只殺一人或數人,而且通常有明確對象,犯案動機可能因為仇恨、感情、金錢、爭執所導致的,有時是過失殺人。隨機殺人犯可能只會作案一次,但會在短時間內殺數人或許多人,不會挑選特定對象,犯案動機可能是為了報復社會、憤怒、心理失常等等; 連環殺手則是會犯案多次,會挑選特定的目標,犯案後會有冷卻期,等到冷卻期結束後會挑選新的目標,犯案動機可能是因為精神疾病或者心理偏差。

《我不是故意要犯罪》主要是在介紹連環殺手,這些殺手常常為了享受快感,滿足控制欲和支配欲,或者為了報復社會而挑選目標下手。被害人常常是富裕階層(仇富)、女人(仇女或滿足性慾)、老人或小孩(比較容易下手)、流浪漢或妓女(即使失蹤也不為人知)。如果是報復社會的心態,可能和殺手的成長環境和經歷有關係。

本書介紹許多案例,他們的成長經歷大多是經受虐待、不被愛或者被性侵,遇到人生重大挫折等等悲慘的童年經歷。在年幼如果遭遇這些暴力或冷漠對待,很容易會讓他們心智成長產生障礙,或者罹患精神疾病。例如「老好人艾德」蓋恩小時候受到母親霸道的控制,導致蓋恩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在其母親死亡後,產生盜墓和姦屍的癖好,往後甚至開始殺害女性。

此外,如果過度溺愛小孩,可能也會讓小孩養成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的性格。

連環殺手「24個比利」威廉.密里根的示意圖

連環殺手「24個比利」威廉.密里根的示意圖

當然,幼年不良的成長環境或者因疾病、受傷導致的大腦功能受損,雖然會讓他們的人格發展有問題,但不一定會讓他們成為連環殺手或者罪犯。同樣地,連環殺手或者罪犯也不一定都是有人格問題或精神疾病,也許他們外表和心智看起來和常人無異。至於為什麼他們要犯罪甚至殺人,可能會牽扯許多複雜的因素。這部分我也不太瞭解,書中所提的案例大部分都有不幸的童年經歷。

雖然同情這些連環殺手的不幸經歷,但是這也不能夠成為他們殺人的正當理由,尤其是為了滿足私欲或者報復社會而牽連許多無辜的人。而且看書中有些案例殺了許多人仍然不被處以死刑(因為該國家或地區已廢除死刑),這實在是很難叫人接受。雖然嚴刑竣法並不能夠阻止犯罪,但過於保護加害人的人權,會讓我們難以相信司法:「難道那些被害人就該死嗎?」

《不平等的審判》這本書裡面也提到這個問題,也主張法律應當透過矯正罪犯的行為和心理狀態,讓他們能夠在出獄後融入社會,順利找到工作,這樣才能降低再犯率。同時也主張被害人或其遺族應當學會寬恕,因為通常重大刑案的審判時程都會拖很久,導致「遲來的正義不是正義,只是為了滿足報復的心態」的現象,這些被害人或遺族也不會因此感到釋懷。

同樣地,具有精神疾病也不應當成為這些殺人犯的免罪金牌。在犯案時殺手是否具有獨立意志或者處在精神混亂狀態難以鑑定,而且有些正常人會利用精神鑑定來為自己脫罪,或者爭取進入精神病院來治療的機會。住在精神病院狀況如何我是不曉得,不過書中有些案例是從精神病院逃跑,或者經過治療認為沒問題放出來,然後繼續殺人的。儘管關進監獄會讓精神狀態惡化,但是總比他們被放出去可能會害人要來得好。因此,我覺得還是有必要採取隔離的措施,寧可錯關一百,不願錯放一人。

當然,精神疾病也分為許多種,例如思覺失調症型、躁鬱症或情緒失控型、反社會人格障礙、精神病態、創傷反應型(PTSD、被虐童年)等等,有些透過藥物和情緒控制訓練可以控制病情,降低暴力傾向,例如思覺失調症型、躁鬱症或情緒失控型。有些則是難以教化,像是反社會人格障礙,他們知道對錯,但是不在乎; 或者像精神病態大腦有病變或異常,治療難以起效用。

如果犯罪是因為精神疾病發作無法控制還情有可原,如果治療能夠改善我們也希望他們能夠穩定一點不要害人。但如果說他們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我在心中還是打了個問號的。如果從他們的家屬角度來思考,他們也會認為無可奈何,希望這個社會給予他們寬待吧。畢竟有問題的是這個疾病,而不是這個人。(就像失智老人一樣。)

好吧,那要如何防範和安置精障罪犯? 本書的副標雖然是如此,但是裡面並沒有提到太多如何防範的措施。對抗犯罪當然是預防勝過於治療,但你不可能為了避免可能的犯罪,而採取預防性羈押的做法,因為有精神疾病的人並不一定會犯罪。

只能夠在他們犯案後採取治療和管制的措施,至於是否能出院還需要法院核准。就算出院後也要定期追蹤,評估他們的精神狀況以及是否可能會再犯案,有需要再強制送醫。如果精神病院能夠做好管制,讓他們不會輕易逃離,法院這邊也能夠做好把關,減少出院再犯案的可能,那麼這樣的機制也許能夠讓人接受。只是偶爾還是會出現出獄或出院後的精神病患再犯案的事件,所以這樣的做法也並非萬無一失。

至於連環殺手或者隨機殺人犯,或許有許多殺手已經泯滅人性,無教化可能。尤其像《我不是故意要犯罪》這本書介紹的許多案例,都讓人感到殺手冷酷無情,視生命為草芥,彷彿是另一種生物一般。這種人我覺得就要處以死刑,或者至少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以免有更多的受害者命喪在他的手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螞蟻兒的沙龍
24會員
63內容數
這裡是分享個人讀書心得或學習心得的沙龍,請大家多多指教~
螞蟻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09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這本書主要談主動積極和待人處事的技巧,作者歐陽立中是暢銷作家和知名的爆文教練,他曾經擔任教師的工作近十年,後來為了實現夢想,毅然決然拋棄教師這個鐵飯碗,轉而成為自由工作者,也做出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2025/10/09
《人生沒有理所當然》這本書主要談主動積極和待人處事的技巧,作者歐陽立中是暢銷作家和知名的爆文教練,他曾經擔任教師的工作近十年,後來為了實現夢想,毅然決然拋棄教師這個鐵飯碗,轉而成為自由工作者,也做出不錯的成績。
Thumbnail
2025/10/05
這本書從許多心理學或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探討為什麼現代的司法判決,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公平之處。包含無罪的人蒙受不白之冤,不同的種族、貧富階級、性別、外表,會遭受不一樣的待遇和審判結果等等。我們常常認為司法制度應當能夠顯現公平正義,才會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
Thumbnail
2025/10/05
這本書從許多心理學或神經科學的角度來探討為什麼現代的司法判決,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公平之處。包含無罪的人蒙受不白之冤,不同的種族、貧富階級、性別、外表,會遭受不一樣的待遇和審判結果等等。我們常常認為司法制度應當能夠顯現公平正義,才會符合社會大眾的期待。
Thumbnail
2025/09/21
原本以為《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談「人生時間有限,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光陰」的重要性,不過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其實是要我們坦然接受人生有限的事實,選擇有限的事情去做,並且活在當下,隨遇而安。
Thumbnail
2025/09/21
原本以為《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是在談「人生時間有限,所以我們更要珍惜光陰」的重要性,不過作者奧利佛‧柏克曼其實是要我們坦然接受人生有限的事實,選擇有限的事情去做,並且活在當下,隨遇而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教出殺人犯》系列的完結篇。作者以監獄裡的受刑人為書寫對象,論述受刑人如何能夠更生,他們有更生的可能嗎?
Thumbnail
這是《教出殺人犯》系列的完結篇。作者以監獄裡的受刑人為書寫對象,論述受刑人如何能夠更生,他們有更生的可能嗎?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Thumbnail
一開始看到的主題就很吸引人,不像一般的謀殺流程,屍體->推理->犯人,開宗明義就以兇手的敘述展開整個故事,故事內容別出心裁,我覺得編排也十分用心,以不同視角的角度帶出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為何兇手會有這種作為,並且情節也蠻緊湊,交代的環節完整,只差在最後可能是怕大家看不懂,又小叮嚀了一下補充細節,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作者整理了病態犯罪者的治療史,清楚說明為何治療效果不彰?哪種治療方式反而助長再犯率?目前學界對治療採取何種態度?而書中提出歐美法庭對病態犯罪者的裁量,肯定會顛覆你固有的看法。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殺人犯若是事實,糾~~~竟~~~這人殺的是一個?二個?還是三個?讓我們繼續看下去的節奏,就是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一般的劇情,超展開的敘事但也虧得作者如此有耐心跟一位死刑犯來回,才有這本書的出版。 看書前本以為殺人犯都是見刀見血,結果是個毒殺案,而且又牽扯了詐領保險金的案外案,使得整個事件更加撲朔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 篇刑警辦案的分屍案件,歹徒作案過程真的是極其殘忍、詭詐、不殘酷無比的手段、看過那些報導和作案過程真的是讓人直冒冷汗、不把人的生命看為珍貴還把生命看成低等動物一般肆意謀殺,只因為了要跟歡場女子借錢為了要借十萬元而對方女性因是單親要撫養一群子女無法借錢給對方、就與對方起了衝突打女的、當然女的
Thumbnail
昨天看到一 篇刑警辦案的分屍案件,歹徒作案過程真的是極其殘忍、詭詐、不殘酷無比的手段、看過那些報導和作案過程真的是讓人直冒冷汗、不把人的生命看為珍貴還把生命看成低等動物一般肆意謀殺,只因為了要跟歡場女子借錢為了要借十萬元而對方女性因是單親要撫養一群子女無法借錢給對方、就與對方起了衝突打女的、當然女的
Thumbnail
這樣的罪犯都用一樣的手段 慢慢引出內心深處的浪漫
Thumbnail
這樣的罪犯都用一樣的手段 慢慢引出內心深處的浪漫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Thumbnail
話說我自小學已對推理懸疑小說深感興趣,對於「謀殺、兇手、不在場證明、動機」這些內容可謂習以為常(?)。隨著我對此題材深入挖掘,自然會接觸到犯罪紀錄片。 我才發現自己無法克服紀錄片帶來的驚悚感。每看到案中的真實場景,尤其兇手和受害人的相片都會勾起我強烈的不安。我就開始恐慌:「嘩嘩嘩,兇手的面容太清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