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Mech Muse~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看到:
- Broadcom 最新推出的 Thor Ultra 800G 網路晶片到底是什麼?
- 為什麼它被視為 NVIDIA 在資料中心網路領域的直接挑戰?
- 背後的前因與時間線,讓你秒懂這場「乙太網 vs. InfiniBand」的競賽。
- 讀者最在意的重點補充:規格亮點、競品比較、採購決策要看什麼。
- 最後我會幫你收斂成一個簡單的總結,方便快速掌握重點。
🌐 Thor Ultra 究竟是什麼?
10 月 14 日,Broadcom 在全球媒體前正式發表 Thor Ultra 800G AI Ethernet NIC。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張「超強 AI 專用網卡」,能讓數萬甚至十萬張 GPU/AI 加速器互相快速溝通。這顆晶片的特點在於:
Thor Ultra 800G AI Ethernet NIC
- 速度翻倍:單埠支援 800Gbps 傳輸,符合最新的資料中心需求。
- 支援 10 萬+ XPU 規模:設計初衷就是為了支撐超大型 AI 訓練叢集。
- 符合 UEC 標準:與 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 的規範相容,等於讓乙太網在 AI 領域也能「走標準化」路線。
這對產業意味著什麼呢?過去,大型 AI 訓練常依賴 NVIDIA 的 InfiniBand 或 NVLink,因為它們效能強、延遲低。但缺點就是「貴」而且「綁死一家公司」。Broadcom 這次就是要證明:乙太網不只能做一般網路,在 AI 訓練裡也能挑戰高規格,還能更便宜、更普及。
更有意思的是,這次發表緊接著 OpenAI 與 Broadcom 合作的晶片計畫。兩者一前一後宣布,市場普遍解讀為:Broadcom 不只要做 AI 晶片,還要把自家網路整合進去,打造成完整的一站式解決方案。這讓 NVIDIA 面臨真正的挑戰。
📅 前因與時間線:乙太網能不能跑 AI?
要理解 Thor Ultra 的重要性,必須把時間線往回拉:
- 2023 年:NVIDIA 幾乎壟斷 AI 網路,InfiniBand 是超大規模模型訓練的標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乙太網沒有辦法處理那麼大規模的同步資料交換。
- 2024 年:業界成立 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 (UEC),集合多家大廠,目標是讓乙太網在 AI 場景下有更好的擴充性與互通性。這是「標準化」的第一步。
- 2025 年上半年:越來越多數據顯示,經過最佳化的乙太網效能其實可以接近 InfiniBand,重點差距逐漸縮小。這時開始有廠商嘗試推出 UEC 相容產品。
- 2025/10/13:OpenAI 宣布與 Broadcom 合作開發 AI 晶片與系統,計畫在 2026–2029 年分批部署。這是 Broadcom 把產品直接推向實戰的第一步。
- 2025/10/14:Broadcom 發表 Thor Ultra,直接對標 NVIDIA 的網路方案。
這條時間線告訴我們一件事:這不是一場單純的產品發表,而是 乙太網在 AI 領域的翻身之戰。Thor Ultra 正式把「乙太網能不能跑 AI」的問題,從爭論變成實際產品驗證。
🔍規格、對手與採購重點
很多人看到這新聞後,第一個問題大概是:「Thor Ultra 到底有多厲害?和 NVIDIA 比起來差在哪?」我幫大家整理幾個重點:
800G 為什麼重要?
現在 AI 模型動輒上兆參數,要靠上萬張 GPU 同步。每張卡都要不斷交換梯度、參數,這種資料量如果網路跟不上,GPU 再快也白搭。800G 的帶寬,就是讓這些加速器能「不塞車」。
Ethernet vs. InfiniBand:
- InfiniBand:效能佳、延遲低,但貴、且幾乎被 NVIDIA 壟斷。
- Ethernet:便宜、普及,但過去被認為效能不夠。 Broadcom 現在用 Thor Ultra 想把效能差距補齊,讓大家有「NVIDIA 之外的選擇」。
OpenAI 合作的加乘效應:
如果 Broadcom 把 Thor Ultra 與自家 AI 晶片整合,並由 OpenAI 親自大規模部署,等於幫業界做了一個「大型示範案」。未來其他雲端業者或企業可能會跟進,這會直接影響 NVIDIA 的市占。
採購者要看什麼?
- 端到端方案:不只是 NIC(網卡),還要看交換器、光模組、整體佈線能不能配合。
- 實測數據:特別是大規模 All-Reduce 的效率和 tail latency。
- 供應鏈穩定度:Broadcom 雖然能量強,但能否在 2026–2029 確保交貨,這會是關鍵。
簡單來說,Thor Ultra 不只是「一張新卡」,而是整個乙太網陣營的旗艦產品。
✅ 總結:AI 網路的下一回合
Broadcom 的 Thor Ultra 出現,讓 AI 網路的戰場正式升級。這場比賽不是「乙太網 vs. InfiniBand」的二選一,而是「誰能提供更好的 AI 網路標準與供應能力」。
未來幾年會看到兩種情況並存:
- 已經大量投資 InfiniBand 的業者,繼續加碼 NVIDIA 生態。
- 新建或擴建資料中心的業者,開始評估乙太網路線,尤其是像 Thor Ultra 這樣的 800G 新世代產品。
最後,這場戰爭的勝負將取決於 2026–2029 的實際部署效果。誰能更快、更穩、更便宜,就能贏得市場。
如果你也想持續追蹤這類 AI 故事,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 🔔,我會持續帶來第一手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