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士坦丁堡陸牆中後期最重要的地方,恰恰也是整段工事中較為薄弱的位置:布拉赫奈區(Blachernae)。

在七世紀以前,布拉赫奈區自己就是獨立在城外的據點,並且周遭有為數不少的教堂、聖所。
它可能有一些孤立的防禦工事,但聖所的神聖性才是它的安全依靠。人們相信靠著聖人與上帝的保佑,能使它倖免於外敵攻擊。
那麼,為什麼它最後變成狄奧多西牆的一段呢?有很多推論,大體上說,與七世紀以來東羅馬的戰略處境變化相關。
從希拉克略皇帝開始,包含阿瓦爾人在內的外敵直接威脅君士坦丁堡,使布拉赫奈區不再安全,於是開始有加強布拉赫奈區防禦工事的想法。
隨著歷代皇帝斷斷續續地修建,最後使布拉赫奈區與君士坦丁堡連在了一起。
這也是為何,從地圖上可以看到,當堅固的迪奧多西牆延伸到北端時,忽然有個突兀的大轉彎,然後接上布拉赫奈區的城牆。
布拉赫奈牆變成狄奧多西牆的一部份,而狄奧多西牆「理論上」該存在一段通往金角灣的原城牆,則從此湮沒於歷史之中。
在十一世紀後的科穆寧王朝開始,歷代皇帝將布拉赫奈區當作宮闈重地,皇帝所居和政府所在,多數集結於此。頗有點「天子守國門」的特色。布拉赫奈牆的防禦工事也多次加固。
布拉赫奈牆因為這些所費不貲的加強,似乎比其他迪奧多西牆還高還厚,但總體上說,布拉赫奈牆還是不及其他「原.狄奧多西牆」的段落。
這是因為,布拉赫奈區的防禦結構並沒有其他段落完整。例如,這裡是整段陸牆中,「唯一不存在護城河或壕溝」的段落。
因此,當我們看到第四次十字軍的陸地攻勢,集中在布拉赫奈牆時,就不會感到意外了:光是不用跨越護城河,就可以讓破城的難度大大降低了。

&
圖片一:紅框處為布拉赫奈區所在
圖片二:布拉赫奈牆與舊狄奧多西牆連接的地方,裡側就是紫衣貴族宮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en.png"
Wiki Commons, "Constantinoplewalls1.jpg"
資料來源:
Stephen Turbull, "The Walls of Constantinople, AD 324-1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