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眼中,我是一個勇敢、有冒險心的人。
經歷英國、中國、越南三地的海外職涯,嫁給法國人,成爲全職媽媽以後開始一人的網路創業。
從這些層面看,確實是蠻符合朋友的描述。
但我覺得自己很膽小。
比如每次回台灣,我都很想要一個人騎機車去北海岸坐坐,或者搭公車到擎天崗散心,但光是要一個人出發就會讓我猶豫再猶豫。
那些看起來很日常的小事,反而對我造成了巨大壓力。
有時候我也在想,一個膽小的人,是怎麽經歷這些年在海外起伏跌宕的生活,和各種人生重大的選擇。
如果要説有什麽自始自終都適用的,大概有兩點。
第一,爸爸的職涯經歷告訴我,想要什麽就去做,不要留下遺憾。「盡人事,聽天命」是他最常說的一句話。(爸爸的職涯發展也很精彩,以後有機會細説)。
第二,每一次站在十字路口,我都强烈感知到這個是我要的,「非它不可」的心情。
▉ 台大畢業的無頭蒼蠅,抓住留學這根救命的稻草
台大財金畢業以後,我找不到工作(更準確地說,是連找工作的都覺得很慫),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幹嘛。
爸爸給了我一條路,叫做出國讀碩士。資金已經准備好了,剩下的只能靠自己。
當時我對出國留學這件事情一無所知。
但在短短6個月内,我一邊全職實習,一邊高分考取托福和GMAT,利用手邊的資源拿到了台大教授和倫敦商學院校友的推薦信,沒有使用留學代辦機構,憑著一己之力拿到了歐洲房地產領域内頂尖學校的offer。
一直到工作很多年後,因緣際會和一個也想申請我就讀學校的朋友對談時,我才知道原來這些學校的錄取率並不高。
但那時候的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原來面對的是大魔王,也壓根沒想過「申請不上」這個選項,而是「我一定要去。」
▉ 為愛裸辭,只是不想後悔
在上海工作期間,作爲團隊最年輕的成員和唯一的台灣人,儘管帶著高敏内向的特質,我還是很快在全部都是老鳥的團隊中站穩脚跟。
工作3年,月薪已經來到1.8萬人民幣,頭銜也升了一階。
在這樣大好的形勢下,我決定裸辭工作,奔赴在北京的本先生,結束一個月才見面一次、長達3年半的異地戀。
當時所有同事都覺得我的腦袋壞掉了,怎麽會想要做出一個如此冒險、拿自己前程開玩笑的決定,甚至還要和這個法國老外同居。
他們評價北京老外私生活都不檢點,因此非常擔心我,甚至强烈建議我和本先生分手,他們會再幫我介紹一個上海本地的好男生。
但我完全沒有因此動搖,或者擔心過找工作的事情。
因爲我認爲,本先生是那時候我認爲值得在感情上再進一步的對象,我不想因此錯過和後悔。
後來去了北京,不到2個月,我就加薪30%,加入了中國最大也是最前沿的房地產科技公司—鏈家(現在的貝殼集團),並在隔年,和本先生結婚了(很多年後他才告訴我,其實他本來不覺得自己會結婚😂)。
▉ 當出走成了唯一的出口
在北京工作的第2份工作,因爲看不見發展前景還有被低估的薪資,也實在受不了主管持續針對我台灣人的身份、對客戶的性騷擾置之不理,我極度想離開,甚至幻想自己趕快懷孕就可以暫離開職場。
但我所屬的商用不動產領域,更好的機會其實都在上海,北京職業機會寥寥可數。好長一段時間我都覺得好絕望,擔心自己是不是就要被困住了。
偶然一次和前同事聯繫,從他的約會對象(超級弱連結 囧)的口中瞭解到,WeWork正在亞太區搭建房地產企業諮詢團隊的機會。
我用了6週的時間,通過6輪面試,從人資、部門主管、亞太主管,甚至還特別飛了一趟上海和全球業務線的負責人見面,和當時團隊内的所有成員都1-1聊過。
在極度的煎熬中,我拿到了薪資翻倍、在上海的offer,獲得我後來職業生涯中最有滿足感的一份工作,而且同時間,也鼓勵本先生積極探索機會和我一起走。
2019年5月,本先生真的也成功内部轉職,我們兩個人同時一起搬到了上海。
當時也沒有想過「如果離不開北京怎麽辦?」,只有「老娘一定要去!」
▉ 我不想只是誰的媽媽
2022年秋天,我們已經大致確定越南就會是我們的下一站,我會成爲依親者/全職媽媽這件事情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儘管我大可以只是完全以孩子爲重心就好,但是我不甘心。
我真的很想知道,離開了外商光鮮亮麗的工作,我到底還有沒有出路。
於是我開始了白天顧小孩,晚上創業的生活節奏。
作爲一個網路行銷和創業小白,我花了大價錢加入創業課程,並老老實實地按照老師的建議搭建FB社團。
每天晚上把愷愷放睡以後,我就一路從8、9點一路工作到凌晨,持續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
這段期間,我大量通過弱連結和免費諮詢的邀約收穫了第一批種子客戶,然後發現自己徒有工作經驗但缺乏職涯諮詢的框架,於是又在2023年加入了職游的職涯諮詢師培訓,進行了爲期3個月的課程。
同時間,因爲本先生的公司對國際搬家缺乏經驗,我還在焦頭爛額扮演專案經理的角色,處理從簽證、搬家公司、行程預定、越南租房的種種事情。
2023年5月,我們終於按照預定時間抵達越南,讓本先生能夠順利開展工作,我則是在停留2週以後,獨自帶愷愷回台灣過暑假和等待簽證,然後在8月份再次回到河内,慢慢安置家裡,陪伴開開度過開學的病毒碼刷新和適應過程。
並且無論是在台期間,還是回到河内以後,職涯諮詢事業雖然只是緩慢增長,但卻也未曾停下脚步,還是做了許多嘗試。
現在回想起來,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麽辦到的,但我就是做到了。
就只是因爲我保持著一個强烈的信念:「這可能是我們一家能離開中國最好的機會了,我必須把握,但我就是不想只是一個全職媽媽!我想擁有可以一邊照顧孩子、一邊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工作。」
|
與其説我是一個勇敢的人,倒不如説我對渴望很誠實。
渴望幫助我描繪出理想生活,帶領我穿越恐懼,不再擔心於未來,而是聚焦在當下,關注到底我還能做些什麽,往那個畫面更進一步。
過程中並不總是堅定不移的,和經常會有自我懷疑和不安的時刻。
我其實沒有戰勝恐懼,我只是學會帶著恐懼往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