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長城和君士坦丁堡比較起來誰厲害?這是本板最近有很多讀者問的問題。
島嶼人認為,不同類型的東西無法比較,君士坦丁堡作為首都,與萬里長城的性質本就全然不同。君士坦丁堡該對標的對象是北京城一類的首都。羅馬史上與萬里長城比較類似的東西,應該是各式邊境防禦系統,稱之為Limes,以及哈德良長城之類的邊境城牆。
基於離北京城不遠也有長城,那這一小段長城總算在東羅馬史上有個對標物:應該是五世紀建成的「阿納斯塔修斯之牆」(Anastasian Wall),或稱之為「色雷斯長城」(Long Wall of Thrace)。
色雷斯長城距離君士坦丁堡約64公里,同樣橫跨整個海岬,作用很簡單:暫時阻擋一下外敵的攻勢,替君士坦丁堡防禦爭取時間。
這道56公里長、平均5公尺高、3.3公尺厚的防禦系統,最後的結果是——並不是很有用。
這是因為色雷斯長城太長,加上東羅馬資源越來越捉襟見肘,無法負擔整段長城的守衛人力。故在七世紀之後,就逐漸廢棄了。
明代長城防禦體系距離色雷斯長城近千年之久,時空背景都全然不同,自也不能輕易比較。
不過從色雷斯長城的例子可以看出的是,「長城」的防禦體系要有效發揮,牽涉到非常龐大的人力物力動員,背後的行政、運輸等諸多環節也是不可輕視的。數千公里以上的明長城體系所需的資源,更是非同小可。
基於這樣的物資現實,長城本來就相對容易攻破。羅馬長城的戰略目標通常也不是要「全然阻隔外族大軍」,而是「擋一下爭取時間」。就看決策當局衡量成本效益,覺得那「爭取到的時間」值不值得。
&
圖片一:清末的萬里長城照片
圖片二:色雷斯長城地圖
圖片來源:
Wiki Commons, "Greatwall large.jpg"
Wiki Commons, "Anastasian Wall path.sv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