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都是「年度大掃除式」的回顧:整理作品集、封存舊專案,一兩年才來一次。
直到最近我在寫一篇論述時,在使用 Obsidian 的操作下,徹底用卡片盒筆記法的原子化來拆解每個章節段落,才發現:原來回顧可以不是一個「年度任務」,而是思考過程本身。
本篇重點:
- 卡片盒筆記法如何透過「拆解+重組」激發新想法
- 為什麼「高頻回顧」是知識持續創新的關鍵
什麼是原子化筆記?
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是兩個動作:
1. 拆解(原子化) 每個章節的小段落,我都拆成一張卡片,每張卡片只描述一個觀點。但拆解只是第一步而已,沒有重組就只是一堆碎片。
2. 重組(連結) 關鍵在於重新連結,像 Obsidian 裡的雙向連結,或是畫一張組織架構圖。當我要加入新觀點時,我會去看:它該放哪裡?跟哪些卡片有關聯?

這就像是把知識解構成原子,但原子之間必須有鍵結,才能形成分子、形成結構。
推薦 Obsidian 好用外掛 : Enhanced Canvas
在用畫布建立組織架構的同時,自動把有關聯的卡片建立鏈結。
搭配內建的 Canvas 畫布功能,在畫布上排列一張張的原子化筆記,只要畫上線條,自動建立連結。連結的方式會是用屬性(YAML)的方式建立在卡片中。

搭配內建的 Canvas 畫布功能,在畫布上排列一張張的原子化筆記,只要畫上線條,自動建立連結

連結的方式會是用屬性(YAML)的方式建立在卡片中。
為什麼高頻回顧,是知識成長的關鍵?
盧曼先生(Niklas Luhmann)在他的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裡,其實一直強調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重點:記得常常回去看舊卡片。
他把知識看成一個動態的網絡,會不斷生長變化。每次你學到新東西,要讓它跟舊知識「對話」,也就是產生連結,這個的過程,就是高頻回顧。
他甚至把自己的卡片盒稱為「對話夥伴」,因為每次翻閱舊卡片時,都像是在跟過去的自己對話,問:「這個新想法,跟你當時想的有什麼關係?」
卡片筆記法為什麼能做到高頻回顧?
因為它有個神奇的「視角切換」機制:
- 點進卡片 = 深入寫一個段落的細節
- 退出來 = 看整個章節的流暢度
- 要加新想法 = 必須找它該放哪裡
這是工作時自動發生的,不是像以前要特意去排程年度大整理。這裡再舉一個案例對比,如果我現在正在寫的,是像論文這樣需要半年一年才能夠完成的,或者說一些大型的年度報告書:
線性 vs 網狀的差異
線性寫作:從第一章寫到第十章之後,如果要加入新的第十一章,了不起回顧一下第九、十章,然後接著續寫十一章。因為第一、二章可能都是一年前寫的了,很容易就忽略了。
網狀結構:每次加入都要思考一定位,每次找位置時,就得掃一下周邊的卡片,自然也就回顧了,也會再次思考新卡片與舊卡片之間的關聯。
如果使用 Obsidian 更方便,有了卡片連結,或者設定標籤,能快速找出,與這張新卡片有關的舊內容。
最有趣的是,兩個月前剛學的概念,跟今天正在想的問題,它們可能就會碰撞出火花。但如果等一年後才回顧,這個連結的契機就過了。
所以,盧曼說的「高頻回顧」其實是:
讓「拆解+重組」變成寫作流程的一部分。
當你每次寫了張新卡片時,就會自然地:
- 思考要放在哪個位置
- 翻一翻周邊的舊卡片
- 問自己:這個新想法,跟之前想的有什麼關係?
每一次的翻閱,就是讓新舊知識不斷對話。
當過去的記憶融入新的思考流程時,或者新的觀點要融入進已有架構時,創新就會在那些意外的連結中自然湧現。

尼克拉斯・盧曼(Niklas Luhmann),卡片盒筆記法(Zettelkasten)創始者。
我最近在研究「AI 時代的卡片盒筆記法」,想看看如果加上 AI 能幫我們整理、連結、重組時,這卡片盒筆記法能不能更簡單的建置、有更多元的應用。
如果你對這些話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我會持續分享實作經驗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