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方治理升級行動計畫(白皮書試行版)
一、問題不是沒錢,而是制度爛掉
台灣的地方政府每年預算動輒數百億,
但基層建設卻老舊、進度慢、品質差。 公園、運動中心、泳池可以十年不更新; 工程延宕三年五年沒人問責。
真正的問題,不是資金不足,也不是公務員懶惰,而是制度獎勵「不出事的人」,懲罰「想做事的人」。 這讓政府變成一台怕動的機器。
二、我們的目標:建立「公開到痛、負責到底」的政府
我們要的不是革命,而是重啟政府的設計。
一個會公開、一個會負責、一個能行動的體制。
核心原則只有四句話:
- 公開到痛:預算、標案、進度全面上網,即時透明。
- 單一責任:每個案子只有一位對外負責人。
- 成果升遷:升官不看年資,只看結果。
- 公民共治:部分預算交由公民投票決定。
三、制度設計:從芬蘭學透明、從新加坡學效率
我們參考四個先進國家的治理模式,
重新設計一套台灣版的制度結構。
1️⃣ 公共工程透明儀表板
所有建設進度、預算、承包商、照片、驗收報告自動上傳。
延宕或變更即亮紅燈,全民監督。
2️⃣ 單一責任官制度(SRO)
每個重大工程指派一名法定責任人,
進度、品質、延誤全都與升遷掛鉤。
3️⃣ 公務員績效評核新制
成果佳者升遷加分,連兩年墊底者調職。
績效以進度準時率、工程品質、民意滿意度為核心指標。
4️⃣ 公共採購重品質、不再拼低價
廢除最低價制,採「最有利標」評選:
技術 50%、成本 30%、價格 20%。
5️⃣ 公民預算制度
地方年度預算的 3–5%,交由居民提案、投票、決定。
讓人民真的能「決定要蓋什麼」。
四、推動路線:從地方開始,帶動全國改革
🏁 第一階段:新竹試行(2025–2026)
- 導入「透明儀表板」與「責任官制度」
- 公開十大工程資料與進度
- 試行公民預算 1%
- 每月公開成效報告,供媒體與議員監督
⚙️ 第二階段:全國推廣(2027–2030)
- 推動三部修法:
- 《政府採購法》 → 強化公開與問責
- 《地方制度法》 → 建立責任官與透明義務
- 《公務員考績法》 → 將成果導向入法
- 擴展儀表板制度至全國各縣市
🚀 第三階段:制度常態化(2030 以後)
- 成立「透明治理中心」統一平台
- 各縣市公布工程 KPI、延宕率、民意評價
- 打造亞洲第一個「全民監督政府系統」
五、我們的行動計畫:讓白皮書成為現實
- 向立法院與地方政府提出白皮書提案
- 要求行政院試辦「透明治理計畫」
- 成立跨黨派地方改革委員會。
- 公民行動網絡建立
- 成立「台灣地方改革倡議團隊(TLRI)」
- 建立社群平台「透明台灣」,讓公民追蹤政府進度。
- 媒體與教育
- 舉辦座談與短片行銷:「政府不是不能改,只是沒人設計。」
- 讓年輕人看到參與政治的正面價值。
六、結語:從新竹開始,改變全國
台灣的民主成熟了,但制度老了。
我們該重新設計這台民主機器, 讓它再次為人民運轉。
我們不屬於任何政黨,
我們只屬於台灣的未來。 改革不是罵出來的,是設計出來的。
現在,就是設計的時刻。
讓新竹成為起點, 讓透明與效率,重新定義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