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1:識局、飾局、破局:專案高手的三重修煉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從識局開始:戰場在開局前

清晨八點半,電梯門開啟。

阿倫夾著筆電走進會議室,桌上滿是新印出的提案簡報。 他瞄了一眼標題:「AI導入專案規劃」。

CEO語氣高昂:「AI是趨勢,我們得快點跟上!」

CTO雙手交叉,語氣平穩:「我們連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沒定義清楚。」

CFO一邊翻資料,一邊皺眉:「預算和報酬率誰算過?」

阿倫靜靜看著三人,腦中閃過一句話:

「這不是會議,而是一場價值與權力的角力。」

他悄悄在筆記本上寫下三個字:

目的、勢、關係人。

這是他多年在專案戰場上學會的原則。

沒釐清這三件事前,所有的討論都只是噪音。

他看著窗外的城市,心裡默默地說:

「要贏,不是看誰做得快,而是誰看得清。」

raw-image



三要素:目的、局勢、關係人

專案為什麼會失敗?

不是因為大家不努力,而是因為方向錯、勢判斷錯、人搞錯。

CEO要聲勢、CTO要穩定、CFO要報酬

三個人三種語言,卻都在談「成功」。

阿倫沒有插話,他觀察每個人的語氣。

誰在引導、誰在回應、誰只想自保。

這些微妙的互動,遠比任何KPI都更重要。

他想起自己剛當PM的第一年,

總以為專案的核心是「計畫與進度」。

直到一次大型失敗,他才明白——

專案不是在Excel裡完成的,而是在「人心與權力流」中推動的。

他對自己說:

目的不清,就像在霧裡開車;勢亂,人心就會散。」

識局,不只是分析問題,

而是理解人背後的動機與恐懼。


識局的第一步:減熵思維

晚上十點,辦公室燈光昏黃。

白板上,阿倫寫下一個字:「熵」。

「當關係人越多,能量就越被分散。越多意見,越多噪音。」

他對團隊說:「我們先聚焦三個人——CEO、CTO、CFO。」

「那其他主管呢?」有人問。

「等第一階段原型出來,再邀他們。」

同事小林皺眉:「這樣會不會得罪人?」

阿倫笑了:「做專案最怕不是得罪人,而是讓所有人都不開心、事卻沒做成。」

他深知「減熵」這件事,不只是策略,而是勇氣。

每少一個干擾,就多一分清晰;

每縮一個範圍,就多一分可控。

他在筆記裡寫下:

「破局的第一步,是先讓雜音變少。

這是他多年累積出的生存法則。

raw-image



化繁為簡:三種典型策略

一、權力集中型:單點突破。

有次CEO拍桌:「明天上線!」

阿倫不爭辯,只問:「如果三天內當機,誰負責?」

空氣瞬間靜止。

CEO頓了一下,語氣轉柔:「那先給你一週測試期。」

他沒有迎合,也沒對抗,

只是讓現實自己說話。

raw-image


二、多關係人衝突型:限縮範圍。

另一場會議裡,CFO擔心預算,CTO怕工期延誤,CMO急著上市。

阿倫打開簡報:「不如我們先做小版本試行,用數據說話。」

眾人對視後,沒人再反對。 因為數據,沒有立場。

三、共識模糊型:聚焦交集。

當大家都在喊「要創新」,卻沒人說清楚「為什麼要創新」,

阿倫就提議:「先做技術驗證,結果會告訴我們答案。」

模糊不再可怕,因為他用行動創造了清晰。

「減少一個人,就是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混沌與混亂:別急著提案

CEO興奮地說:「我們一定要搶AI市場!」

阿倫看著他,語氣平靜:

「老闆,我們希望AI解決哪個問題?」

沉默三秒。

CTO輕聲說:「也許先研究看看競品怎麼用。」

CFO補一句:「那我們先觀察一季。」

阿倫微笑:「沒問題,那就先做市場研究報告。」

這一刻,他什麼都沒提案,但專案重新站回現實。

在筆記本的一角,他寫下:

「混沌,是方向不明;混亂,是方法太多。

破局,不是提出方案,而是讓方向先變清楚。」

他懂得:提案時機錯了,再好的點子也會死。


破局象限法:讓局勢往右下角移動

隔天早晨,阿倫在團隊會議上畫出一個象限圖。

「橫軸代表需求清晰度,縱軸代表關係人數量。」

他拿著筆,笑說:「左上角是地獄,右下角是天堂。

我們的任務,是讓專案一路往右下角走。」

同事笑問:「那我們現在在哪?」

他淡定回答:「在煉獄。」

笑聲爆出,氣氛瞬間鬆開。

但那天起,團隊真的開始使用這個象限。

每次討論結束,他們都問:「我們今天有沒有往右下角移一點?」

那成了團隊文化,也成了阿倫的管理哲學——

任何專案,只要能往右下角走,成功率自然上升。


實戰案例:組織重整的破局

那是一場真實的硬仗。

阿倫空降進一間年營收成長200%的科技公司。

公司有三千名員工,但研發團隊被分散在十多個部門,

每個部門都自稱「急迫」,卻沒有人對整體品質負責。

第一次開會時,業務部門抱怨:「RD都不懂客戶需求!」

客服說:「產品太不穩了!」

行銷說:「改版太慢,我們怎麼推!」

阿倫聽著,心裡卻浮現一個念頭:

「大家不是真的對彼此不滿,而是對混亂無能為力。」

他先去找CIO與COO:「我可以解決品質問題,但需要整合權。」

兩人對看一眼,終於點頭:「我們等這句話很久了。」

接下來兩週,他一個個拜訪主管。

聽他們發洩、釐清訴求、記下共通點。

最後他發現,大家唯一的共識是——「想要穩」。

於是他提出方案:

「讓部分RD回歸中央研發團隊,我負責品質與流程;

而部門端仍保留需求決策權。」

結果出乎意料地順利。

沒人反對,因為他不是奪權,而是「幫大家省心」。

「真正的破局,不是對抗,而是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能贏。」


務虛與務實:掌握決策節奏

提案當天,阿倫的簡報標題是——

「短期務實 × 長期務虛」。

第一階段:提升系統效率20%。

第二階段:以成果作為品牌聲量的展示。

CEO眼睛一亮:「實在又有故事性。」

CFO也笑了:「分階段撥款,我放心。」

這一刻,他知道自己找到了節奏。

務實滿足績效;務虛創造聲勢。

提案不是說服,而是節奏的藝術。

他明白,若想讓不同性格的人都點頭,

就要懂得「先讓他們在節奏裡看見自己」。


識局、飾局、破局的修煉

夜深人靜,阿倫合上筆電,在筆記本上寫下:

識局、飾局、破局

他想起這幾年的專案歷程:

從無序到秩序、從被動到主導、從孤軍奮戰到帶動整個團隊。

識局,是看懂局勢與人心;

飾局,是降低複雜度、創造行動空間;

破局,是當一切準備就緒時,輕輕一推,讓事情自然發生。

他終於懂了:

真正的高手,不是掌控局,而是讓局為他所動。


結語:沒出手前,局已傾向於你

專案順利上線。團隊在會議室拍照慶功。

阿倫退到角落,看著年輕成員笑著比讚。 手機亮起,是CIO的訊息:「好局,漂亮的破。」 他笑了笑,刪掉訊息,靜靜關燈。

那一刻,他想起多年前自己初入職場時的模樣——

滿腔熱血、急於證明自己、卻常被現實打得遍體鱗傷。

如今他明白,真正的成熟,不在於懂多少工具, 而在於懂得等待「勢成」的時刻。

高手不在出手快,而在出手前,局已為他所傾。」

raw-image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1. 「破局的第一步,是先讓雜音變少。」
  2. 「目的不同,策略永遠不會一致;勢亂,人心就散。」
  3. 「減少一個人,就是多一分成功的可能。」
  4. 「混沌時提案,就是在霧裡開車。」
  5. 「識局,是看懂人心與權力流;破局,是讓局為你所動。」
  6. 「專案不是在Excel裡完成的,而是在人心裡推動的。」
  7. 「高手不是掌控局,而是讓局自然傾向自己。」
  8. 「務實讓人放心,務虛讓人心動。」
  9. 「提案不是說服,而是節奏的藝術。」
  10. 「真正的破局,不是對抗,而是讓每個人都看到自己能贏。」
  11. 「懂局的人,不爭,也能贏。」
  12. 「減熵,不是減人,是讓能量集中。」
  13. 「在霧中找方向的人,永遠領先只會加速的人。」
  14. 「高手不在出手快,而在出手前,局已為他所傾。」
  15. 「識局,是觀察的藝術;破局,是時間的信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58會員
347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10/31
你是否曾努力工作、成果亮眼,卻總被上級一句「還不夠成熟」打回票? 在組織裡,光會做事不夠,還要懂得「看勢」。 這篇文章帶你看懂權勢與局勢的底層邏輯:從垂直權力到水平影響力,從順勢、借勢到造勢,學會經營利害關係人、設計會前會劇本,讓你不再被動執行,而能成為推動風向的那個人。
Thumbnail
2025/10/31
你是否曾努力工作、成果亮眼,卻總被上級一句「還不夠成熟」打回票? 在組織裡,光會做事不夠,還要懂得「看勢」。 這篇文章帶你看懂權勢與局勢的底層邏輯:從垂直權力到水平影響力,從順勢、借勢到造勢,學會經營利害關係人、設計會前會劇本,讓你不再被動執行,而能成為推動風向的那個人。
Thumbnail
2025/10/30
當專案卡關時,問題往往不在技術,而在人。 本文以「三層階梯溝通法」——理想解、實務解、權力解,解析專案中最難也最關鍵的溝通藝術。 你將學會如何在不同層次的需求間切換:用理性對焦目標、用人性化解阻力、用策略借勢推進,讓專案不靠權勢也能順利完成。
Thumbnail
2025/10/30
當專案卡關時,問題往往不在技術,而在人。 本文以「三層階梯溝通法」——理想解、實務解、權力解,解析專案中最難也最關鍵的溝通藝術。 你將學會如何在不同層次的需求間切換:用理性對焦目標、用人性化解阻力、用策略借勢推進,讓專案不靠權勢也能順利完成。
Thumbnail
2025/10/29
在職場裡,推不動的專案、過不了的提案、被誤會的努力, 背後常常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信任斷線」。 本文以真實職場故事出發,帶你看懂人性的五大需求、 學會ACE法則(Attain、Commit、Escalate), 打造讓人「敢交付」的職場信任力。
Thumbnail
2025/10/29
在職場裡,推不動的專案、過不了的提案、被誤會的努力, 背後常常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信任斷線」。 本文以真實職場故事出發,帶你看懂人性的五大需求、 學會ACE法則(Attain、Commit、Escalate), 打造讓人「敢交付」的職場信任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總結一下目前有的素材: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3:資料集載入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4:定義資料清洗的函數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5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總結一下目前有的素材: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3:資料集載入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4:定義資料清洗的函數 AI說書 - 從0開始 - 105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 AI說書 - 從0開始 - 87 說:Wang 等人 2019 年的論文,提供了合理答案的選擇 (Choice of Plausible Answers, COP
Thumbnail
我想要一天分享一點「LLM從底層堆疊的技術」,並且每篇文章長度控制在三分鐘以內,讓大家不會壓力太大,但是又能夠每天成長一點。 回顧 AI說書 - 從0開始 - 87 說:Wang 等人 2019 年的論文,提供了合理答案的選擇 (Choice of Plausible Answers, COP
Thumbnail
序幕 又來到一年一度的年中的時刻了, 不免得要來復盤一下今年的軟體學習與開發上面有了哪些的進步與轉變, 很有意思的是今年加入了AI的元素, 其實早在去年我們就分享了一篇「【🔒 江湖一點訣】關於寫作,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但你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很厲害」, 裡面包含了我們長期累積的心得之外, 早就已經
Thumbnail
序幕 又來到一年一度的年中的時刻了, 不免得要來復盤一下今年的軟體學習與開發上面有了哪些的進步與轉變, 很有意思的是今年加入了AI的元素, 其實早在去年我們就分享了一篇「【🔒 江湖一點訣】關於寫作,你不需要很厲害才開始,但你從現在開始就可以很厲害」, 裡面包含了我們長期累積的心得之外, 早就已經
Thumbnail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Thumbnail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Thumbnail
演講邀約 請EMAIL: godlovesyou127888@gmail.com 祝您和您全家 平安 喜樂 健康 shalom mr. gary
Thumbnail
演講邀約 請EMAIL: godlovesyou127888@gmail.com 祝您和您全家 平安 喜樂 健康 shalom mr. gary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Thumbnail
邏輯,是幫助我們判斷事理的重要因子。本篇我們將從表述、系統、思維下手來探討如何透過邏輯來幫助我們看清問題,甚至是解決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