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專案成功靠的是努力,其實靠的是「懂勢」
那一年,Alan剛升任專案經理。
他滿懷熱血,終於從「執行者」變成「負責人」。
那是他夢寐以求的位置。他熬夜盯報表、修改簡報、帶團隊衝刺,幾乎沒有週末。
每一個里程碑他都守得完美,KPI 全綠燈,時程零延誤。
他以為,只要努力夠多、成果夠亮眼,就能被看見。
但那天例行會議,老闆只淡淡說了一句:「技術不錯,但你還不夠成熟。」
那一瞬間,Alan像被釘在原地。
那句「不夠成熟」在他腦中反覆迴盪。
他不懂—— 為什麼完美的數字,換不來一句肯定?
下午另一場會議上,業務主管只說了一句:「這客戶是關鍵案,要讓他開心。」
老闆立刻點頭批准,甚至調整了預算。
Alan在旁邊靜靜看著,心裡出現一種刺痛:
原來,決定一件事能不能成的,不只是資料和邏輯,還有『勢』。
他開始觀察那些真正能影響決策的人——
他們的語氣不急不徐,說話總能踩在風口上。
他們不一定最懂技術,也不一定最努力, 但他們懂得「用老闆的眼睛看世界」。
那天晚上,Alan在筆記上寫下:
「努力讓我能被看見,但懂勢,才能讓我被聽見。」

理解「權勢」:看清權力結構,找到真正的推力
幾週後的一場例會,Alan突然注意到一個細節。
副總在台上講話,台下的人忙著抄筆記;
但當總經理特助插話:「這部分上週總經理提過,可能要調整。」
整間會議室的空氣瞬間改變,連副總都停下來點頭。
那天回到座位,他在筆記本上畫了一張簡單的圖。
一條垂直的線代表「職位帶來的權力」, 另一條橫向的線,
代表「靠近權力的人所擁有的影響力」。
他突然懂了:
「真正推動決策的,不是位階,而是影響力。」
有些人不在金字塔頂端,但他們的意見能改變方向。
他們是「風口的人」——懂得在哪裡、用什麼角度、說給誰聽。
那之後,Alan不再只跟上級匯報,而是開始「經營」。
他學會觀察:誰能直接進老闆辦公室?
誰的話能改變老闆的表情?
他開始請那位特助喝咖啡, 也主動與人資、財務建立信任。
不為私交,而是為了理解「決策網路」的節點。
慢慢地,他感受到微妙的變化。
過去要爭的資源,不必再一再解釋;
老闆聽到他的建議,也會主動問一句:「你有沒有試算過風險?」
那一刻,他知道—— 不是自己變聰明,而是他找到了「影響的軌道」。

洞察「局勢」:用對語言,站在價值鏈的上游
有一次,Alan參加一場跨部門協調會。
業務主管語氣強硬:「這客戶一千萬的訂單非接不可,下週三要交付!」
技術主管立刻反擊:「不可能!團隊已經加班兩週了!」
雙方火氣漸起,空氣裡全是壓力。
Alan坐在一旁,看著這場「價值錯位的戰爭」。
他想起前幾週畫的那張「權力線」,心裡浮現另一個問題——
到底是誰決定了『重要』?
他站起來,語氣平穩地說:
「我手上有三個案子,一個三千萬、一個兩千五百萬,還有一個戰略客戶案。
如果這新案要插進來,我們得討論哪個能延後一週。
只要協調好,我能讓四個案子都交得出來。」
業務主管愣了三秒,終於點點頭:「好,我來跟客戶談。」
那天之後,Alan終於明白一件事:
溝通不是表達你的困難,而是對齊對方的價值。
他在筆記上寫下那句話:
「你談客戶,我就談客戶;你談營收,我也談營收。
當我們說同一種語言,對話才有可能被聽見。」
從那天起,他不再說「人力不足」,而是「要確保品質,我需要三天的調整」。
他不再強調「成本增加」,而是「這樣可以為公司節省長期維護成本」。
一樣的內容,不同的語言,產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組織裡,你的位置往往決定你能談的高度。
當你開始用「上游價值」的語言說話,你就能在局勢中站穩腳步。
因為真正的對話,不在於誰說得多,而在於誰懂得用對單位。

掌握「勢」的三階段:順勢、借勢、造勢
隔週,公司宣布年度策略:「全面導入 AI 轉型」。
群組裡一片嘆息:「又來一波口號。」
Alan卻默默打開他的提案書,把「報表自動化」改成「AI 智慧分析專案」。
並在簡報封面加上一句:「這將是公司 AI 戰略的第一步。」
提案會當天,主管笑著說:「這方向和公司策略一致。」
Alan心想:「這就是順勢。」
但他沒有停下來。
他又加上一句CEO上週說過的話:「資料是公司的燃料。」
那一刻,全場氣氛改變了。 他明白——
「借勢,就是用對方的話,說出你的價值。」
然而,真正的高手不只順風而行,而是能「造風」。
會議前,他請特助喝咖啡,聊到:「這案子如果成功,能替公司打開AI應用的第一步。」
開會當天,特助在老闆耳邊低語:「這案子蠻有前瞻性的。」
老闆微笑頷首。
那瞬間,風向已經改變。
Alan開始懂了,「勢」並不是外在的運氣,而是一種可經營的力量。
造勢不是操弄,而是讓正確的事,有機會自然發生。

進階篇:佈局的策略實戰
某天,公司召開「十年轉型策略會議」,
二十位跨國高層、十幾個不同部門,一場會議決定公司未來方向。
主持人——是三十歲出頭的Alan。
主管只留下一句話:「想成功,記得先開『會前會』。」
Alan一開始不懂,後來逐漸明白:
正式會議的勝負,往往在會前就決定了。
他開始行動。
先找CEO談「利潤成長」:「這策略能讓毛利率提升3%。」
再找CFO談「ROI 與現金流」:「每投入一元,18個月可回收1.3元。」
最後找CMO談「品牌擴散」:「這會增加原生流量與回購率。」
每一次會談,他都不是單純說服,而是對齊。
對齊願景、語言與動機。
正式會議那天,劇本完美上演。
Alan報告到關鍵頁,CEO開口:「這方向很好,我支持。」
CFO接著問:「ROI 我看過,合理。」
CTO補充:「技術上可行。」
CMO再說:「市場推廣沒問題。」
全場點頭,提案通過。
沒人知道,這一切早在三週前就被他安排好。
他不是幸運,而是提前設局。
他回到辦公桌,在筆記上寫下:
「佈局,是讓對的事,看起來像自然發生。」
有時候,所謂的「主導力」不是力量的展示,而是節奏的拿捏。
你不是要贏過別人,而是讓大家都能往你希望的方向前進。
造勢與佈局的心法:從「管理」到「經營」
幾個月後,公司有新專案啟動。
Alan收到一封郵件—— CFO主動推薦他成為主持人。
那位曾經嚴苛挑剔的高層,此刻說:「他懂得整體脈絡,值得信任。」
Alan心裡一暖。
他知道,那不是一次會議贏來的,而是一段關係經營出來的。
從那時起,他養成一個習慣——
每個專案結束,都寄一封感謝信。
不長,幾句話而已:
「感謝您上次的協助,讓專案提早完成。」
「謝謝您的提醒,我們避免了一次風險。」
他沒有追求華麗的辭藻,只想讓對方知道:
我記得你的貢獻。
久而久之,這些人變成他最穩定的風。
在他需要支持的時候,總有人願意幫忙。
他終於明白:
利害關係人不是一次性的合作對象,而是長期的夥伴。
管理,是控制關係; 經營,是累積信任。
而信任,才是專案推進的真實動力。
你不必每天造風,但要學會守風。

結語:造勢是修煉,不是手段
夜色中,Alan走出公司。
城市的燈光映在玻璃門上,他看到自己的倒影。
那個從前埋頭苦幹、總想「證明自己」的年輕人,如今已變得沉穩。
他想起那句話:「技術不錯,但你還不夠成熟。」
如今他懂了—— 成熟不是年資,而是能看懂人與局。
是懂得「什麼該堅持、什麼該等待、什麼該提前佈局」。
他深吸一口氣,心裡有種平靜。
因為他知道: 努力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懂勢,才是讓努力被看見的橋樑。
順風的人走得快,造風的人改變方向。
權力是風,關係是風,信任也是風。
而真正的高手,不等風來——他們用真誠與洞察,自己成為那一陣風。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努力讓你能被看見,但懂勢,才能讓你被聽見。」
- 「機會不是給準備好的人,而是給懂得造勢與提前佈局的人。」
- 「權力不是壓人,而是影響的槓桿。」
- 「你談客戶,我就談客戶;你談營收,我也談營收。」
- 「對話不是抱怨,而是價值對齊。」
- 「成熟不是年資,而是看懂人與局的能力。」
- 「管理是控制關係,經營是累積信任。」
- 「造勢,不是操弄,而是讓對的事,看起來像自然發生。」
- 「佈局,是讓事情照你希望的方向流動。」
- 「順風的人走得快,造風的人改變方向。」
- 「風看不見,卻能推動船;信任看不見,卻能推動專案。」
- 「權力是外在的勢,信任是內在的勢。」
- 「真正的高手,不等風來——他們自己成為那一陣風。」
- 「會前會不是應酬,而是提前經營共識。」
- 「努力是必要條件,但懂勢才是充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