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卡關,問題不是技術,是人
那天早上九點,會議室裡的空氣幾乎可以用手摸到緊繃。
白板上密密麻麻的箭頭與流程,彷彿一張誰也解不開的結。
PM Alan 投影出進度表,語氣平靜卻藏著壓力:「目前開發進度85%,預計延後一週。」話一落地,空氣炸開。
「延一週?那我的廣告檔期要重排!」行銷主管皺眉,語氣裡藏不住焦慮。
「你要我怎麼辦?」研發主管立刻反擊,「系統還有三十幾個bug沒修完,要我怎麼上線?」
兩人各執一詞,會議室的溫度快速升高。
Alan坐在正中間,筆尖停在筆記本上。
他沒有立刻說話,只默默在頁面上寫下一行字——
「專案會卡,不是因為技術太難,而是因為人太真。」
那一刻,他忽然覺得自己像個指揮家。
樂譜沒錯,但樂手各彈各的調。
要讓專案動起來,不只是修技術的錯音,更要讓人重新聽見彼此的旋律。

識人之道:先搞懂誰才是關鍵人物
會議結束後,Alan一個人留在會議室。
他拿起白板筆,畫了一個大圈,寫上「利害關係人」。
又在裡面分成三層:公司級、BU級、部門級。
每個圈裡的名字他都仔細思量。
「CEO、財務長、行銷總監、客服主管……」
他邊唸邊在腦中想像他們的臉與語氣。
「這次專案不是只看任務完成,而是看誰會因為它被影響、被觸動。」
同事小宇湊過來,好奇地看著那張圖:「咦?你為什麼把老闆特助也放進去了?」
Alan笑笑:「因為有時候,決定不在會議裡,而在茶水間。」
那句話說完,小宇愣了一下,笑出聲:「對喔,特助說什麼,老闆都點頭。」
Alan心裡明白——
專案成敗,不只靠計畫,還得靠洞察。
權力,不一定長在位階上,它也可能藏在一個電話、一次午餐、一封CC信件裡。
三個關鍵觀察
一週後的例行會議,平常不會出現的「副理」突然走進會議室。
Alan立刻警覺——這不是巧合。
會後,他打開電腦查看郵件,果然,最新的討論信件多了一個新的CC:總經理特助。
那是一個無聲的訊號。
他靠在椅背上,輕聲說:「風向變了。」
他拿起筆,寫下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多一個名字,就多一個立場。別只看會議內容,要看會議的組合。」
那一刻他終於懂了,利害關係人的管理,不只是圖表或表格,
而是一場「觀察力」的修煉。
利害關係人矩陣
隔天早晨,他在白板上畫出兩軸:
橫軸「關注度」,縱軸「影響力」。
一張張便利貼代表一個人,一個立場,一種力量。
- 高影響、高關注 → 重點管理(老闆、行銷主管)
- 高影響、低關注 → 盡力滿足(財務部門)
- 低影響、高關注 → 資訊透通(第一線工程師)
- 低影響、低關注 → 觀察即可
他看著滿牆的便利貼,心想:
「人越多,聲音越雜,但越雜的聲音,越需要有節奏地整合。」
他轉身對團隊說:「專案不是民主表決,而是權衡。
對上爭取信任,對旁維持合作,對下保持透明。」
這不是管理,而是一種「人心的布局」。

溝通的三層階梯:理想、實務、權力
Alan後來總結出一個模型——「三層溝通階梯」。
每一層都代表一種不同的策略,一種不同的心法。
從「理想解」,到「實務解」,再到「權力解」。
他笑稱這是他在無數爭吵與挫折之後,換來的生存智慧。
第一層:理想解 —— 對齊價值與共同目標
那天,行銷與產品部為預算吵得不可開交。
「沒有廣告預算,再好的產品也賣不出去!」
「沒有穩定功能,再多廣告也是浪費!」
Alan站在投影前,沉默片刻,拿出一張圖表。
「你看,行銷帶來新客,產品提升留存。 我們都是為了同一件事——讓公司賺錢。」
全場靜了幾秒。
行銷主管歎氣:「那我讓出部分預算,但要共享數據回饋。」
Alan微笑,語氣溫和:「成交。」
他知道,這不是贏的時刻,而是「對焦的時刻」。
理想解,是讓大家看見同一個目標,而不是爭誰有理。

第二層:實務解 —— 理解人性與現實困境
理想很美,但現實往往粗糙。
能讓專案往前走的,往往不是邏輯,而是情感。
(1) 妥協
CRM導入案中,業務主管幾乎拍桌:「導這系統,我的業務全跑光!」
Alan沒反駁,只微笑說:「那我們先從老客團隊試行,範圍小、風險低。
導入期我派人駐點協助,確保不影響績效。」
主管皺著眉想了幾秒:「好吧,先試一小區。」
那一刻,Alan體會到一個真理——
妥協不是退讓,而是讓恐懼有台階下。
(2) 交換
研發主管拒絕支援:「我人手不夠。」
Alan靜靜聽完,然後說:「我派兩位測試人員幫你驗流程,你能借我一位開發工程師兩週?」
主管頓了頓,笑了:「這樣行。」
那天,Alan在筆記上寫下:
「要別人動,就得先動自己的籌碼。合作,不是施恩,而是互利。」
(3) 排難
公司系統大當機,唯一能解的工程師Peter說:「我手上三個案子都壓期限,真的抽不開身。」
Alan問:「是哪三個?我幫你協調,看能不能延一個。」
Peter愣住:「你要幫我?」
Alan笑笑:「你解技術,我解人情。」
幾天後,問題解決。
那天晚上,Alan坐在辦公室裡,望著電腦螢幕的倒影,心想:
「真正的影響力,不是讓人服從你,而是讓人願意幫你。」
第三層:權力解 —— 必要時,用制度與勢能推進
有時,人性的柔軟仍無法撼動現實的僵硬。
這時候,就得用第三層的手段——權力解。
(1) 下下策:硬壓
主管拍桌:「我說的就是命令!」
隔天大家照做,但沒人再主動。
Alan在心裡記下:「權力能讓人動,卻不能讓人心服。」
(2) 下策:請上層出面
跨部門爭執,PM請老闆主持。
老闆怒斥:「誰再拖就記過!」
問題暫時壓下,但氣氛僵到極點。
會後,團隊竊語:「PM又打小報告了。」
Alan歎氣:「靠權壓下去的事,終究會反彈回來。」
(3) 上策:黑白臉策略
後來,Alan學會一招——「黑白臉策略」。
他提前找主管:「這次會議你幫我演黑臉,罵我,不要罵他們。」
主管一愣,點頭。
會議中,主管嚴厲:「進度落後太多,Alan,兩週內補回!」
Alan低頭:「了解,責任在我。」
會後他對團隊說:「大家也聽到了,我被點名了,請幫我一把。」
那晚,全團自願加班。
「真正的領導,不是用權壓人,而是讓人自願幫你。」

成熟PM的三層思維
夜深人靜,辦公室只剩下機器運轉的聲音。
Alan關掉電腦,望著牆上貼滿的便利貼——理想解、實務解、權力解。
他笑著想:「成熟的PM,不是最懂技術的人,而是最懂人心的人。」
他在筆記上寫下:
- 理想解:說服腦。
- 實務解:打動心。
- 權力解:借勢行。
這三層階梯,看似技巧,其實是一場內在修煉——
- 從控制他人,到理解他人;
- 從急於推動,到學會等待;
- 從權力威嚴,到關係信任。
收斂與行動
專案終於順利上線。
那晚團隊在會議室開香檳慶祝。
笑聲中,行銷主管舉杯:「Alan,你怎麼每次都能化險為夷?」
Alan笑著說:
- 1️⃣ 理想要講得動人,實務要做得實在。
- 2️⃣ 妥協不是退讓,而是為了推進。
- 3️⃣ 權力用得越少,影響力反而越大。
他看著大家,心裡有股柔軟的感動。
這一路,他學會的不只是如何帶專案,更是如何帶人——
因為他明白,專案的進度條,不在報表裡,而在人心裡。

結語
專案管理,不只是任務協調,更是一場人心協奏。
理想解讓人理解,實務解讓人合作,權力解讓人行動。
能靈活切換三層階梯的人, 才能讓專案不靠命令,而是靠共識推進。
真正的領導力,不在權位,而在那句:「我願意幫你。」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金句摘錄
- 1️⃣ 「專案會卡,不是因為技術太難,而是因為人太真。」
- 2️⃣ 「理想要講得動人,實務要做得實在。」
- 3️⃣ 「妥協不是退讓,而是讓恐懼有台階下。」
- 4️⃣ 「要別人動,就得先動自己的籌碼。」
- 5️⃣ 「權力能讓人動,卻不能讓人心服。」
- 6️⃣ 「真正的領導,不是用權壓人,而是讓人自願幫你。」
- 7️⃣ 「多一個名字,就多一個立場,別只看會議內容,要看會議的組合。」
- 8️⃣ 「理想解說服腦,實務解打動心,權力解借勢行。」
- 9️⃣ 「專案不是民主表決,而是人心的權衡。」
- 🔟 「專案的進度條,不在報表裡,而在人心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