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比丘选择在深谷的边缘打坐禅修,这种环境足以让人警惕,以免不慎坠落。但这些比丘并不害怕,反而视之为修行的一种训练方式。如果比丘稍有分心,失去了正念,他必须接受坠入深渊、丧命的可能。然而,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普通的禅修方式下,他无法完全掌控自己的心,使其静止。心识总是攀缘于外境,难以安住,为自己制造无穷无尽的苦。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对死亡都有本能的恐惧。因此,当置身真正的生死关头,例如坐在深谷的边缘时,心识会自动运作,无需任何外在的强迫,因为死亡一直是心识最深层的恐惧所在。在这样的时刻,心识会奋力抗拒死亡,并持续唤起正念,不让自己分心。他的正念时时护持着他,当正念周密地守护心识时,它就不会再轻易滑向其他外缘,而那些外缘正是过去令它痛苦不已的事物。不久后,心识便会安住于禅定之中。采取这种方式的比丘,与其他修行方式的修行者一样,最终都能获得让心识满意的结果。
运用某些方式来唤起对死亡的警觉,是极为重要且有效的修行方法。因此,透过持续保持正念与自我觉察来珍视生命,便能使内心的「法」展现出来。换句话说,修行者能够清楚地看到原本焦躁不安、纷乱不已的心识如何逐渐安定,趋向于禅定,而且这种转变并不需要等待太久。有些比丘会在洞窟内禅坐修行,当他们听到猛虎的咆哮声时,他们的心识虽未感到丝毫恐惧,但也无法因为这个声音而入定。因此,他们必须寻找一种能让心识收摄的方法,例如当老虎接近时,刻意走到洞窟外端坐,使心识因恐惧而迅速收摄、静止,并寻找一处老虎无法触及的安全之地,这样心识便会平静下来,自然入定。
一般而言,这些头陀比丘在恐惧中锻炼自己的内心,并坚持这种方式直至入定。他们对于当下没有任何外在危险可伤害他们深具信心。然而,无论外在环境如何,他们并不关心,因为他们将这种修行视为强化心力、未来增长智慧的机会。即使他们因此丧命,他们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对「法」的信念,远远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
这正是为什么那些真正渴望深入佛法的人,总是不遗余力地寻找各种能训练自己的环境与方法。因为他们已经亲身体验过这些修行方式所带来的成果,就如同投入少量的资本,却能获得丰厚的回报。这样的修行带来极大的喜悦,使人乐于持续修行,而不会感到懈怠或无聊;同时,也能去除修行是否有效的疑惑。因为修行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带来明显的成果,这些成果确凿无疑。
比丘可能会在洞窟前静坐,在山丘上经行,或在岩石裸露的地面上禅坐,甚至在夜间于念住业处的经行中遭遇老虎。他们可能选择在老虎经常出没的地方静坐,以行禅和静坐来对抗四周震耳欲聋的虎啸声。然而,这一切的目的,无非是帮助心识专注,使其比平常更快地安住于禅定。或者,透过从「法」的角度观察野生动物的本性,唤起观智慧,以此摆脱对生死的执着,并逐步消解心识中的各种贪爱渴求。
这种方法,绝非自我毁灭的极端手段,而是让自己解脱生死之苦的修行方式。凡是渴望从轮回之苦中解脱的人,通常都会采取上述的方法来修行与观察内心。甚至三界之尊的佛陀,也曾尝试四十九天禁食的方式来放弃生命,这与前述的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这是一种需要坚定意志来对抗内心敌人的修行方式。然而,当佛陀发现这并非正确的方法时,他便立即放弃,转而发愿专注修持「安那般那念」(出入息念),直至证得无上菩提,实现他最初的目标。他进一步下定决心:「若我无法凭此方法证悟无上菩提,那么我便宁愿在此处舍身而亡,绝不离开此金刚座。」这显示出,即便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他仍坚持修行,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当我们想到这些世间最崇高的修行典范,不论是佛陀、声闻弟子,还是世界各地潜心修行的行者,他们的行持,无论多么与世俗格格不入,总是能在世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禅修比丘会根据各自的根性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精进锻炼自身。他们之所以如此行持,并非为了自我夸耀,亦非认为自己比导师或其他人更为勇敢或高明,而是因为他们纯粹希望透过这些方法,找到能够灭苦的「法」,并亲证其深义。他们所付出的努力,与佛陀当年不惜牺牲生命以求证悟的行持相比,甚至连他脚下的尘土都不如。因此,他们怎敢自诩付出的努力比导师更多?当他们的修行与佛陀相比微不足道时,又怎会有炫耀之心?
若我们仔细思考佛陀的修行之道,回顾他如何精进努力,再对照我们自己屡屡退缩、仅仅付出些许努力,甚至害怕超越佛陀的行持,便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实在可耻而卑劣。
我也曾对于这种懦弱的心态感到擅长,然而,在其他需要精进的修行领域,我却往往不够精明,甚至缺乏勇气。这便是世人经常陷入的矛盾——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去做智者警告我们不该做的事情,却对于智者鼓励我们去实践的修行踌躇不前。每当我回顾这点,对于自己在错误的事上如此「精明」,便感到无比愤怒。因此,读者们切勿误以为我是值得效法的榜样,否则你们可能会走上歧途。
那些从阿姜曼年轻时便开始修行,并且遵循他的教导至今的头陀比丘们,从未懈怠,也未曾轻言放弃,因为他们视这些修行方法为阿姜曼慈悲心的传承,并对他的教导心存无比的恭敬与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