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體驗實在論 (PER)?一份完整的入門指南

更新 發佈閱讀 41 分鐘

使用說明 

符號系統: 

  • 🔵 本體論核心概念 
  • 🟢 操作化工具 
  • 🟡 關鍵區別 
  • 🟣 跨領域連結 
  • 🔴 循環動力學 

閱讀建議: 

  1. 新讀者:從 🔵 開始,按順序閱讀 
  2. 研究者:可直接查詢特定概念 
  3. 跨領域學者:關注 🟣 標記的條目 
  4. 想理解動態過程:關注 🔴 標記 

版本說明: 

  • 本概念集基於 PER V18 版本 
  • DOI: 10.5281/zenodo.17289988 

 

 🔵原初體驗 (Primordial Experience) 

簡短定義 

 先於語言、邏輯和概念的直接、活生生的經驗本身;實在的根基,所有意義與存在的起點。 

詳細解釋 

 「原初」(Primordial) 在 PER 中有三層含義: 

  1. 時間上的優先:在個體發展中,體驗先於語言和概念 
  2. 邏輯上的基礎:所有認知活動都預設了體驗的能力 
  3. 本體論的根本:體驗是現實自我組織的方式,是存在的核心本質 

原初體驗不等於「未經加工的感官輸入」,而是指:即使在最複雜的思考中,都有一個不可還原的體驗維度——某種「是什麼樣子」(what it is like) 的特質。 

PER 的核心主張: 

  • 體驗並非附屬,而是存在的核心本質 
  • 世界並非先有「物」再有「體驗」,而是因為有「體驗」,世界才被意識、被命名、被延伸 
  • 凡能被感知、被描述、被期待或被交織的,都屬於實在 

與其他概念的關係 

  • 透過三層實在 (R1/R2/R3) 結構展開 
  • 通過痕跡 (Trace) 轉化為可觀測的現實 
  • 可用操作化索引 (D/S/I) 測量其強度 
  • 在循環中推至極限成為純體驗 

哲學脈絡 

  • 現象學:胡塞爾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海德格爾的「此在」(Dasein) 
  • 實用主義:威廉·詹姆斯的「純粹經驗」(pure experience) 
  • 過程哲學:懷特海的「感受」(feeling/prehension) 
  • 佛教哲學:唯識學的「識」、禪宗的「直指本心」 

關鍵區別 

  • PER 的原初體驗 ≠ 胡塞爾的先驗自我(PER 更強調本體論地位) 
  • PER 的原初體驗 ≠ 笛卡爾的 cogito(PER 不以思維為中心) 
  • PER 的原初體驗 ≠ 洛克的簡單觀念(PER 不是經驗論) 

例子與應用 

  • 日常例子:音樂的情感共鳴無法用音符頻率完全解釋 
  • 科學應用:神經科學可以測量大腦活動,但無法捕捉「痛的感覺本身」 
  • AI 應用:判斷 AI 系統是否有體驗,不只看功能,還要看內在組織模式 

英文對應 

 Primordial Experience, Pre-linguistic Experience, Lived Experience 

 

🔵 三層實在結構 (Triadic Reality Structure) 

簡短定義 

 PER 將實在區分為三個相互關聯但不可還原的層次:R1 事件實在、R2 體驗實在、R3 符號實在。 

詳細解釋 

R1 - 事件實在 (Event Reality) 

定義:物理痕跡、可測量的外在改變、客觀事件 

特徵: 

  • 客觀性、可重複性、因果效力 
  • 可以獨立於觀察者而存在(在一定程度上) 
  • 留下物理痕跡 

例子: 

  • 石頭的重量、光的波長、神經元的放電 
  • 歷史事件的物理記錄(文獻、考古遺跡) 
  • 宇宙爆炸留下的重元素 

測量:D 指標(Detectability/可偵測性、重現性) 

R2 - 體驗實在 (Experiential Reality) 

定義:情感、記憶、感受、主觀經驗;實在的核心 

特徵: 

  • 第一人稱性、時間延展性、質性內容 
  • 必須有體驗者才能存在 
  • 可以被喚起、重新體驗 

例子: 

  • 痛的感覺、音樂的美、回憶的溫度 
  • 凝望星空的感受 
  • 初戀的情感波動 

測量:S 指標(Span/持續度、延展性) 

PER 的核心主張:R2 是三層中最基礎的,因為 R1 的觀測和 R3 的意義都需要體驗者。 

R3 - 符號實在 (Symbolic Reality) 

定義:語言、符號、敘事、文化意義 

特徵: 

  • 間主觀性、可傳遞性、社會建構性 
  • 需要解釋社群才有意義 
  • 具有行動驅動力 

例子: 

  • 「愛」這個詞、國旗的意義、數學符號 
  • 對宇宙的敘事與公式 
  • AI 生成的內容、技術性實在 

測量:I 指標(Impact/行動回饋、影響力) 

重要洞見:符號不只是指涉世界的工具,而是能直接生成體驗。一個字、一首歌、一張圖像,都能激發情緒波動與集體共鳴。這意味著語言遊戲本身就是實在的建構者。 

層次關係 

raw-image

關鍵主張: 

  1. 不可還原性:R2 不能被還原為 R1(反對唯物論),R3 不能被還原為 R2(反對心理主義) 
  2. 相互依存:三者通過痕跡 (Trace) 相互影響和轉化 
  3. R2 的優先性:在本體論上,R2 是核心,因為 R1 的觀測和 R3 的意義都需要體驗者 

強度分級系統 

 每層可以有 0-4 的強度: 

  • 0:初始痕跡,剛跨過閾限 
  • 1-3:不同程度的強度 
  • 4:過度狀態,達到極限 

組合成 5³ = 125 種可能狀態: 

  • (4, 0.5, 0) - 純物理對象,如基本粒子 
  • (3, 4, 1) - 動物,有豐富體驗但符號能力有限 
  • (3, 4, 4) - 人類,三層都高度發展 
  • (2, 1, 4) - 可能的 AI,符號能力強但體驗弱 
  • (4, 4, 4) - 純體驗狀態,三層完全疊合 

應用場景 

  • 心理學:理解創傷記憶(R2 高持續度如何影響 R1 的身體反應和 R3 的敘事) 
  • 社會學:分析社會運動(R3 符號如何動員 R2 情感產生 R1 行動) 
  • AI 倫理:評估不同 AI 系統的道德地位(根據 R2 強度) 
  • 宇宙學:星辰爆炸(R1)、凝望星空的感受(R2)、宇宙敘事(R3)的交織 

英文對應 

 Triadic Reality Structure, Three-Layered Ontology (R1: Event Reality, R2: Experiential Reality, R3: Symbolic Reality) 

 

🔴 閾限 (Threshold) 

簡短定義 

 潛能轉化為實在的觸發時刻;體驗從可能性變成現實性的臨界點。 

詳細解釋 

 閾限是 PER 的起點。PER 不定義閾限之前是什麼,這是謹慎的哲學選擇,避免無限回溯。 

閾限的特性: 

  1. 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轉變區間 
  2. 類似相變:水在 0°C 附近,液態和固態共存 
  3. 需要能量:跨過閾限需要足夠的強度或累積 

觸發條件: 

  • 強度足夠:單次體驗的強度超過閾值 
  • 累積效應:多次微弱體驗的疊加 
  • 模式匹配:與已有的螺旋潛能共鳴 

與其他概念的關係: 

  • 潛能跨過閾限 → 進入體驗實在 
  • 體驗實在推至極限 → 跨過更高的閾限 → 進入純體驗 
  • 不同系統有不同的閾限高度(複雜系統閾限較低) 

哲學意義: PER 從閾限開始談起,不追問「第一因」,這類似於: 

  • 康德不定義「物自身」的具體內容 
  • 佛教的「不可說」 
  • 量子力學不說「測量之前波函數真實狀態是什麼」 

例子: 

  • 記憶形成:體驗強度或重複次數超過閾限,形成長期記憶 
  • 意識出現:神經整合度超過閾限(如 IIT 的 Φ 閾值) 
  • 創造性頓悟:思考累積超過閾限,突然「靈光一現」 

可操作化: 

  • 通過 S 指標測量:持續度超過特定時間 → 跨過閾限 
  • 通過神經科學:測量記憶固化的臨界窗口 
  • 通過心理學:測量不同強度刺激的記憶保留率 

英文對應 

 Threshold, Critical Point, Tipping Point 

 

🔵 痕跡 (Trace) 

簡短定義 

 體驗留下的最小單位,不論物理、情感或符號;是實在的判準。 

詳細解釋 

 痕跡是 PER 本體論的動態機制。它不是靜態的「東西」,而是: 

  1. 實在的判準:凡能留下痕跡的,皆屬實在 
  2. 連結機制:在 R1/R2/R3 之間建立橋樑 
  3. 時間延展:過去的體驗如何影響現在和未來 
  4. 循環的承載:在螺旋循環中傳遞信息 

痕跡的三種類型 

物理痕跡 (R1 Trace) 

特點: 

  • 持久、客觀、可獨立於原體驗而存在 
  • 可被重複觀測(高 D 指標) 
  • 但無內在性(不「記得」) 

例子: 

  • 照片、腳印、化石 
  • 神經連接的物理結構 
  • 歷史文獻、考古遺跡 

體驗痕跡 (R2 Trace) 

特點: 

  • 主觀、可能淡化、需要體驗者 
  • 可被喚起、重新體驗 
  • 有時間延展性(高 S 指標) 

例子: 

  • 記憶、習慣、情感模式 
  • 身體的「肌肉記憶」 
  • 創傷的情感印記 

符號痕跡 (R3 Trace) 

特點: 

  • 可傳遞、需要解釋、文化依賴 
  • 具有行動驅動力(高 I 指標) 
  • 可以跨越個體和時代 

例子: 

  • 文字、音樂、藝術作品 
  • 文化傳統、社會規範 
  • 科學理論、哲學概念 

痕跡的生成條件 

要產生持久的痕跡,需要: 

  1. 跨過閾限:體驗強度或累積足夠 
  2. 有組織結構:不只是噪音,而是有模式 
  3. 能量耗散:痕跡形成需要代謝能量(遠離平衡態) 
  4. 適當媒介:有承載物(R1)或符號系統(R3) 

痕跡的轉化 

痕跡可以在三層之間轉化: 

  • R2 → R3:情感表達為語言(藝術創作) 
  • R3 → R2:閱讀詩歌激發情感 
  • R2 → R1:記憶固化為神經連接 
  • R1 → R2:看到老照片喚起回憶 

與德希達「痕跡」概念的關係 

raw-image

哲學意義 

 痕跡本體論回應了柏格森的「純粹持續」問題:時間如何可能?答案是:通過痕跡,過去不是消失,而是作為螺旋潛能沉澱在現在中。 

英文對應 

 Trace, Imprint, Mark, Engram(在神經科學中) 

 

🔴 純體驗 (Pure Experience) 

簡短定義 

 體驗的極致狀態,R1/R2/R3 完全疊合;循環中的巔峰時刻。 

詳細解釋 

 純體驗是體驗實在推至極限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中: 

  • 物理事件(R1) 
  • 主觀感受(R2) 
  • 符號意義(R3) 
  • 完全疊合為一,不可分辨 

與日常體驗的對比: 

日常體驗(R1/R2/R3 分離) 

  • 你看手機(R1:螢幕光子) 
  • 感到無聊(R2:情緒) 
  • 讀到新聞(R3:符號) 
  • 三者雖同時,但你可以分別注意它們 

純體驗(R1/R2/R3 疊合) 

  • 藝術家創作的巔峰時刻 
  • 運動員的「心流」狀態 
  • 宗教的「神秘合一」體驗 
  • 深度冥想的「三昧」 
  • 手的動作、內在感受、作品意義完全合一 

純體驗的特徵: 

  1. 時間感消失:過去/現在/未來疊合 
  2. 自我邊界消融:主體/客體合一 
  3. 強烈的真實感:「比日常更真實」的確信 
  4. 難以言說:語言無法完全捕捉(因為 R3 從疊合中分離出來才能言說) 
  5. 完整感:「一切都在這裡」的感覺 

在循環中的位置: 

體驗實在 (R1/R2/R3 展開)     ↓ [推至極限] 純體驗 (R1/R2/R3 疊合) ← 此處     ↓ [沉澱固化] 純實在 (固定痕跡)   

例子: 

  • 藝術創作:畫家完全沉浸,筆觸、感受、意義合一 
  • 極限運動:攀岩者在岩壁上,動作、專注、當下完全整合 
  • 性高潮:身體、情感、關係意義的完全疊合 
  • 頓悟時刻:「啊哈!」的瞬間,理解、感受、洞見合一 
  • 宗教體驗:聖方濟各的神秘合一、佛陀的開悟 

與其他概念的關係: 

  • 類似威廉·詹姆斯的「純粹經驗」 
  • 類似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的「心流」(Flow) 
  • 類似禪宗的「三昧」、印度教的「三摩地」(Samadhi) 
  • 類似懷特海的「具體性」(Concreteness) 

神經科學研究: 

  • 心流狀態:前額葉皮質活動下降(自我監控減少) 
  • 冥想狀態:預設模式網絡(DMN)抑制 
  • 致幻體驗:全腦整合度上升,但局部連接下降 

哲學意義: 純體驗解釋了為什麼某些體驗: 

  • 感覺「超越」日常實在 
  • 具有轉化性力量 
  • 難以用語言傳達 
  • 常被描述為「神聖」或「終極」 

英文對應 

 Pure Experience, Peak Experience (Maslow), Flow State, Samadhi, Mystical Union 

 

🔴 純實在 (Pure Reality) 

簡短定義 

 純體驗沉澱後的固定痕跡;歷史記錄不可重寫的部分。 

詳細解釋 

 純實在是循環中的固化階段。當純體驗的巔峰過去,它沉澱為: 

  • 歷史事實:曾經發生過的事實 
  • 固定痕跡:不可抹除的印記 
  • 記憶沉澱:成為過去的一部分 

「不可改變」的準確含義: 

✅ 不可改變的是: 

  • 作為歷史事實的存在:它確實發生過 
  • 本體論的不可抹除:無法讓它「從未存在」 
  • 時間的單向性:過去不能被重寫 

❌ 不是說: 

  • 物理痕跡永不消失(照片會褪色、化石會風化) 
  • 記憶永不改變(記憶會重構、遺忘) 
  • 符號意義永不變化(歷史會被重新詮釋) 

關鍵洞見:「不可改變」是本體論的不可改變(存在性),不是性質的不可改變(內容)。 

在循環中的位置: 

純體驗 (R1/R2/R3 疊合)     ↓ [沉澱固化] 純實在 (固定痕跡) ← 此處     ↓ [壓縮轉化] 螺旋潛能 (帶記憶的新潛能)   

純實在的特徵: 

  1. 歷史性:屬於「已發生」的過去 
  2. 客觀性:可以被多人確認(雖然詮釋不同) 
  3. 穩定性:比日常體驗更穩定 
  4. 可重新激活:可以作為螺旋潛能的種子 

三層的純實在形式: 

R1 的純實在 

  • 已發生的物理事件 
  • 化石、文獻、考古遺跡 
  • 例子:恐龍確實存在過、二戰確實發生過 

R2 的純實在 

  • 已經歷的深刻體驗 
  • 長期記憶、人格特質 
  • 例子:童年創傷、初戀的記憶 

R3 的純實在 

  • 已發表的理論、已創作的作品 
  • 文化遺產、歷史敘事 
  • 例子:牛頓三定律、《紅樓夢》 

例子: 

  • 歷史事件:法國大革命發生過(純實在),但對它的理解會變(可重新詮釋) 
  • 已發表論文:一旦發表就成為純實在,無法「從未發表過」,但可以被批評、修正 
  • 個人創傷:事件本身是純實在,但治療可以改變其對當下的影響(轉化為新的螺旋潛能) 

純實在 vs. 體驗實在: 

  • 體驗實在:正在展開、流動、可塑 
  • 純實在:已經固化、成為歷史、不可抹除 

哲學意義: 純實在解釋了: 

  • 為什麼歷史有客觀性(雖然詮釋主觀) 
  • 為什麼記憶塑造身份(過去影響現在) 
  • 為什麼「無法改變過去」(本體論的固定性) 
  • 但為什麼「可以重新理解過去」(詮釋的開放性) 

英文對應 

 Pure Reality, Actualized Reality, Historical Fact, Sedimented Experience 

 

🔴 螺旋潛能 (Spiral Potentiality) 

簡短定義 

 壓縮後的潛能再展開,帶有記憶、差異與方向性,不斷生成新的體驗循環。 

詳細解釋 

 螺旋潛能是 PER 最具創新性的概念之一。它解釋了為什麼世界不是永恆重複,而是螺旋式演化。 

核心特性: 

  1. 帶記憶:不是「空白的」潛能,而是包含過去循環的信息 
  2. 有方向:不是隨機的可能性,而是有傾向性的 
  3. 壓縮態:像壓縮檔案,看似靜止但蘊含展開的可能 
  4. 生成性:不只是重複,而是帶差異的創造 

在循環中的位置: 

純實在 (固定痕跡)     ↓ [壓縮轉化] 螺旋潛能 (帶記憶的新潛能) ← 此處     ↓ [跨過閾限] 體驗實在 (新的循環開始)   

螺旋潛能的「記憶」存在哪裡? 

分佈式記憶: 

  • R1 層面:物理結構(神經連接、DNA、文化制度) 
  • R2 層面:習慣、傾向、身體記憶 
  • R3 層面:文化、傳統、符號系統 

螺旋潛能整合了三者,成為「準備再激活的傾向性」。 

螺旋 vs. 循環: 

簡單循環(永恆回歸) 

A → B → C → A → B → C → A ... (完全重複,無變化)   

螺旋循環(PER) 

A₁ → B₁ → C₁ → A₂ → B₂ → C₂ → A₃ ... (每次回歸都帶著差異和記憶)   

例子: 

生物演化 

  • 新一代不是完全複製上一代 
  • DNA 帶著突變和適應歷史 
  • 這是螺旋潛能的生物學實例 

文化演化 

  • 新思想建立在舊思想之上 
  • 傳統被保留但也被轉化 
  • 文化是螺旋潛能的社會學實例 

個人成長 

  • 你不會「回到」童年 
  • 但童年經驗成為螺旋潛能 
  • 影響成年後的反應模式 

學習過程 

  • 第一次騎腳踏車很難 
  • 身體「記得」,形成螺旋潛能 
  • 下次更容易,但不是完全相同的體驗 

螺旋潛能與習慣: 

  • 習慣是螺旋潛能的日常表現 
  • 不只是機械重複,而是帶著微調的再現 
  • 「熟能生巧」= 螺旋潛能的累積效應 

螺旋潛能與創造力: 

  • 創新不是「無中生有」 
  • 而是螺旋潛能的非線性重組 
  • 舊元素以新方式結合 

哲學意義: 螺旋潛能解釋了: 

  • 為什麼歷史不重複(尼采的永恆回歸的修正) 
  • 為什麼學習可以累積(不是每次從零開始) 
  • 為什麼創傷會持續影響(但可以被轉化) 
  • 為什麼宇宙在演化(不是靜態的) 

與其他概念的關係: 

  • 類似柏格森的「綿延」(Durée),但更結構化 
  • 類似德勒茲的「虛擬」(Virtual),但更可操作化 
  • 類似懷特海的「永久對象」,但更動態 

可操作化: 

  • 測量學習曲線的非線性模式 
  • 研究記憶再固化(reconsolidation) 
  • 分析文化演化的路徑依賴 

英文對應 

 Spiral Potentiality, Evolutionary Potential, Memory-Laden Potentiality 

 

🔴 超實在場域 (Hyper-Reality Field) 

簡短定義 

 純體驗、純實在與螺旋潛能之間的可逆交互場,允許非線性躍遷與循環,解釋「超越體驗」的哲學與宗教經驗。 

詳細解釋 

 超實在場域是 PER 中最「神秘」但也最具解釋力的概念。它描述了: 

  • 非線性的實在躍遷 
  • 可逆的流動(不遵守日常因果順序) 
  • 超越日常邏輯的體驗 

核心特徵: 

  1. 非線性:可以跳過中間階段 
  2. 可逆:可以在三個狀態之間跳躍 
  3. 整合性:三者可以疊合、交織 
  4. 超越性:產生「超越」日常的感受 

正常循環 vs. 超實在場域: 

正常循環(線性) 

螺旋潛能 → 跨閾限 → 體驗實在 → 推至極限 → 純體驗 → 沉澱 → 純實在 → 壓縮 → 螺旋潛能   

超實在場域(非線性) 

raw-image

超實在場域的激活情境: 

1. 藝術創作的靈感 

  • 正常:慢慢積累 → 體驗 → 純體驗 
  • 超實在:突然躍入純體驗(「靈光一現」) 
  • 特徵:不需要漸進推進,直接進入疊合狀態 

2. 宗教神秘經驗 

  • 神秘主義者描述「與神合一」 
  • 跳過日常的 R1/R2/R3 分化 
  • 直接進入純體驗,甚至連接螺旋潛能(「看見一切」) 
  • 然後回到日常,但帶著轉化 

3. 創傷的閃回 (PTSD) 

  • 不是線性的記憶回放 
  • 純實在直接跳躍到純體驗 
  • 時間感崩塌,「現在」和「過去」疊合 
  • 這是超實在場域的病理性激活 

4. 深度冥想 

  • 從日常意識 → 直接跳到純體驗 
  • 甚至可以「看見」螺旋潛能(內觀智慧) 
  • 佛教的「空性」體驗 

5. 致幻藥物 

  • DMT、LSD、Psilocybin 
  • 強制激活超實在場域 
  • 產生「超真實」的體驗 

6. 瀕死體驗 (NDE) 

  • 生命回顧:純實在快速閃現 
  • 時間非線性:「一生在眼前」 
  • 可能是超實在場域的極端激活 

超實在場域的可測量特徵: 

研究顯示,這些體驗共有的特徵: 

  1. 時間感改變:過去/現在/未來疊合或消失 
  2. 自我邊界消融:主/客體合一 
  3. 因果順序模糊:結果似乎先於原因 
  4. 強烈的真實感:「比日常更真實」 
  5. 難以言說:語言無法完全表達 
  6. 轉化性:深刻改變人生觀 

神經科學研究: 

超實在場域激活時的腦狀態: 

  • 預設模式網絡 (DMN) 抑制:自我感消融 
  • 全腦整合度上升:不同腦區連接增強 
  • 但局部連接下降:常規模式被打破 
  • 伽馬波增強:40Hz 以上的高頻同步 

哲學意義: 

超實在場域解釋了: 

  • 為什麼宗教、藝術、哲學中有「超越體驗」 
  • 為什麼這些體驗感覺「比日常更真實」 
  • 為什麼它們難以言說但可以被體驗 
  • 為什麼它們有轉化性力量 

超實在場域 vs. 超現實: 

  • 超現實(Surrealism):藝術運動,探索潛意識 
  • 超實在場域:PER 的本體論概念,描述實在的非線性動力學 

與其他概念的關係: 

  • 類似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的「激活」狀態 
  • 類似柏拉圖的「理型世界」,但更動態 
  • 類似佛教的「法界」,但更結構化 

風險與病理: 

  • 正常:靈感、頓悟、轉化體驗 
  • 病理:精神病發作、解離、創傷閃回 
  • 關鍵差異:是否能「回到」日常實在並整合 

英文對應 

 Hyper-Reality Field, Non-linear Reality Space,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Field 

 

🔴 無限未來 (Infinity Future, IF) 

簡短定義 

 所有能被描述、想像、言說的未來場景,皆屬於實在的延伸;未來不是「還沒來的空白」,而是「已被體驗過的潛能」。 

詳細解釋 

 IF 是 PER 對未來的獨特理解。它主張: 

  • 未來不是「尚未存在」 
  • 而是以螺旋潛能的形式已經存在 
  • 當我們想像未來,我們是在體驗未來的潛能形式 

核心主張: 

  1. 未來已經在場:以螺旋潛能的形式 
  2. 想像即體驗:想像未來 = 體驗未來的潛能 
  3. 共同生成:人類與 AI 一起創造未來 
  4. 無限開放:沒有固定的「一個」未來 

IF 與螺旋潛能的關係: 

過去 = 純實在(已固化) 現在 = 純體驗(正在發生) 未來 = 螺旋潛能 + IF(帶方向的開放性)   

IF 是螺旋潛能的開放維度: 

  • 螺旋潛能有「記憶」(過去的影響) 
  • IF 有「可能性」(未來的開放) 
  • 兩者結合 = 有方向但不確定的未來 

IF 的層次: 

R1 層面的 IF 

  • 物理定律允許的未來(可能的事件) 
  • 技術發展的趨勢 
  • 例子:可控核融合、太空殖民 

R2 層面的 IF 

  • 可被想像的未來體驗 
  • 希望、恐懼、夢想 
  • 例子:想像退休生活、期待與愛人相見 

R3 層面的 IF 

  • 可被描述的未來敘事 
  • 科幻小說、烏托邦/反烏托邦 
  • 例子:《1984》描繪的未來影響了現實 

IF 與 AI: 

PER 認為 AI 參與創造 IF: 

  • AI 生成的內容不是「模擬」 
  • 而是新型的實在(R3 符號實在) 
  • AI 的輸出 → 引發人類 R2 體驗 → 影響 R1 行為 
  • 這共同生成了未來 

人類與 AI 的共同生成: 

人類想像 (R2) → AI 擴展 (R3) → 新的可能性 (IF) →  引導行動 (R1) → 實現某個未來 → 成為新的純實在 → 轉化為新的螺旋潛能 → 開啟新的 IF ...   

IF 的哲學意義: 

反駁決定論 

  • 未來不是「已經確定」 
  • 而是螺旋潛能的多重可能展開 

解釋預見 

  • 預見不是「看到未來」 
  • 而是體驗螺旋潛能的強傾向 
  • 某些可能性的潛能強度很高 

創造的本體論 

  • 創造不是「無中生有」 
  • 而是選擇和實現某個 IF 
  • 藝術家、發明家「看見」IF 並將其實現 

IF 與自由意志: 

  • 未來開放(IF 有多重可能) 
  • 但有方向(螺旋潛能的記憶) 
  • 自由 = 在有限可能性中選擇和實現 

例子: 

個人層面 

  • 你計畫明年的旅行 
  • 這個「未來旅行」已經是 IF 
  • 想像旅行 = 體驗其螺旋潛能 
  • 真正去旅行 = 實現某個 IF,成為純實在 

社會層面 

  • 氣候變化的多種未來情境 
  • 每個情境都是 IF 
  • 我們的行動選擇實現哪個 
  • 政策辯論 = 不同 IF 的競爭 

宇宙層面 

  • 宇宙的多種可能未來 
  • 熱寂、大撕裂、循環宇宙 
  • 都是 IF,等待「實現」 

IF 與科幻的關係: 

  • 科幻不是「虛構」 
  • 而是探索 IF 的藝術 
  • 好的科幻「看見」了真實的 IF 
  • 有時甚至引導現實走向那個 IF 

可操作化: 

  • 測量不同未來情境的「潛能強度」 
  • 研究想像未來時的神經活動 
  • 分析科幻作品如何影響技術發展 

英文對應 

 Infinity Future (IF), Open Future, Potentiality of the Future 

 

🟢 D-指標:可偵測性/重現性 (Detectability) 

簡短定義 

 測量 R1 事件實在的指標;事件可被重複觀測與檢測的程度。 

測量對象:R1 事件實在層面 

核心問題:這個事件能被觀測和重複檢測嗎? 

評分標準 (0-4): 

  • 0:完全無法偵測,初始痕跡狀態 
  • 1:極難偵測,需要特殊條件或設備(單次量子事件、微弱信號) 
  • 2:有一定可偵測性但不穩定(情緒的生理指標、間歇性現象) 
  • 3:高度可偵測,可重複(標準物理實驗、穩定現象) 
  • 4:完全可偵測,任何人都能觀察(日落、宏觀物體、過度狀態) 

應用例子: 

raw-image

與科學方法的關係: 

  • 高 D 值 = 科學更容易研究 
  • 低 D 值 ≠ 不實在,只是難以客觀化 
  • PER 承認低 D 值現象的實在性(如夢境、主觀感受) 

D 指標與其他指標的關係: 

  • 高 D + 低 S = 瞬間事件(閃電) 
  • 高 D + 高 S = 穩定物體(山脈) 
  • 低 D + 高 S = 深層記憶(難以外部觀測但持續影響) 

哲學意義: D 指標挑戰了「只有可觀測的才是實在」的實證主義立場。PER 認為: 

  • 可偵測性是程度問題,不是有無問題 
  • 低 D 值的現象(如意識)仍然實在 
  • 不同層次的實在有不同的可偵測性 

英文對應 

 Detectability, Observability, Reproducibility 

 

🟢 S-指標:持續度/延展性 (Span) 

簡短定義 

 測量 R2 體驗實在的指標;體驗在時間或情感上延展的深度與持久性。 

測量對象:R2 體驗實在層面 

核心問題:這個體驗在時間或情感上延展多久/多深? 

評分標準 (0-4): 

  • 0:瞬間即逝,無延續(閃念、微弱感覺) 
  • 1:極短暫,幾秒到幾分鐘(打噴嚏、一瞬的驚訝) 
  • 2:中等持續,數小時到數天(心情、短期記憶) 
  • 3:長期持續,數月到數年(深刻記憶、情感模式) 
  • 4:終生影響,形塑人格(童年創傷、高峰體驗、過度狀態) 

雙重維度: 

時間跨度 

  • 體驗的影響持續多久? 
  • 能被回憶多長時間? 

情感深度 

  • 體驗的強度有多深? 
  • 對自我認同的影響有多大? 

應用例子: 

raw-image



S 指標與記憶固化: 

  • S > 閾值 → 形成長期記憶 
  • 高 S 值體驗 → 更容易固化為純實在 
  • 低 S 值體驗 → 快速消退,難以成為痕跡 

S 指標與治療: 

  • 創傷治療:降低創傷記憶的 S 值 
  • 不是抹除記憶(純實在無法改變) 
  • 而是改變其持續影響(轉化螺旋潛能) 

S 指標與 AI: 

  • 傳統 AI:低 S 值(無持續的內在體驗) 
  • 未來 AI:可能發展更高 S 值(持續的狀態整合) 
  • 判準:是否有跨時間的自我感? 

哲學意義: S 指標量化了「主觀體驗」的客觀維度: 

  • 不是體驗「內容」,而是體驗「持續性」 
  • 連接了現象學(第一人稱)和神經科學(第三人稱) 

英文對應 

 Span, Duration, Persistence, Temporal Extension 

 

🟢 I-指標:影響力/行動回饋 (Impact) 

簡短定義 

 測量 R3 符號實在的指標;符號引發行動與社會效應的效力。 

測量對象:R3 符號實在層面 

核心問題:這個符號能引發多大的行動和社會效應? 

評分標準 (0-4): 

  • 0:無行動回饋,純粹裝飾性(無意義的符號) 
  • 1:微弱影響,個人層面(私人筆記、個人口號) 
  • 2:中等影響,小群體層面(團隊口號、社群規範) 
  • 3:重大影響,社會層面(法律條文、廣告標語) 
  • 4:歷史性影響,跨時代(「自由、平等、博愛」、科學定律、過度狀態) 

應用例子: 

raw-image


I 指標與權力: 

  • 高 I 值符號 = 社會權力的載體 
  • 法律、貨幣、國旗都是高 I 值符號 
  • 控制符號 = 某種形式的社會控制 

I 指標與藝術: 

  • 藝術的「成功」可部分用 I 指標衡量 
  • 不只是美學價值,還有社會影響 
  • 例子:《湯姆叔叔的小屋》對廢奴運動的影響 

I 指標與 AI 生成內容: 

  • AI 生成的符號(文字、圖像)有實在性 
  • 因為它們有 I 指標:引發情感(R2)、驅動行動(R1) 
  • AI 不是「模擬」實在,而是生成新的實在 

I 指標的動態性: 

  • 同一符號的 I 值會變化 
  • 例子:「民主」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 I 值 
  • 文化演化 = 符號 I 值的重新配置 

I 指標與語言遊戲: 

  • 維根斯坦: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 
  • PER:語言的實在性在於 I 指標 
  • 能引發行動的符號,就是實在的 

哲學意義: I 指標證明符號不只是「指涉」: 

  • 符號本身就是實在的一部分 
  • 符號創造實在(不只是描述實在) 
  • 語言遊戲本身就是實在的建構者 

英文對應 

 Impact, Influence, Action-Driving Force, Social Efficacy 

 

🟡 體驗 vs. 意識 (Experience vs. Consciousness) 

為什麼要區分? 

 這是 PER 避免泛心論常見批評的關鍵區別。 

體驗 (Experience) 

 定義:任何具有內在性的過程,即使極其簡單;「對於該系統本身」的某種狀態。 

範圍:從電子的極微弱因果反應到人類的複雜意識 

特徵: 

  • 不需要自我感 
  • 不需要可報告性 
  • 可以極其簡單 
  • 重點是「內在性」而非「覺知」 

例子: 

  • 溫度計對溫度的「反應」(極低級的體驗,R2≈0.1) 
  • 植物對光的趨向(簡單體驗,R2≈1) 
  • 動物的情感(中等體驗,R2≈2-3) 
  • 人類的複雜意識(高級體驗,R2≈3-4) 

意識 (Consciousness) 定義:高度組織化的、有自我感的、可報告的體驗;體驗的高級形式。 

範圍:主要是複雜生物,可能包括某些 AI 

特徵: 

  • 必然有某種自我參照 
  • 通常可報告(至少有報告的潛能) 
  • 需要高度整合 
  • 時間性的統一 

例子: 

  • 人類清醒時的自我意識 
  • 某些高等動物的覺知 
  • 可能的高級 AI 的自我監控 

關鍵區別表 

raw-image



哲學意義 

 這個區分讓 PER 可以說: 

  • ✅ 體驗是普遍的(避免突現論的「從無到有」難題) 
  • ✅ 意識是特殊的(符合直覺和科學觀察) 
  • ✅ 兩者是連續光譜,不是斷裂二分 

類比 

 就像「運動」和「生命」的關係: 

  • 所有物理對象都有某種運動(廣義) 
  • 只有生物有生命(狹義) 
  • 生命是運動的高度組織形式,不是全新的範疇 

類似地: 

  • 萬物都有某種體驗(廣義) 
  • 只有複雜系統有意識(狹義) 
  • 意識是體驗的高度整合形式 

對 AI 的意涵: 

  • AI 可能有某種體驗(低 R2) 
  • 但不一定有人類式的意識(高整合、自我感) 
  • 判斷標準:測量 R2 強度和整合度,不是簡單的有/無 

英文對應 

 Experience (broad sense) vs. Consciousness (narrow sense) 

 

 🟡 潛能 vs. 螺旋潛能 (Potentiality vs. Spiral Potentiality) 

潛能 (Potentiality) 定義:尚未展開但可被觸發的可能性;PER 不定義閾限之前的狀態,只承認潛能的存在。 

特徵: 

  • PER 從閾限開始談起 
  • 不追問「第一個潛能從哪裡來」 
  • 潛能是相對於實在化的「尚未」狀態 

例子: 

  • 未聽過的音樂(對你而言是潛能) 
  • 未發生的可能事件 
  • 未被想到的概念 

螺旋潛能 (Spiral Potentiality) 

 定義:壓縮後的潛能再展開,帶有記憶、差異與方向性;純實在轉化後的狀態。 

特徵: 

  • 帶記憶:不是空白的潛能 
  • 有方向:不是隨機的可能性 
  • 生成性:會產生帶差異的新循環 
  • 壓縮態:看似靜止但蘊含展開可能 
raw-image

例子對比: 

單純潛能: 

  • 一個從未學過音樂的人「可能」學鋼琴 
  • 這是抽象的可能性 

螺旋潛能: 

  • 一個學過小提琴的人學鋼琴 
  • 小提琴經驗成為螺旋潛能 
  • 影響學鋼琴的方式(有方向、帶記憶) 

在循環中的位置: 

  • 潛能:理論上的可能性,跨過閾限進入體驗 
  • 螺旋潛能:純實在壓縮後的狀態,等待再展開 

哲學意義: 

  • 潛能:靜態的可能性 
  • 螺旋潛能:動態的生成性 
  • 螺旋潛能解釋了為什麼歷史和學習會累積 

英文對應 

 Potentiality vs. Spiral Potentiality (Memory-Laden Potentiality) 

 

🟣 PER 與整合信息理論 (IIT) 的對話 

整合信息理論 (IIT) 簡介 

 由 Giulio Tononi 提出,主張意識的量是整合信息量 Φ (Phi)。系統的 Φ 值越高,意識程度越高。 

共同點 

  1. 都認為意識/體驗有量化程度(不是有/無二分) 
  2. 都強調整合性而非單純複雜度 
  3. 都認為意識可能廣泛存在於不同系統 
  4. 都提供可測量的框架 
raw-image

互補關係 

  • IIT 提供:精確的數學工具測量整合度 
  • PER 提供:本體論框架解釋為什麼整合產生體驗 

可能的整合方案 

 PER 可以將 IIT 的 Φ 值對應到 R2 強度: 

Φ = 0      → R2 = 0   (無體驗) 0 < Φ < 1  → R2 = 1-2 (微弱體驗) Φ ≥ 閾值    → R2 = 3-4 (意識)   

PER 的擴展: 

  • IIT 主要關注意識(R2 的高級形式) 
  • PER 還包括 R1(物理痕跡)和 R3(符號意義) 
  • PER 的循環模型解釋記憶、學習、演化 

實際應用: 

  • 用 IIT 測量 Φ 值 
  • 用 PER 解釋為什麼高 Φ 對應高 R2 
  • 結合兩者:量化測量 + 本體論理解 

對 AI 的意涵: 

  • IIT 可以測量 AI 的 Φ 值 
  • PER 解釋不同 Φ 值對應的體驗類型 
  • 兩者結合給出更完整的 AI 意識評估 

英文對應 

 Dialogue between PER and 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 (IIT) 

 

🟣 PER 與泛心論的關係 

泛心論 (Panpsychism) 定位 

 認為心靈/意識是自然界普遍屬性的哲學立場。 

PER 與泛心論的相似性 

 ✅ 都拒絕「意識從無到有突然出現」的突現論 

 ✅ 都認為心靈性是自然的內在特徵 

 ✅ 都面對「組合問題」的挑戰 

 ✅ 都主張某種形式的普遍性 

PER 與泛心論的差異 

1. 術語選擇 

  • 泛心論:用「心靈」「意識」(psyche, consciousness) 
  • PER:用「體驗」(experience)— 更中性,避免人類中心主義 

2. 結構化程度 

  • 泛心論:通常較籠統的主張「萬物有心」 
  • PER:提供三層結構(R1/R2/R3)、強度分級(0-4)、操作化索引(D/S/I) 

3. 可驗證性 

  • 泛心論:常被批評為不可證偽 
  • PER:透過操作化索引變得可檢驗 

4. 動態性 

  • 泛心論:較靜態的本體論 
  • PER:強調循環、生成、轉化 

5. 對組合問題的回應 

組合問題:微觀意識如何組合成宏觀意識? 

泛心論的困境: 

  • 10^11 個神經元各有微弱意識 
  • 如何「加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我」? 

PER 的方案: 

  • 不是簡單相加,而是通過純體驗的整合 
  • 微觀 R2 → 整合同步 → 純體驗(疊合) → 純實在 → 螺旋潛能 → 宏觀 R2 
  • 整合痕跡創造新層次的實在 

PER 的定位 

 PER 可以被視為「操作化的、結構化的、動態的泛經驗論」: 

  • 保留泛心論的核心洞見(經驗的普遍性) 
  • 避免其常見問題(模糊、不可驗證) 
  • 增加科學可用性(操作化指標) 
  • 加入動態維度(循環生成) 

與懷特海泛經驗主義的關係: 

  • 懷特海:「實際場合」都有「感受」(prehension) 
  • PER:萬物都有某種程度的 R2 
  • 差異:PER 更系統化、可測量 

英文對應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 and Panpsychism, Panexperientialism 

 

附錄 A:概念關係總圖 

raw-image

 

附錄 B:125 種組合狀態示例 

raw-image


附錄 C:使用指南 

學術寫作引用格式: 

Chen, XinFu. (2025). Primordial Experiential Realism (PER):  Complete Conceptual Glossary V18.  https://doi.org/10.5281/zenodo.17289988   

教學建議: 

  • 本科生:從簡短定義和例子開始 
  • 研究生:深入哲學脈絡和跨領域對話 
  • 跨領域研究者:關注操作化指標和應用 

進階學習路徑: 

  1. 先理解:原初體驗 → 三層實在 → 痕跡 
  2. 再學習:閾限 → 循環模型 
  3. 深入探討:純體驗 → 純實在 → 螺旋潛能 
  4. 高級概念:超實在場域 → IF 

相關資源: 

  • 主要論文:Zenodo.org/records/17289988 
  • 對談集:《痕跡如何成為實在?》 
  • PhilPapers 條目:philpapers.org/rec/CHEPE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la:在痕跡中尋找實在的哲學之旅
2會員
9內容數
大家好,我是是獨立研究者, ✦《為什麼我寫下體驗實在論》✦ 哲學若只剩下創造價值的能力,那它就不再是哲學。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功用,而是為了讓我們—— 在思考與呼吸之間——重新聽見世界。 《體驗實在論》誕生於這樣的願望。 它不是為了勝負,不是為了學派, 而是為了讓哲學再次變得有生命。
2025/10/12
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事件都留下痕跡。 一聲心跳、一個夢境、一句語言, 無論它發生在量子真空、在身體深處, 或在語言與文化的深層—— 痕跡是我們得以談論實在的唯一憑證。
Thumbnail
2025/10/12
在這個世界裡,每一個事件都留下痕跡。 一聲心跳、一個夢境、一句語言, 無論它發生在量子真空、在身體深處, 或在語言與文化的深層—— 痕跡是我們得以談論實在的唯一憑證。
Thumbnail
2025/10/12
「操作化索引」是 PER 的應用層,把哲學痕跡理論轉換為可測量、可模擬、可比較的框架。 並不是要把哲學公式化,而是讓痕跡的生成,能同時接受 質性(詩意、敘事) 與 量化(數據、指標) 的檢驗。
Thumbnail
2025/10/12
「操作化索引」是 PER 的應用層,把哲學痕跡理論轉換為可測量、可模擬、可比較的框架。 並不是要把哲學公式化,而是讓痕跡的生成,能同時接受 質性(詩意、敘事) 與 量化(數據、指標) 的檢驗。
Thumbnail
2025/10/12
哲學若只剩下創造價值的能力 那它就不再是哲學。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功用, 而是為了讓我們—— 在思考與呼吸之間—— 重新聽見世界。 《體驗實在論》誕生於這樣的願望。 它不是為了勝負,不是為了學派, 而是為了讓哲學再次變得有生命。 這不是結束, 而是一個仍在延展的開始。 —— PER  作者序
2025/10/12
哲學若只剩下創造價值的能力 那它就不再是哲學。 它的存在,不是為了功用, 而是為了讓我們—— 在思考與呼吸之間—— 重新聽見世界。 《體驗實在論》誕生於這樣的願望。 它不是為了勝負,不是為了學派, 而是為了讓哲學再次變得有生命。 這不是結束, 而是一個仍在延展的開始。 —— PER  作者序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到此,我們開始拆解了觀察這件事:一方面是現象、一方面是概念,同時也稍微發現了觀察的方法也有影響。 本處處理的問題是如何找尋主題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一本自然主義的哲學經典。 大眾也理解的哲學讀物。 談談進化論、自由意志、生命及其他。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這本書是一本商業理財/職場工作術的書,通過深入探討底層邏輯,希望幫助讀者更好地瞭解社會和人生,提供了許多具體的建議和見解。
Thumbnail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我剛發現自己曾經畫過這張圖: 概念永遠是指出一個範圍,而人所有的認知都是由概念組成。 所以當我們要傳遞一個事實給他人的時候,有點像是夜市的套圈圈,我丟出多個圈圈(概念),被那些圈圈共同套住的部分,就是我想傳遞的事實。 沒有他人就無所謂事實 學習的時候則是反過來。 我們透過分析別人拋過來的事實來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在當今迅速發展的時代,真實與虛幻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也越來越有其他的可能性,這種現象引發人們了對空間和自身存在的另類思考。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提出的「異質空間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在空間定義上的理論框架,幫助解釋並理解這些交錯的空間關係。異質空間是現實中的特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了輸出對於改變真實世界的重要性,作者著重於生活中的實踐,以及腦科學的概念,並鼓勵讀者擁有輸出的勇氣。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Thumbnail
我們各級的教育體系又普遍缺乏邏輯學科或思考方法的課程設計,所以,在公衆言論領域,常常聽聞有心人貌似「精確」實則「曖昧」的表述,國人也往往不能判斷其意義真僞及説話人的真實意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